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强化语言训练 注重思维发展 重视情感体验

强化语言训练 注重思维发展 重视情感体验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并在品词造句、理解内容中得到情感体验,受到思想熏陶,这已成了语文教师的共识。“小学语文阅读过程目标评价”这项课题实验,从宏观上强化语言训练,注重思维发展,重视情感体验;在微观上构建了具有该课题特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下面就《白杨》教学为例,谈谈个人开展这项课题实验的做法和认识。

 

一、激情引兴,明确目标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名篇,语言质朴、生动,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白杨的品格和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是一致的。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是相似的,把这两者联系起来才能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猜测、判断、选择:《白杨》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是写人的还是状物的?学生浏览一遍课文,了解到这不是一篇描写事物的说明文,而是通过写物来写人。老师再进一步追问:那为什么要以“白杨”为题?作者借白杨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哪些人的形象?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确立“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学习爸爸的高尚品质”的教学目标。由于目标集中、明确,任务具体,学生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有了整体了解,使学生能够朝着预定目标前进,激发了学习动机,强化了学习意识。

 

二、分布训练,实施目标

 

要达成目标,可以把大目标化解为操作性强的子目标,使目标具体化、明确化,增加达标的坡度,降低达标的难度,然后依据目标安排训练点。教学《白杨》时,抓住白杨的特点,在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综合有关材料、段落、中心的教学与训练,是实施目标环节中的重点解决的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以下训练点进行分步训练: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铁路沿线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采用诵读的方法,抓住并强调写大戈壁的“茫茫”、“没有……也没有……”、“浑黄一体”等词语,想象沙漠地区区域的辽阔、风沙的肆虐、环境的恶劣,认识白杨的生活背景,在这样难以置信的环境中,那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挺立的白杨树更引人注目。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课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由表及里的揭示出白杨的品格。从白杨的外表特点“直、高大”,到白杨树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拟人化品格,需要深刻领会。对这三句话的理解,训练上要循序渐进,跨度不可太大。如“那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两个“哪儿”可以换用“内地、边疆、善良、沙漠”等词,从而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强的特点。从孩子们的争论到下文哥哥妹妹“多了一点知识”,从对白杨的不认识、不理解到似有所悟,不正是白杨的品质感染了他们吗?

 

3、“为什么说爸爸是在表白自己的心?”学生在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后,体会到白杨和爸爸之间的相似之处,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老师的适当点拨下,找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和爸爸工作的环境相一致的地方,从而很容易找到白杨和爸爸及边疆建设者的相似点,学生思维为之洞开,豁然开朗。设问句“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到底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心愿、志向呢?爸爸的话语,实际上折射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的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毅然从繁华的都市来到条件艰苦的边疆发光发热的形象,表明了父亲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毫不动摇、退缩的决心。从而实现了由物到人的升华,同时发展了学生思维。

 

4、为什么爸爸“一手搂着孩子,露出一丝微笑”?从爸爸的感情发展来看:列车上,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陷入了沉思”,在听到儿子和女儿的争论后,“微笑消失了,脸色变的严肃起来”。先自学了解“沉思”这个词的意思,然后,提出问题:那么,爸爸在思考什么呢?此情此景,他可能在想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换位联想,体验爸爸此时此刻心中涌动的情思:担心孩子是否能适应边疆的艰苦条件,并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白杨树能坚强的挺立在风沙之中,祖国的儿女更能服从需要投身到边疆的建设中。“严肃”是爸爸谈到白杨树肃然起敬。爸爸看到几棵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更是激动不已,爸爸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欣慰。至此,学生很容易指出高大的白杨树暗指爸爸,小白杨暗指孩子们,从白杨的形象到爸爸的形象,乃至千千万万甘为祖国献青春的边疆建设者的形象已矗立心间。这一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丰富了学生思维,又将认知与情感结合了起来。

 

三、综合归纳,深化目标

 

综合和归纳,可以使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思想受到陶冶,感情产生共鸣,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素养,形成知识的正迁移。通过一些切实有效的训练后,学生较易抓住文章的纲——中心思想,体会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提到自己受到的启迪,学生侃侃而谈:“现在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像爸爸那样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祖国需要我们到哪儿就到哪儿,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经受住考验,磨练自己的意志,战胜困难,实现理想”。此时,老师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入耳入心,以声感人,以声传情,使情感体验达到高潮。

 

四、反馈矫正,检测目标

 

“目标评价”,由于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实施过程是双向的,学生主体意识强,便于监测。反馈,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步骤。通过一些强化训练,精心设计片段练习,对学生进行测评,及时反馈教学中的有关信息,及时矫正错误,从而实现对教学目标的调控。课后习题: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要求学生用这两个关联词说写两句赞美“爸爸”品格的话。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进行这样的强化训练,“爸爸”那种服从需要,扎根边疆不怕困难的品格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而且使形式得到应用、巩固,达到训练的目标。真正做到发展思维、体验情感与语言文字训练的统一。另外,学了本课借物喻人写法,仿写一篇短文,读写结合,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目标评价教学”,强调主体意识,激励学生自我组织学习过程,主动追求目标,为达成目标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内部的动因,学习效果较为明显,同时,教师要遵循目标教学原则,设计灵活的达标规程,强化语言训练,注重思维发展,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1786.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