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有效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从中兑现包括对学生知识传授在内的,能力的发展,方法的迁移和个性的张扬,在情趣盎然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承诺。课程标准的这个“转变”,曾一度使我迷茫:何为“教教材”?教书不教教材教什么?成何体统;又何为“用教材教”?我们不是一直在用教材教吗?多此一举。但直觉告诉我,这个转变的实现是无庸置疑的,它是现代课程改革特点的必然反映,是落实多元学习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成就专业提升的必由之路。然而,由此而产生的困惑,不得不引发我作深层的思考。
一、何为“教教材”?
【背景】
这是浙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古诗三首》。教者选取《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行教学,这两首诗系“感时”之作,内容涉及宋朝钦宗、徽宗二帝被掳,南宋统治者偏安杭州这一段重大历史。前一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杭州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讽刺和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于脑后的可耻行径;后一首则充分反映出诗人陆游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沦陷区老百姓的同情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展示两位教师不同的教学现场,以此来阐释久存未解的困感。
【现场一】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中的《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先学习第一首,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看看文后的注解。
(学生自读古诗和注解)
师:(介绍)好,《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所写,题,是记写事物,抒发思想感情;临安,现浙江杭州;邸,原指高级官员的住宅,这里是指旅店。这首诗是题在旅店的墙壁上的,所以题目是《题临安邸》,大家明白吗?
生:(齐)明白,书上都写着呢!
师:对,诗后注解①里写得很清楚,谁把后面的内容念一念?
生: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宋朝的两个皇帝都做了俘虏,北宋亡。后来高宗赵构逃到南方称帝,建都临安,历史上称为南宋。诗人借诗歌写出了……
师:念得很好!这就是作者写此诗的时代背景。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几个词,读懂了它们也就读懂了这首诗。
(师用投影打出以下词语:休、暖风、熏、游人、直、汴州,学生查注释和词语手册)
师:好了吗?你喜欢说哪一个就说哪一个,想说几个就说几个。
生:“休”是停止、罢休的意思;“游人”在这里不是指一般的游客,而是指那些整天寻欢作乐的权贵们。
师:说得很好,一下子讲了两个,还有呢?
生:“暖风”指暖洋洋的春风。
生:“熏”是指吹拂。
师:还剩几个?(扫视)嗯,有那么多人举手,我请你说(走向一角的学生)。
生:“直”是简直的意思;“汴州”就是今河南省开封市,原是北宋的都城。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现在请你们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对照投影上呈现的,看看你组织得是否正确。(投影打出四句诗的意思)
师:想一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读注释)诗人借诗歌写出了百姓对统治者南逃后,忘记了国难当头,继续过着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愤慨。
师:说得太棒了,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这一首古诗。
(老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后记】
执教者以传统的古诗教学“三步曲”,即时代背景介绍、词句理解、思想感情的领会,演绎整个教学过程。显然,活动轨迹以知识为中心,忠实、有效地传递课程文本(教教材),遗憾的是没有把两篇存在着密切关联的古诗进行有机的整体建构,始终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由此,课堂便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立、封闭和萎缩,教学也将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性的刺激。
事实上,教材仅仅是教学的“中介材料”,是帮助教师达到目标的一种辅助手段,也就是“参考”,即便是十分完美的教材,也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实现有效的再加工。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把教材当“圣经”,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用教材教”。
二、何为“用教材教”?
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是这样教的。
【现场二】
同时出现两首诗,整个教学过程分:“合——分——合”三个板块。
合:哪些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读读这两首诗,有哪些是一样的?
生:这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写的。《题临安邸》作者林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爱国诗人陆游。
生:一说到南宋,我就想起昏君赵构,北宋灭亡以后,他逃到南方称帝,首都在杭州,但他们忘记了国难当头,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不顾被异族统治下的老百姓的死活,大好江山落入外人之手也不想如何去收复,太不应该了!
生:这两首诗都反映了老百姓的不满,希望当权者能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停止这种荒淫无耻的生活,去尽快解救沦陷区的同胞。
师:是呀,国难当头,作为一国之君,怎可如此昏庸?我们去看看,看看他们都在干些什么?
分:你看到了什么?
师:啊,醉了,一个个都醉了。同学们,西湖边上,你都看到有哪些人“醉”了?
生:我看到秦桧醉了,他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抹着嘴巴,走路踉跄,还自言自语:岳飞呀岳飞,你可别怪我心狠手辣,呃(打嗝声)你,你不得不死,否则我就做不成宰相了。
生:我看到皇上也醉了,满脸通红,还扯着破嗓门一个劲地喊:美人儿,你在哪里?快来……
生:我看到许多达官贵人也醉了,到处撒野,简直无法无天。
师:(朗诵)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达官贵人们哪,你们快醒醒,睁开眼睛看看,看看沦陷区的老百姓,他们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天天盼着你们去解救啊!
师:同学们,(用录音机放一阵马蹄声)听到什么了?这,是金人的铁骑在奔腾、在喧嚣、在肆虐,潮水般由远而近席卷过来。你听,你看,你仿佛看到了金人的铁骑踏在哪儿了?
