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预期着学生达到的学习和标准,在方向上对教和学的评价提供依据。但现实中制定目标随意现象十分常见。
1、“目标”与“教学内容”或“教学要点”混为一谈。教学内容或要点是课堂教学的任务,它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教学目标是指通过对教学内容有组织、有步骤、有策略地展示而达到的一种行为变化的结果,它主要回答“达到什么”的问题。两者有联系但有本质的不同。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一栏中填写的是教学内容或要点,事实上,所谓的目标只是给教学过程展示的内容写上了一个“总起句”而已。
2、语言表述简单。笼统、简单的目标陈述是教学一大忌,它会引起教学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类目标,几乎每课时都可用。例如,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课文能力,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要求实际上是空的,跟“无目标”有什么两样?教师心中无底,自然也就没办法进行检测。
3、目标制定不全面。目标从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统筹兼顾,既要有以感知为基础的认知目标,又要有以能力训练为宗旨的技能目标,同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内在情感,做到三维统一。然而,教师们在目标制定时,往往“残缺不全”,导致目标“不到位”,流于形式。
1、 深入钻研教材,从宏观上把握三大目标。
钻研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它的深浅程度,直接影响教者对教材的理解。要合理、科学地制定课时目标,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从宏观上把握三大目标:一是重点目标,即“单元训练目标”,否则教学活动将失去“重心”。二是“基本目标”,研究课后习题,明确选题是为目标检测而设计、安排的,具有很强的目标意识。三是“一般目标”,指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确定的一般性目标。就语文而言,通常指字、词、句、篇之类。如果说重点目标是一朵“红花”,那么“基本目标”、“一般目标”好似两片“绿叶”,“红花”、“绿叶”相得益彰,互相依存。作为教者,必须瞻前顾后,把握全局
2、合理划分课时,从中观上实现目标分配。
胸有大目标之后,接下去要进行目标分配,分配的前提是课时的合理划分。一篇课文分几课时上,每一课时落实哪些目标,都应有恰到好处的安排。例:一单元安排有三篇课文,每一篇课文对重点目标应有不同的把握,体现目标训练的层次性。笔者认为:单元首篇课文,教师不仅要讲清知识点,而且要将这些知识点按一定程序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初步形成一种技能。以后的几篇逐步放手,单元教学完毕,重点目标要全部落实,此乃“举一”,日后的“反三”,将以此为依托,循序渐进,得到能力的逐步提升。另外,基本目标、一般目标也应分课时解决。超负荷的课时目标,违背教学规律,有悖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3、 精确语言陈述,从微观上落实课时目标。
微观上落实课时目标,必须对课时目标进行陈述,陈述的目标尽可能要可观察和可测量。教师写教学设计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目标:“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问这种能力是以何种知识所支配的呢?我们用什么来证明通过教学这种能力已经实现呢?传统陈述目标的方法并不要回答和测量这些问题,它对学习、教学和测量的指导往往是含糊的,完全决定于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能力 ,从现状看,这种书写模式还大有“市场”,弊端可想而知。为了使教学目标对学与教和教学结果的测量、评价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新课程理念引进了三种目标:行为(能力)目标、认知和行为(能力)相结合的目标以及情感目标。
(1)、行为目标。要求用预期学生学习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目标,取消用描述内在心理状态的术语陈述目标。例:“培养……能力”,“体会……感情”等,代之以描述行为的术语来陈述目标。这样的目标陈述,一要说明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什么;二要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要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目标。例:1、拼音:利用拼音读准生字的音,能看着课后练习中的拼音读出并写出这些字词在课文中所指的意思,能口头解释“摆着尾巴”,“甩着尾巴”,“摇着尾巴”三个带点动词的不同含义。2、句式:能按下列的句式口头造句或仿写句子:“谁——看见——谁(什么)——在哪里——怎么样地——干什么。”三个目标十分明确地指向学生学习的行为变化,无一处含糊,十分到位。
(2)、认知和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通常我们称其为认知目标,但事实上,纯认知目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为它在描述中更多地注重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无法观察和测量。所以在目标陈述中将认知和行为结合起来:先概括地陈述内在的认知变化,然后列举行为样例,证明预期的学习结果已经出现。例:《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目标之4:“理解课文:(1)能独立找出课文中分别描写牛、燕子、鱼尾巴作用的句子。(2)找到并说出课文3、4、5段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这个目标是用认知和行为相结合的方法陈述的目标——“理解课文”是认知目标,(1)、(2)是理解课文的行为样例。
(3)、情感目标。尽管情感目标很难测量,但必不可少。因为课堂情感的激发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质量。由此可见,“情感”是教学可持续推进的“催化剂”,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在制订情感目标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情感因素,调查学生情感基础,分析自身情感品质,切实而适度地制订。在具体陈述时,常用“感受、体会、初步养成”等词作引子。例:小学语文课本中《桂林山水》一文的情感目标:“感受漓江水的独特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事实上,三种目标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一堂课不能没有行为目标,教学后如果学生的行为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教学不就成了形式了吗?同时要将其同认知目标结合起来,使目标更具体、更可理解。还应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三者要统一而整合。
课堂教学应以目标为导向,那种忽视目标制定的做法是教学工作中最大的忌讳之一,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明目标,谈何教学,谈何语文素养的提高。
(312300)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郑百苗(0575)2833383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