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樊市襄城实验小学 张德兰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面对新课标,我们一是要主动适应,二是要积极实践,三是要努力创造。看一名教师是否领会了新课标的精髓,不是听他说,而是要看他做,看他是否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感悟、思考,从而与新课标共同成长。
前不久,作为市教委讲师团成员的我到枣阳、保康参加 “送教下乡”活动,按教学进度讲了一节一年级的《哪座房子最漂亮》。这是一首诗歌,采用数数歌的形式,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的可喜变化,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这一课我在枣阳和保康各讲了一遍,效果都还好,乡下的孩子们在丝毫没接触老师和课文的情况下,一样学得兴趣盎然。
教第二遍时我做了二处修改:一处是将老师发字卡变成学生选字卡;一处是将老师贴词卡变成了学生自己贴词卡。这两处改动虽然是细微的,但里面却折射了我对新理念的思考与实践。这两处教学情景让我难忘。
“发字卡”这一环节,我原来的设计是:指名认读水果字卡后,我就喊了12位学生上台当字卡娃娃,举起字卡领读。虽然孩子们读得极为认真,但我总觉得和老师领读没什么两样。于是教第二遍时作了改动:让学生指名认读水果字卡后,我喊了六名同学上台,每人选两张字卡(共12张)当字卡娃娃,第一轮,字卡娃娃举起字卡让其他同学开火车认读,从哪儿开,由字卡娃娃确定。第二轮,台上的字卡娃娃左右交换位置,我问学生:“调皮的字卡娃娃换位置了,你还认识它们吗?比一比谁认得快,不用举手,会认就马上站起来读。”孩子们大声回答:“能!”字卡娃娃依次举起字卡,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抢着站起来认读,像许多快乐的音符,争先恐后地弹起、落下,此起彼伏,站起来的孩子越来越多,每一张小脸上都绽开着自信的笑颜,他们快乐地展示着自己,沉浸在学习的愉悦之中。
“贴词卡”这一环节,我原来的设计是:学生读完词卡,我就把词卡贴到挂图相应的位置,但上完后我就反思这一作法,感觉这样做既是对学生的不信任,也剥夺了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改为学生贴词卡后,学生欢呼雀跃,一是让学生自己从“青青的瓦、白白的墙……”等词组中选词卡,让他更有自信(他选的都是自己最熟悉的),二是让学生自己贴,他的小脑袋就动开了,他要将抽象的词组与形象的画面结合起来,他思考的过程,正是他自主探讨的过程。比如拿着“房前花果香”的孩子找到一处有花的房屋前,将词卡贴了上去,拿着“屋后树成行”词卡的孩子,站在挂图前仔细观察了一会儿,才果断地将词卡贴在了屋后的小树旁边,。在贴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了有关“前”“后”的概念和“花果香”“树成行”的画面。
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还是学生发展的场所?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就能得出答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上,每一个教师都少一点包办,多一点放手,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而又充满竞争的氛围,相信我们的学生都会像快乐的“音符”,在课堂上欢蹦乱跳,弹奏着知识的蛩音,展现着生命的对话。
[1]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