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形势,我们不仅迫切需要造就一代未来的有影响的语文学的改革家,而且迫切需要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型的语文教师。我们语文教学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吕叔湘先生和张志公先生就是学者型语文教师的典范和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语文教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语文的教学科研活动开路,要坚定不移地始终如一地把语文教学与语文教研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把语文教学的过程纳入语文教学研究的全过程,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语文教学研究课题化的过程。具体说来,必须确立以下观念:
一、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是学者型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基本功
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包括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我曾经在语文教材的研究方面下过很大功夫。有的同志轻视教材研究方面的文章,以为写作教材研究方面的文章,无异于写作一般的教案。这是一种误解。写作教材研究的文章,与面面俱到的、条块分割的、结构松散的教案不是同一回事。好的教材方面的研究文章,应该是源于对教材的准确无误的把握和理解,就其精彩的内容、精深的思想、高超的写作技巧或对教材的独到的见解,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文字和严谨的文章结构表达出来。其中,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和知识结构,而且更渗透了作者处理教材的见识水平和创造能力。这样的教材研究文章,肯定高于一般的教案,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再创造。可以说,写作教材研究方面的文章,是写作语文研究方面文章的基本功,或者说是写作语文研究方面文章的重要基础。同时,一个仅仅满足于写作教案的语文教师,是很难成为学者型的语文教师的。优秀的教材研究的文章,写作者往往要涉及到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理论、伦理学以及文章学甚至是自然科学诸多方面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要渗透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然后再把这些知识得心应手地加以灵活运用。如此,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提高指导学生写作水平都是极为有益的。没有这个过硬的研究教材的基本功,要做一个学者型语文教师,谈何容易!
二、对语文教学进行专题研究是学者型教师取得成绩的关键
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其面要广,它包括教育思想、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材建设、语文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作文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内容。因为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厚实的基础研究,很难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是为许多有成就的研究者的实践所证明了的。同时,我们又应当在语文研究的厚实的基础上进一些专题性研究,这是取得重要成绩的关键,是基础研究上的提高和升华。我在诸多方面作了研究以后,着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和指导学生作文两个方面作了专题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推崇“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16字原则,特别在教师“下水作文”、当着学生的面“口头作文”,以及对“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方面作过探索研究,写出了一些研究文章。例如《情感与作文》、《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让学生当众考老师——我进行的一次‘口头下水’作文》、《夯实基础,扎实起步,过好自然段教学关》、《阅读教学学法有效途径探索》、《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等。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教研水平。我深深地体会到:做出了成果的专题研究,更夯实了诸多方面的研究基础,提高了语文教研的能力。所以,基础研究与专题研究是相互作用的,是相辅相成的,而专题研究则是学者型教师不可缺少的一种研究,它是研究者心目中的精品意识的表现,其研究成果就是拳头产品。
三、语文教学成果要努力用教研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现在,在教育界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的共识:一所学校要创名牌,要靠一批高水平的学者型的教师;一个教师要成为名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学科研成果。我们当中有许多的优秀教师,他们一辈子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但由于不善于动笔写文章,或缺乏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临到退休,除了一些久积的尘封了的备课笔记之外,手头空空如也。可以说这无疑是一种悲哀。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深刻地指出:实践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我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因为理论的品格高于实践。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写作论文的形式,与同行们交流自己的教研成果,并认真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等闲视之。
应当说,语文教师每天的工作,从形式上讲,似乎是周而复始的,而从内容上讲,则是日新月异的。一个志存高远的语文教师,应当以教研开路,把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一边搞教学,一边搞教研,把教研的成果通过论文形式,及时地反映出来,坚持数年,必见成效。写作论文的过程,是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是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是不断丰富自己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与语文教研水平的过程,更是不断体现自身价值和为社会作更大贡献的过程。
我以为:作为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总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理性思维为中心,以教学创新为目标,以撰写文章为工具的;其研究起于教学思想研究和教材研究,从教学研究延伸到教育研究,从教材研究延伸为学术研究;以文章为载体,通过写作把研究成果固定下来,赢得时间和空间,将对今后起作用,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作贡献。
为了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教学研究,我自己的体会,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顽强的意志。苏轼在《晁错论》中说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说得多么好啊!他把一个能成就事业的人,归结为应当具有两种必不可少的素质:一是智力,二是毅力。用现代的时髦话说,前者是智商,后者是情商,而且二者缺一不可。实话实说,在这方面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我不聪明(甚至愚钝),但我坚持做到:粗茶淡饭只求饱,早上起来跑一跑,一年到头洗冷水,一天到晚精神好。其中的跑一跑和一年到头洗冷水就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坚韧不拔的意志。长期以来,我养成了顽强的拼搏精神,战胜了许多困难。我体会到:搞教研的过程,犹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韧的战斗”的过程,可以说,其间的情商比智商似乎更可贵、更重要,更能使人取得成功。
二是要实行博览精取的读书方法。无疑,做学问是需要深厚或较深厚的知识功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比较广泛地读书,不仅要读与自己专业知识有关的书,而且还应当读一些看似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书。作为现代的语文教师,必须终生不懈地博览群书,具备极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能适应语文教改的需要。语文学科综合性特点决定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持久而广泛的阅读、积累,甚至大量背诵诗文是教师丰富专业知识的必要条件。世界上知识无限,研究学问无底,而人生有涯。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和做学问的时候坚持博览精取的原则。“精”的知识应该是知识的精华部分,是对自己的教学研究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英国学者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我则始终坚持这样的自定信条:“知识能用才有力量。”因为它更有现实的品格和指导实践的意义。所以,我心目中的“精”,更有博览得来的知识应当能用得上的含义,否则,知识就成了花架子,人也成了“假把式”。有的人虽然读了许多书,掌握了不少知识,但不大会运用,作不出学问来,只能算是书囊;有的人博览精取,强调应用,不断探索,追求创新,结果做出了学问。好的读书方法,事半而功倍;不良的读书方法,事倍而功半,甚至是一事无成。要做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读书方法。在博览精取的读书过程中,千万不要忘了做读书笔记或做读书卡片,因为它们是博览精取的结晶,是知识仓库的精髓,有的则是学者型语文教师治学的精神食粮或宝贵财富。
三是要坚持勇于实践和不断探究的精神。这是做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必须始终要坚持的。不断投身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坚持不断探究,其中,最要紧的是十分注意培养自己的“识见”和“识力”。“识见”和“识力”应当成为一个学者型语文教师的一项较高的和较重要的素质。“两识”对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确定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对教材作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分析上,而且还表现在透视社会人生而表现出某种真知灼见、预见未来潮流、指出教材谬误、洞察学生潜能等方面。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这是时代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要求,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呼唤,是培养21世纪具有世界竞争力人才的迫切需要。我们,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们,要向做学者型的语文教师的方向作不懈努力,其中,教研能帮助你获得成功。
成功永远属于那些奋斗者和拼搏者。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