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语言为主 读书为本 探究为要——新课标时代的语文课堂亮点透视

语言为主 读书为本 探究为要——新课标时代的语文课堂亮点透视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2001年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确,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十分重视让学生在“潜心会文本”的过程中感悟和体察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逐步积淀起厚实的语文素养。

可以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然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课,是能使学生倾情投入到文本规范、鲜活、精美的语言材料中去的课,也是充分“用足、用好”了教材“例子”功能的课。要而言之,笔者认为新课程指引下的语文课堂,将因突显了如下要素而更加显示出亮丽照人的夺目光彩。

一、语言:永恒的学科属性

      语文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指广义的语言概念,包含了语言和文字等的总和)、发展语感。成功的语文教学,其整体构架必须锁定促进学生语感素养为核心,以指导学生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操练为“纬”,求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建、协同发展。换言之,“语言为主”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理念和永恒命题。以谁的语言为主呢?自然是以课文中的语言为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荷花》一课时,是这样体现“语言为主”的——

师:你们读了第二段以后,觉得哪个地方写得最美?

生: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写得最美,特别是其中的“冒”字很妙。

师:噢,那你说说它妙在何处好吗?

生:这个我却一时说不上来。

师:你能体会到“冒”字的妙处,已经很不错了。大家都请想一想,“冒”字和哪些字意思相近?

生:长、露、钻、伸、探……

师:那作者为什么用“冒”而不用这些字?大家再读读书自然就能明白。

生:因为荷花是使劲地长出来的。

生:因为荷花一齐痛痛快快往上长,只有用“冒”才合适。

生:我想,荷花一定是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地向上长的吧!

师:说得真好。(点击课件出示荷花图)大家看,这些荷花冒出来后,仿佛都想干什么呢?

生:这些荷花仿佛想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生:他们想深深地吸上一口新鲜空气。

生:他们仿佛都想尽情地展示一下自己的美丽。

……

王崧舟老师曾深入研究过小学生语感培养的方略并成就卓著,这一点从上述教例中亦可见一斑。他抓住文眼“冒”字而让学生换词比较、悉心揣摩,充分领悟到作者谴词造句之妙。而之后顺势承接的想象及说话环节,则又让学生在凭借文本的基础之上适度地超越文本,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内化及拓展,达到了让其“流露真情、张扬个性”的境界。

二、读书:不二的求解法则

      要真正贯彻“语言为主”理念,则又必须做到“读书为本”。今天的学生所面对的教材,多是用现代白话文写作而成的文章。叶老有言:“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深奥处教师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必噜哩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的确,只要让学生真正拥有读书的时间,教师根本无须繁琐讲析,只要审时度势,相机点拨一二,亦足以帮助学生会意明理。从下面的一节省级优质课《小镇的早晨》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意识到这一点。请看——

师:请大家反复读这几句,体会一下其中的味道,再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悄悄”一词让人感觉到小船从桥洞里钻出来时动作很轻巧,没有一点声响。

生:书上说小舟在河上轻轻飘过,“飘”可能用错了,应该是“漂”字呀。

师:是吗?老师倒想建议大家细读一下,或者查一下字典后再说说也行。

(学生反复读书、品味、研讨后,教师组织交流)

生:我查了字典,“漂”就是物体在水上移动的意思,真是书上错了。

生:许多字都有好几种用法,“飘”也是一样的,在这里能用。第2自然段都在写小镇早晨的恬静,用“飘”比“漂”更有这种氛围。

师:说得不错,那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飘”字让我感到小舟经过水面上时,如同物体在空中飘过一样轻柔。

生:小舟虽然很轻,可在河中真要做到像“飘”一样却也不易,由此可见,小镇的早晨的确是很恬静的。

师:说得太好了。看来书上不但没写错,反而写绝了。不过说实话,大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更让老师高兴。现在,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把书读好?

(由于有充分的感悟、咀嚼和交流时间,学生再读时入情入境,非常到位。)

从根本上说,阅读活动是读者的一种能动的自主活动,别人无法替代,教师亦无法硬性“粘贴”。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感悟,极具个性化特点,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此理。语文课应该要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诵读咀嚼和反复涵泳而获得独特感受,教师要做的只是充分的放手和必要的调控而已。对学生而言,“唯有多读书,才有真感受”。

三、探究:热切的时代呼唤

      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把传统的“被动、单一、接受”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纵观当今小语教坛,“探究性阅读”课型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当然,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探究”,一方面要体现出学科特征,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拔高、挖深、求全。诚如华中师大杨再隋先生所言,这种探究只能是“经验性”而绝不能是“逻辑性”的,否则只能够“拔苗助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善俊执教《景阳冈》时,是这样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尝试的——

师:武松闪开了,那么“闪”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闪”就是侧身躲避的意思。

师:那作者为何不用“躲”而用“闪”?我们来研究一下吧!

生:“闪”是主动地躲开身子的意思。

生:“闪”显得动作快,而“躲”就没有这层含义。

师:你们说“闪”表示主动、灵活,这很有道理。可是你们想,武松为何不是主动地向老虎进攻呢?

生:老师,这不奇怪,因为武松突然间遇到老虎,当然要先闪开再说了。

生:老虎来势凶猛,此时硬拼不是好办法,“闪”可以先消耗老虎的体力。

生:武松也不是单纯在闪,他同时也在思考对付老虎的办法。

师:研究得真有道理。看来,这一个“闪”字,正好能说明勇猛的武松还十分机智,大家说这叫什么呀?

生:有勇有谋!

      实际上,“探究性阅读”重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而不是各种复杂的探究方法,因此它不能只是让学生简单提取文本信息作逻辑层面上的冰冷处理,而必须让学生在内化吸收和个性化体验的过程中“感同身受”。语文学习中的“探究”,应是一种融经验性、人文性、情感性等于一炉的极具“语文味”的读解活动。不应淡忘,语文课毕竟姓“语”属“文”,绝不能过于实证化、理性化、抽象化。

 

      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曾有精辟的“三点论”为语文教改之路导航:“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及相应知识。”我们教师必须明确,要真正达到这种境界,则我们的日常教学始终必须不折不扣地围绕丰富多样而卓有有效的各种读书活动来展开。关于这一点,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曾有透析入理的专门阐述:“学生自主充分研读,并坚持以语感积累为主要目标,以言语经验习得为主要内容,以主体自由感悟为必要途径,应是贯穿于各种教法的变中之常。”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街道宾舍小学     叶刚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0709.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