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成功源于体验 过程重于领悟

成功源于体验 过程重于领悟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成功源于体验,过程重于领悟

——体验型课文教学浅谈

无锡市东亭镇中心小学 张 敏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要求:“注重情感体验”。在阶段目标中把“体验情感”与“领悟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时让学生从体验型课文中“体验”极为重要。

   “在语言文字明亮而透彻的深处,映照着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它是文化的载体,它是精神的凝固。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需要语言文字的操练,而且追求情感的融合与灵性的感悟。”①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课文中大多涉及到的是人,人具有最顶级的情感。当然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景、物、事也都可能是有情之物,因为课文无一不渗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走上情感体验的历程,注重发现文里行间所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我根据特级教师贺诚老师归纳的体验性课型特点,尝试着开展教学活动。

  一、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情感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中《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分别从物产丰富和景色迷人这两方面具体描绘南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最后寓情于景,抒发作者对祖国宝岛——南沙群岛的热爱之情。为了使学生、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并产生共鸣,我首先让学生理解文中的语意。如“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作者把晴天比作“蓝玉”;把大海比作“翡翠”,突出了南沙天空的蔚蓝、海水的清澈,呈现出明朗恬静、水天相接的优美意境。我在学生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在清澈的海水中能见到什么?天空中有什么鸟类在迷恋着这里的环境?学生在想像中情感得到了升华。再如文中写道:碧波浩淼的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这句紧扣浪涛写出了南沙海域的动态美。那壮阔热烈的浪涛托起的白色浪花跳荡着蓬勃生机好像是欢呼的人群挥舞着花束,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情之所发,笔之所至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烈赞颂。当我提出谁能像作者一样,运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来赞浪涛时,学生们的回答也充满激情和诗情画意。当我使出了“绝招”――让学生欣赏课件画面,他们在欣赏后由衷地感叹南沙群岛的美丽。

二、体验性课型比较注意学生的情感,加剧他们内心的体验活动。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那段屈辱惨痛的历史,同时塑造了大批国人奋起抗日、勇往直前的爱国形象。国歌无时不在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但现在的小学生对那段历史并不了解,许多黑白版的抗日影片学生从不主动收看,学习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的内心去体验当时的困难和国人万众一心,誓死战斗的民族精神更需教师加以引导。只有先“体验情感”才能“领悟内容”,而了解时代背景是“体验情感”的捷径。为此,我挑选了一些有关抗战的书籍让学生带回家去看,在学校还组织他们观看抗战的电影。他们从书本和影片中了解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后,愤怒之情油然而生,体会到国人如果不是万众一心抗日寇,国家将灭亡。学生有了这样的体会来领悟文章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为什么说是“被迫发出的吼声”——因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大肆入侵中国,美丽的祖国在野心勃勃的侵略者的铁蹄下惨遭蹂躏,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劳苦大众面对侵略者不得不做出反抗。

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有些学生对“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持有怀疑态度,我也不硬要学生在一、两节课上去领悟。过后我组织学生观看了抗击洪水的纪录片,最近又让学生不断了解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非典”的事例,特别是让学生了解医护工作人员“抗非治非”的感人故事。然后再回过头去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此时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国歌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总之,体验性课型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增强感染的效果。否则,若缺少了强烈的情感活动,就会使学生对文章无动于衷。  

①周一贯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精品录》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0841.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