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第一堂语文课,孩子们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着《神笔马良》的故事。我知道,这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因为神话传说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满腔的正义感,唤醒他们与生俱来的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丑恶势力的反抗精神。所有的孩子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书本。
忽然,一个孩子说:“呀!窗外好像下雪了!”大家都笑起来,我干瞪他一眼。天虽然很冷,但我们这个地区已经好久不下雪了。它的晶莹剔透和铺天盖地飘舞的身姿,简直已经成了一个遥远梦境中的幻象。“老师,真的下雪了!”又一个孩子叫起来。我皱了皱眉,望向窗外。“真的下雪了!”更多的声音响起来了。
是呀,真的下雪了,而且没有雨的前奏,就那样直截了当地纷纷扬扬地下着!“快看呀!”所有的孩子都涌向教室两边的窗户。
诚然,于他们来说,下雪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在他们的想象中,雪是那样的美好,有太多太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在雪中发生,而且它充满着神话色彩。我知道,无论我怎么唤都是唤不回来了的,他们对于雪的喜爱和亲近超过语文老师的一声呼喝。于是,我只能任由他们聚在窗前,满足他们的好奇与惊喜。你想呀,阻止他们却也阻止不了那飞跃灵动的心悠悠地飘到窗外去,倒不如顺其自然,推波助澜,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呢。孩子们见我并不责骂,于是更加肆意地呼喝起来。
我轻轻地回办公室拿了一本书,然后自得其乐地在教室的过道上深情地朗诵起来:“窗外下雪了。看,像纯白的棉花,像洁白的鹅毛,像轻柔的柳絮纷纷扬扬,铺天盖地。这些来自遥远世界的白色的精灵,带着它们的冰肌玉骨,洁体玉魂,把那缠绵的情愫,浓邃的灵智,送给人间,送给大地……我呆呆地望着这一切,让那些调皮的小精灵飘到自己的衣服上,头发上,睫毛上……雪依旧下着,那一朵朵的香花,都戴着半透明的六角帽,却各有不同的精巧图案,比新年里奶奶剪的窗花还好看……啊,纯白无瑕的雪花,聚碎玉之灵气,裹圣水之香魂,和着寒风踏着韵律穿过灰白苍穹,飞临人间,给大地带来一个新的信息,带来春的生气,让人觉得世界如此完美,如此纯洁……”随着我的朗诵,孩子们呼喝声渐渐轻了。
“老师,您读的文章的作者看到的就是这样的雪吧?您看!‘窗外下雪了。看,像纯白的棉花,像洁白的鹅毛,像轻柔的柳絮……’”
“老师,您把它再读一遍吧!看着雪,听着这个文章,感觉真好!”
“好,只要你们爱听!窗外下雪了……”我又自顾自地深情朗诵起来。
孩子们并没有回到座位,只偶尔回头看我一眼,或者低头深思一会儿。脸上也漾着各种各样的表情,有惊喜的,有陶醉的,也有皱着眉留神细听的,更有呆呆地望着雪思索着什么的。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甚至可以听见窗外的雪簌簌落下来的声音。
“啊,纯白无瑕的雪花,和着寒风踏着韵律穿过灰白苍穹,飞临人间,给大地带来一个新的信息,带来春的生气,让人觉得世界如此完美,如此纯洁……”
一些孩子看着窗外的雪花轻轻地与我应和起来。
“你们听了,觉得作者写得好吗?”
“老师,好像他写的都是我们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就像‘像纯白的棉花,像洁白的鹅毛,像轻柔的柳絮’,‘调皮的小精灵飘到自己的衣服上,头发上,睫毛上’之类的。写得真好!”
“老师,我觉得雪真是一个精灵,像精灵鼠小弟那样的可爱,我们都喜欢它!”
“老师,这雪要是一直下那该多好呀!我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了!”