生:踏在青青的禾苗上,于是禾苗被铁蹄搅起的烂泥埋没了,田野一片狼籍。
生:我看到了马蹄踏在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身上,顿时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生:我还看到了许多马,一群恶魔徘徊在一间草屋前,手上都拿着火把,随着一声长啸,火把纷纷飞向草屋。顷刻间,火光冲天,喊声、哭声、笑声、火烧的毕剥生响成一片。
师:如此凄惨,如此凄惨的场面,怎能不让我们胆战心惊、痛心疾首呢?(深沉地)三万里河,五千仞岳,大好江山谁主沉浮?遗民泪尽,南望王师,可王师们,你们又在哪儿呢?
生:(气愤地)在西湖边,都在那里潇洒着呢!
合:你想说些什么?
师:同学们,一边是暖风熏得游人醉,一边是遗民泪尽胡尘里,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生:我想说,游人们哪,该醒醒了,你们可都是忘国奴呀,怎能把杭州当作汴州呢?如果再这样下去,过不了多久,南宋也将重蹈覆辙。
生:遗民哪,别再指望南宋军队来解救你们,这样的王朝有什么盼头,死了这条心吧!安心做金的臣民算了。
生:不,不可以,达官贵人是醉了,可我相信总会有不醉的人。你瞧,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他的诗就是盼头,说不定他们读到诗后会从梦中惊醒。
师:说得多好,的确,陆游没有醉,还有抗金英雄岳飞也没有醉,他醒着呢!听……
师:播放《满江红》
(整个课堂充满着激情,师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后记】
教师不再以“知识为中心”忠实地传递文本内容,而是因材、因地、因人需要,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重组。以“情”为线索,以合、分、合为主要教学策略,将各教学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元、立体、感人的教学情境。不难发现,对教材进行如此个性化、生活化、情感化的再加工,教学过程因此而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有效。
其实“用教材教”也非难事,从理论上讲,就是不迷信权威,大胆地挑战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在实践层面上看,就是对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进行增删和组织,使教材常教常新。
三、怎样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以知识为中心,忠实地传递教材文本内容;“用教材教”则是以情景为中心,根据课程标准,按照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确定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增删、归并处理。
那么怎样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也就是说,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
(一)重组与延伸
“用教材教”应以重组为基点。按课本——读本——课外选文的思路来选择文本,这一过程体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程资源由教材文本扩展到课外可利用的所有资源的理念。重组时,尽量利用学生手头现有的文章或推荐经典作品,让学生有机会贴近大师级的作品,为学生与语言大师进行精神对话、心灵沟通提供条件。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尝试了以下重组思路:
1、以话题重组。如上述案例,两首古诗讲的都是同一个话题,将它们重组成一个新的教学情景。在联系、比较和想象中揣摩诗句,品味意境,体悟诗人的殷殷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提高课堂效率。
2、以情感重组。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夜的工作》等文章,发现学生对祖国、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爱,越来越显得淡薄。我们便推荐学生阅读《詹天佑》、《刻骨铭心的国耻》、《军礼》等文章,加深他们的情感体悟。其实现场二也不例外,但如果能补充或推荐类似的古诗让学生诵读,相信学生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和积淀。
3、以作家重组。如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现代作家冰心、老舍等,进行集中学习,可以更全面、深刻地与大家启动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
重组思路还有很多,如以体裁等,更多的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因材而组,实现智慧重构。
(二)整合与提升
“用教材教”以整合(整体构建)为根本目的。重组教学资源,实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有机整合,从根本上让学生获得并提升基本的语文素养。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以下整合思路:
1、锁定主导线索。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形成的,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学习,并使学习目标实现有机整合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如现场二中,教者通过对现代教学的本质意义、学生学习动机和需要的激发与提升、三维目标的整合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后,形成了“以重点字词为突破口,在价值引导下的意境想象中,进行语言本体学习和情感激发”的操作思想,它既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在能力、情感上可达到的“理想意图”,也是驾驭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线索。
2、刷新学习目标。即基本思路的具体化,它不仅需要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尤其需要对分解后的目标实现整合。如现场二中的学习目标可涉及到古诗写作背景的了解、重点词句的理解以及古诗所描绘的意境的体会,和正确处理由此而生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同时所有这些目标都并非是散乱无章的,而是紧密地聚合在主导线索上。
3、呈现学习内容。即对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处理和作用定位。在现场二中,教学内容由两首古诗整体构建而成,其呈现的“合——分——合”教学组块和所包孕的教学资源,均服从于确立的主导思想的贯彻,而非简单化地直接传递,这就是“用教材教”的体现。
整合是复杂而灵动的,因教师教学个性的不同,整合的思路和风格也会各异,所以需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断积累实践智慧,让整合有的、有度、有效。
当然,“用教材教”因教师风格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的结构处理。教材只是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中介,我们只有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大胆超越,因材施教,灵活使用。语文教材才能焕发出独特而迷人的魅力,语文教学才能不断地走向智慧的殿堂,。
(312300)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郑百苗(0575)2831537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