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大凡谈论语文教学的专家,或多或少都会谈及“积累”一词,因为没有积累就没有语文,语文就是积累。随着语文教学理念的逐渐明朗,思路逐渐清晰,“积累”一词在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频率与日俱增。汉语词典如此解释“积累”:①积累起来的事物 ;②逐渐聚集。在语文教学中,“积累”应该是指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聚集于头脑中可以随时调用的词汇和语言。那么也就是说这种“积累”的形成过程有两个必备的因素:一是不断往肚中或脑中装货,二是需要慢慢聚集、沉淀。
注重积累,首先就得不断地利用各种形式抓住各种机会往头脑中装“货物”。这一点不难,只要语文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兴趣,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就见效了。真正难得是如何让这些“货物”随着时间的迁移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慢慢聚集,沉淀,消化后成为自己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自动地跳出来为己所用。
我现在所教的五(2)班,是我从四年级带到现在的。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可谓在“积累”二字上下了大量的功夫。每天都利用边角料时间背诵古诗词,坚持每周进行美文共享活动,经常组织读书活动。学生的积累本上也摘抄了不少优美词句和精彩描写。但是我却发现,“积累”往往停留在“积累本”上,合上本子,积累几乎会表现为“0”。怎样才能让积累及时有效地显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真正发挥积累的作用呢?我在苦苦思索,也在苦苦寻觅。
有一段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小学生优秀习作,发现那些能称之为“优秀”的习作,除却一些其他的因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共性就是“联想非常丰富”,这里所说的联想不是一些诸如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是指与一个内容相关的其他内容,即“由此及彼”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有了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你的积累,并在调动积累的过程中很好地强化积累。在众多的公开课中,学生语言表达的精彩程度也往往决定于学生联想的丰富程度。于是,我想是不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联想,让联想“翻晒”积累的材料,既能让积累的材料发展其思维、丰富其语言,又能给积累增加一些内化的机会。
当你有一种新的发现时,一定要及时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实施,去检验自己的发现是否有道理。于是,我在阅读教学中开始了自己的尝试。当我在课堂上去实施时,孩子们的热情前所未有,似乎他们都在一瞬间聪明了起来,课堂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片断一:《“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片断
师:第一次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些什么?
生:我想到了我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失事的船只》,里面的主人翁和哈尔威船长有相同的地方。(由课文想到了课外阅读的文章——《失事的船只》,见于《爱的教育》一书)
生:我想到了我们曾经读学过的一些文章,比如:邱少云、董存瑞,还有《金色的鱼钩》的老班长,他们都是具有崇高品质的人。(曾经学过的其他课文。)
师:对,我们曾经在文章中认识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你们想知道老师想到了什么吗?老师一读完这个故事,就想到了今年正月十五北京密云县观花灯时发生的一幕惨剧,因为拥挤,36人被当场踩死,几百人受伤。如果当时有一个人能像哈尔威船长一样站出来,那场惨剧是不是可以避免呢?(引导学生联想到有关的新闻事件。)
生:老师,我也想起来了,在报纸上我看见过一则消息,一个老人在一场车祸中受伤,旁观的人很多,竟然无一人相助,最后是一个老外把老人送到了医院。(学生的联想被唤醒,达到了目的。)
生:对,我也知道一件事……
师:我还想起了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写得一首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引导学生联想有关的诗句,目的在于通过诗句来引起对事件的思索。)
生:我也想起了一句诗:有的人活着是为了更多的人活得更美好。哈尔威船长就是这样的人。(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孩子的联想需要点拨,需要唤醒,需要有人挖掘一条渠道,胸中的积累才会如滚滚泉水喷薄而出。)
师:对呀,如果这些见死不救的人认识了哈尔威船长,知道了他的事迹,一定会心生惭愧,许多的悲剧也许会因此而避免。(教师总结,回归课文主题。)
片断二:《养花》一文教学片断
(学生自学第二自然段:花虽然多,但是没有奇花异草。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看着一颗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使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会忽然闹霜冻。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养活,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师:读完这段话,你有何发现呢?
生:我知道这一段是写作者只养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的原因。
生:我由老舍先生只喜欢养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想到老舍先生一定是个能吃苦爱奋斗的人。(由养花想到人品)
生:我联想到北京的气候条件比较恶劣,远远比不上海南。前不久,北京又出现了沙尘暴,看来环境污染实在是比较严重了。(由北京的气候想到沙尘暴,又想到海南的气候)
生:看着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情,说明老舍先生心底十分善良,我想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猫》,他又养花,又养猫,真懂得生活的乐趣。(由此文想到彼文,推测人的生活态度。)
生:我补充,这里还想说明老舍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由此我又联想到了普希金的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由生活想到有关的诗句)
片断三:以“美丽”为主题的联想聊天
师:今天我们围绕“美丽”一词展开联想,联想的范围不限,但要与“美丽”一词有一定的关系。
生:美丽的反义词——丑陋,近义词——漂亮。(词语联想)
生:我联想到一句谚语: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谚语联想)
生:老师前两天推荐给我们一篇文章,文章上有这样一段描写:织毛衣的女人是动人的,劈柴的男人是可爱的,下蛋的老母鸡是美丽的。我想到了一句话:劳动是美丽的。(学生边说边翻看着积累本,看来积累不能只在积累本上。)
生:我想起以前抄过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于才华、气质和品质。我知道了人不仅仅美在外表,更重要的是美在心灵。(名言联想)
师:还可以联想有关“美丽”的故事或人物
生:我想到了贝多芬,贝多芬是个外表很丑陋的人,据说他是个小矮子而且有点驼背,脸上还有一些麻子,但是他却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钢琴曲,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所以,我们都认为贝多芬是美丽的。一个人的外表再美,如果他的行为和语言不美,在大家的眼里也是丑陋的。(外国名人联想)
生:我想到了周杰伦,其实他长得一点都不帅,但是我们都很喜欢他,就是因为他的歌唱得很好。还有赵本山,好丑,可是大人、小孩都喜欢看他表演的小品。所以我认为他们都很美。(中国歌星、名星联想)
师:我们的周围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有啊,我们的英语老师梁老师长得不算漂亮,但是她的课上得很好,而且人也好,那天梁志权吐了,大家都嫌臭,是她帮助收拾了,我们就了认为她长得很漂亮了。
生:还有我们的美术老师、数学老师,语文老师,他们都很漂亮。(全班同学都开心地大笑了起来。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联想)
师:是啊,美丽无处不在,大自然应该是美丽的,人的外表和心灵都可以是美丽的。我们不仅要懂得欣赏美,更应该不断地为这个社会创造美。愿我们都越来越美,也愿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美丽。(教师总结,引起学生对“美丽”一词更深层次的思索。)
通过以上三个教学片段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各种机会,创设多种情境,调动学生多方面的知识积累 ,如:词语,诗句、名言、谚语;古今中外有关故事和人物,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曾经读过的有关文章等等。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积累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小学生的“积累”,除却家庭的影响之外,语文老师的引导决定了学生积累的质量和数量。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实践,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积累的数量,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积累的质量,使积累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充满智慧。
有丰富的积累才有丰富的联想,有联想的空间才有联想的欲望,有联想的欲望才有联想的精彩。可以这么说,联想可以让积累插上翅膀,在语言的天空自由翱翔。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