话音刚落,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一哄而出。操场上沸腾起来。孩子们忘情地泡在雪花里,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亲近着雪,有的还仰着头,甚至伸出舌头去,让雪花消散在舌尖上……许多同学使劲招呼我,约我一同领略雪的世界。
我微笑着,静静地走回教室,在黑板上布置了今天的小作文题《雪的世界》。
结果出我意料,这次的小作文精彩纷呈:
“我看着美丽又小巧的雪花,在我手中慢慢消失,它仿佛化成了一股清风,抚摸着我的脸,然后又开心地离去了。我想留住它,但它不愿,就从我身边轻巧地走了,在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 ——谢一融
“抓起地上的一把雪,用力捏成一团,对准目标扔了出去,一团团雪花打在身上,爆了开来,像节日的礼花。湿漉漉的雪流进了脖子里,冷冰冰的,可没人在意这些……”
——王亦川
“冬天的雪是欢乐的,我们来到操场上,他和我们一起跳舞……”
——沈颖烨
“这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娃娃,就像一个个白色的精灵。带着一身洁白的衣
服来到大地妈妈的怀里……”
——何陈菲
“我伸出手来,这些小精灵一下子飞过来,落到我的手上,我把手放到眼前,调皮的小精灵像一颗颗洁白的小泡沫,好可爱呀……” ——王佳囡
“大家静悄悄地看着雪,老师也悠然地读着作文,心情跟上语文课一样好……”
——俞徐杰
“我向衣袖上哈出一团热气,雪花又变成一颗颗晶莹的小珍珠……”
——朱鸿超
阅读着这些文字,我的心起伏激荡:教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存在,确实有其独特的令人惊叹的神奇魅力。只是,这样的艺术魅力的展现需要教育者不仅有一颗敏感柔软的心;更需要一种机智,一种灵活的引导技巧。而这些正是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追求的东西。
《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何在?大量的研究和事实已经证明:每个学生先天拥有的遗传基因和潜能是大体相似的,关键是要在后天为它们提供一个优化的、与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的条件与环境,让一颗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种子”,尽情地萌发、舒展、长大……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这里的条件和环境,主要是指那些与儿童的大脑、神经、生理发展具有相似性的、令他们乐此不疲、健康向上的信息和可供他们历练的平台。这一资源既潜藏于课堂,也潜藏在课外;既潜藏于学校,也潜藏在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中;这类资源既来源于我们对相对静止“文本”的挖掘,也来自我们对师生与生生之间对话、合作、交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信息的察觉与把握。从某种意思上说,来自于大自然的造化和师生互动中碰撞出来的转瞬即逝的“火花”,更具灵性和生命力。案例中,教师面对这突与其来的晶莹剔透的白雪,面对着乐此不疲的如痴如醉的学生,巧妙地将这大自然的“精灵”——雪,引进课堂,巧妙引导、适度点化、师生共融。充分利用、开发这一从天而降的资源,让学生充分感受雪的纯情和浪漫,尽情观赏、尽情玩耍、尽情享受……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为学生按上了想像的翅膀,催发他们灵性的涌动,言语的生成,情感的升华。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在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构建一个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校内外沟通的大语文教学观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语文课堂上,有些资源的利用我们可以在课前预设,但更多的、灵动的资源根本无法预测,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对可能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要有充分估计,有的放矢地开发,即便这样,更多的“窗外”信息,还是不能穷尽的。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课堂要根据生成的有效性和学生的需要对教学作即兴的策划和调整,以利于更有趣味、更有成效地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案例中,教师是跟学生在一起研读《神笔马良》的,课的展开和推进,教师预设了一定的教学程序,早已胸有成竹。照理讲,课堂应该按教学设计就《神笔马良》与学生进行深入对话、合作、探究。窗外下雪了,出乎意料,可这是自然现象,关课堂什么事?倘若有学生少见多怪,东张西望甚至窃窃私语,教师提醒一下,重则呼喝一声,不就行了吗?《神笔马良》还是应该继续画画的。然而当教师看到学生对雪的渴望、惊叹甚至于看着纷纷扬扬的雪而忘乎自我的时候,意识到马良今天是断然斗不过这雪的精灵了,这小精灵以她特有的姿态占据着学生的心田,牵动着学生的情感,呼唤着学生的灵魂。于是,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毅然放弃预设中的《神笔马良》,以雪为主题,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或观察、或思考、或惊叹、或想像、或倾吐……整个课堂因雪而充满智慧的灵光。马良今天是委屈了一回,该出手时未出手,但当他看到孩子们对雪的迷恋而已无心来解读他如何巧妙地惩治贪官和为老百姓造福的时候,他也只得望雪兴叹了。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设了一个生动而丰富的情景,而且为教师自身的成长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历练的平台。课堂预设必不可少,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也可根据需要改变预设目标,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有了教学中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也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312300)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 郑百苗 (0575)2833383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