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纲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特色,旨在更广泛的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同时,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人文性、工具性极强的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教师更应该着眼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未来,在主体实践、思维创新上做文章。
首先,要树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改变学生被动的听、学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六大解放”,让学生解放头脑,解放眼睛,解放手,解放脚,解放时间,解放空间。但即使在新大纲颁布的课堂上,我们仍看到不少这样的场面: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端坐着当听众。因为“唯书”“唯师”,学生缺乏生动活泼的气息,缺乏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要改变这种局面的根本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大语文观”和人本思想。因为,要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必须有创新型的老师;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必须有相信学生、肯“放权”的开放型老师。
其次,要激发学生主体实践的兴趣,改变学生懒于思考,不愿实践的惰性,多让学生读、思、问、说、写、动,让课堂成为一池活水。“让每堂课都有笑声。”(魏书生语)。对每个大胆的质疑,每个新颖的发现大加赞赏——“你真棒!”对胆小怯懦者让同学们鼓励——“你能行!”并提倡学生不说别人说过的话,鼓励学生能说出别人没想到的,对学生思维、语言的独特性、独创性给予热情的支持、肯定,尽量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创新的快乐。由此可见,激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在”主体向“自为”主体的转变,让学生脱离对老师的依赖,主动、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和语文实践,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潜质的必由途径。
其三,注重营造学生主体实践的环境,给予他们充分实践的时间。以往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以讲代读,以教代学,学生没有充分舒展自己智力的时间和空间。应该说,小学语文课堂上应有五多:多读、多问、多说、多动、多写,多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和能力实践。
a、腾出“读”的时间——多读。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摒弃串问串答,避免琐碎的分析,以免那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被敲打的支离破碎。要提倡多读,在读的形式上有默读、轻声读、大声读、齐读、指名读、小组轮读、分角色读,在读的层次上有初读、精读、品读、美读,并结合读前指导,读后评议,读准字音,掌握标点、段落之间的停顿、重音、节奏等。在读书中知事、生疑、求解,在读书中品味、体验、明理,学习表情达意,提高语感能力。一般课始,我让学生至少读两遍课文,看自己已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课中着力读重点句段,看自己体会到什么;课终再读课文,看自己还有什么发现。同时,在多读中可提高普通话水平,增强学生今后的人际交往能力。
b、还给“问”的权利——多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对培养学生注意力、创造力很有益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毫无异议地是问号”。学生脑中应充满无数的小问号,而实际上很多老师剥夺了学生质疑问题的权利,只是老师把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抛向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自主探究意识,更不用说创新意识了。教师应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从课题、字词、思想内容等方面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惑,然后让其他同学来解答,并给他们冠以“小问号”、“小博士”的称号。对大家都觉得有困难的,再由老师导学。如学《初冬》,有几个学生提出:为什么冬天的雾大?雾是怎么形成的?由此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学《难忘的泼水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文第7、8节要写两次“1961年的泼水节”?通过大家的讨论,同学们再次受到心灵的震撼、思想的熏陶。学生还看出图文不符之处——周总理没有“一手拿了柏树枝”。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
c、提供说的机会——多说。语言和思维是同步发展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越疽代庖,侃侃而谈,而要让出说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表达、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在时间上尽量给予大多数学生说话的机会,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多说中激活思维、磨练语言。此外,低年级看图说话,给课文续编故事等,都是很好的语言思维训练。如给《坐井观天》、《狼和小羊》、《刻舟求剑》等课文续编故事或故事接龙,能让思维得以延伸,情感得到宣泄。
d、创设动的氛围——多动: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应顺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材中的不少词语,可以通过手、脚、头等部位的动作来理解,避免繁琐地解释词语。我把儿歌《春夜静悄悄》编成律动,给《雷雨》即兴配编动作,边动边读,边演边背;学《刻舟求剑》时,用实验演示来理解内容,明白道理;《坐井观天》、《狼和小羊》、《美丽的公鸡》等则编成课本剧表演,既尊重材料,又不拘泥教材,让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e、保证写的训练——多写。现在的课堂上,老师对写的训练不够重视,常常把它延至课外。这既不利于减负,学生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其实,写的训练可随时进行:动笔在书上做批划、旁注,利用书的空白处写句段。如学习《精彩的马戏》,让学生仿照“黑熊踩木球”等的写法,选择“马钻火圈”或“小狗作算术”、“小猴骑车”写几句话,学生在充分看图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描述,每段话各有特点,情趣盎然,有几个同学的习作还刊登在《三峡少年》上。《黄山奇石》也可以进行类似训练,很简短,却为树立对写作的热爱提供了条件,在练笔中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低年级还应多进行写字指导和写字练习,让学生感悟汉字的结构美,为今后书写好祖国文字奠定基础。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坚持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实践的原则,把学到的东西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如学习归类识字中的量词后,随即让学生找找教室里现成的东西,用准确的数量词表达出来;学了《葡萄沟》第一段后,模仿它的语言形式,向别人介绍家乡宜昌的特产,提高表达能力,激发爱乡之情。此外,加强课内外衔接,拓展主体实践的空间,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使语文实践的时间、空间更广阔。
最后,还应教给主体实践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地调控。叶圣陶先生在《谈谈语文学习》中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方,才算具有这种能力。”叶老还说过:“语文教学中只是些例子。”教师应把教材作为例子,将思维的方法和探求知识的途径教给学生。如学习生字,在学生了解一些如分解部件法、比较法、形象记忆法、字谜法等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然后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字?学生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并在交流中总结学习方法,创造新的习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再如阅读教学中的“课题导读”,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再筛选问题,围绕重点确定学习目标;“比较阅读法”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对比,《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笑着说:‘亲爱的乌鸦,您好!’”与“狐狸说:‘你好,乌鸦!’”比较,从而体会狐狸装出一副笑脸、讨好乌鸦的虚伪嘴脸。《我要的是葫芦》中“(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通过比较去掉和不去掉括号中的词语有什么不同,学会运用语言;比较“藤上挂(结)了几个小葫芦。”体会原句用词的形象准确。《葡萄沟》中“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通过读、比两个“一大串”的用法,了解它不是重复,而是突出葡萄之多,从而培养语感。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学会遣词用句,内化语言,从而达到从“读会”到“会读”乃至“会用”的目的。
还如教师通过一定方式,训练学生的具有创造性、变通性、流畅性、精进性、敏锐性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些通过主体实践所获取的经验,在一定条件的催化下,就成为学习的策略。
真理从实践中来。只有让学生这个主体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到学习的实践中去,才能进一步发展思维,挖掘潜质,提高素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