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膊锻剑”飙课艺
——“同一堂课”教研方略例谈
新课程时代如何搞教研活动?“同一堂课”就是一种颇具创新意识的尝试,它是指几个教师共同选定同一篇教材后,通过“自主”施教、互动观摩及“合作探究”等系列程序而提炼教艺的一种校本教研策略。其操作“三步曲”如下:首先是执教者自行设计并撰写教学预案,其次为择日进行“同一堂课”汇教,最后是第一时间内组织参与者开展教后的评议反思、总结提升。而相关活动资料则应及时整理后归入学校教研“文件夹”,便于今后随时“点击”和“访问”。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在实际运作中,尚有一种更简约的“精华版”策略操作更易、效率更高。所谓“精华版”也就是执教者不“贪多求全”,而只选定文中一个或几个“难啃”之处进行“雕琢”。下面,笔者剪切两位老师关于《草船借箭》一课中设置“探究情境”的不同教学预案示例如下:
设计一、提炼主线探求情境
《草船借箭》的中心事件是“借箭”,因而从“箭”字搜索读解路径无疑可以一试。教师在学生初通文意后,引导其逐步梳理出“逼箭——问箭——借箭——交箭”这一条线索,然后趁势设置专题:诸葛亮为何能如何神机妙算?他在与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已料到了哪些情况?
设计二、重点突破形成情境
本文中诸葛亮是中心人物,全篇中他的话语共有11处。有意思的是,文中描写这些话时只有一处用了提示语,是第七自然段中船近曹寨时的一个“笑”字。教师可以抓住这神秘的一个“笑”字,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诸葛亮为何此时要笑?此时敢笑?他究竟在笑谁?”
当然,一堂完整的课自然还应有各个流程上的一系列设计,而如果能在各个流程上都汇聚起一批质量较高的设计,则老师们必能在“资源共享”中得到长进。下面,笔者再摘录两位老师同教小语名篇《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引导学生以不同方法解读小金花这一人物形象时的课堂教学片断如下:
【同一堂课】
课例一、“专题式”探究——何愁无处下金钩
师:大娘在枪林弹雨中为志愿军送打糕,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那么为什么课文也要浓墨重彩地描写小金花?她给你留下哪些印象?
生:小金花小小年纪却敢和妈妈一起到敌占区去救老王,真是勇敢啊!
师:是啊,她们母女两人竟是如此不顾自身的安危!
生:当小金花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时那么坚强,她是能够成为一名小战士的。
师:你说得不错。但是,我们的小金花不是足够成为小战士,而是已经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小战士,是吗?
生:是的。
师: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而和敌人同归于尽了,也就是说,她妈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师:是的,生命的代价。那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师:“同归于尽”了,生命不在了,永远都不在了,小金花的妈妈,为战争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记住这一点,让我们再来一次。(学生读书)
师:心情是沉痛的,感情也是投入的。但是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要知道,小金花失去的是活生生的亲人,而不是一件衣服啊!我们再试一试!
(学生再读,读出了味道)
师:现在你们能再谈谈小金花吗?
生:小金花敢于虎口拔牙,她真勇敢。
生: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却不哭,她是坚强的。
生:小金花面对即将离开的志愿军而流泪了,我想,她对我们志愿军的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课例二、“零提问”导引——能探风雅无穷意
师:接下去咱们再认识小金花,我不打算给们提问题,只想请你们认认真真地看书并思考,一会儿咱们交流,让大家都来听听你的读书心得。
生:书上有这样一句话:(读)“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妈妈。可是等来的却是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小金花对自己的妈妈当然是十分关切的,可是当她得知这一噩耗后没哭,在后面要和志愿军分手时却哭了,说明她与志愿军的情谊很深很深。
师:你体会得很准确,小金花与志愿军的情谊的确很深很深。不过,看上去她和自己妈妈的感情还比不过和志愿军之间的感情。
生:不能这样说,因为妈妈是在和敌人的斗争中英勇牺牲的。
师:是啊,可是像这样和敌人英勇斗争后牺牲就能让小金花不哭吗?
生:我觉得小金花在妈妈牺牲后也一定是流泪的,只不过没有在脸上流而已。
师:说得好!眼泪没在脸上流,那流在了——
生:流在了她的心里。
师:流在心里,那这眼泪也就化成了什么?
生:化成了仇恨。
师:是的,都化成了仇恨,埋藏在心底里的仇恨。再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生:书上这样写着:(读)“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小金花这句话是在对别人说还是在自己心中下定决心?
生:是自己心中下定决心。
师:那么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你们仔细体会体会后再读。
生:(很有感情地再读)“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非常好!其他同学也读一读吧!
(几个同学站起来分别读,一个比一个读得好)
师:听得出,你们是真的受到了感动,也真的深深懂得了小金花是怎样一个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再来把这一段好好读一读。
【课后交流】
应该说,无论是上课前的教案设计还是课堂上亲历实践,都还只是执教者的一种“自主”行为,必须以“合作、交流、互动、碰撞”这一环节作为其强有力的后续行动,方能真正让教师在同品共享中体验到由集思广益带来的“提神、提速、提质”。以本课为例,大家一起总结出的反思要点如下:
1、第一则课例,教师精心设置“专题式”情境“课文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描写小金花?她给你留下哪些印象?”这就把阅读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从而也真正让其享有了多元读解、个性表达和创意生成的机会。事实证明,学生在专题统领下精准而有效地感闻到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呼吸、心跳和体温。
2、第二则课例,教师并没有提什么“巧妙”的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潜心会文、虚心涵泳来感悟人物形象。这一放手,学生果然在深入文本、切己省察后获得了丰硕的读解成果。这种“零提问”策略让学生全无束缚,于是,课堂上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能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火不能点燃?
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管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力争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等旧式束缚。为此,教师则必须深入钻研并真正吃透教材,方能洒脱、灵活地从文本的“任意”一处切入展开教学而不是墨守陈规地千课一面。这应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想到“同一堂课”这一方式?因为在往常的教研活动中,如果一位教师上了某一课,根据教学进度,下一位执教者一般就不会再重复这一课,教师间自然也就少了针尖对麦芒式的“同‘课’竞技”的机会。长期如此,怎能让教艺得以提升?而“同一堂课”由于教材相同,无形中“逼”着执教者必须拿出“独门利器”才行。相信有了这种“赤膊锻剑”式的“飙课”,教师必能锤炼出身手不凡的“真功夫”!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街道宾舍小学 叶刚
邮编:312032 电话:(0575)4381323
信箱:yg91115@sohu.com
【作者简介】:
叶刚,74年出生,94年工作,现学历本科。曾在《小学教学研究》《教学与管理》《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小学教学参考》等重点刊物发表《以“研读”理念教〈草船借箭〉》《“软设计”:让精彩随机生成》《直觉天成铸语感》《佳词妙句巧点击》《将“新概念”演绎到底》等教研文章30篇。热切盼望编辑老师斧正、指导,本人将继续努力。谢谢。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