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
生:红叶似火、对答如流、骨瘦如柴……
…….
[案例二]《只有一个地球》主要教学环节及时间(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思考:你由只有一个地球想到了什么?(8分)
2、以“地球与环境”为主题,实话实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32分)
确实,在过去,我们曾经过于追求工具性,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工具性组织、展开,强调了对字词、语法、修辞、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的抽象分析,并靠“迁移”这块敲门砖去实现一个个实用主义(如应试)的目的,机械、单调的语言文字训练使本应鲜活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被支解得支离破碎——催人泪下的人物,震颤人心的场面,触发灵感的对话,引发异想的讨论,勾通现实的镜头,引人入胜的美景等等,被淡化、被湮没,学生收获的不是语文,不是语文的整体,而是一个个关联不大的零部件。案例一的教学重心就明显地偏向工具性,学生没能用心去感受、体验漓江水的美,没有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人文性”严重失落。正是在这种“唯工具性”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改革“拨乱反正,痛改前非”,提出了“弘扬人文性”的口号,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于是乎语文的工具性似乎成了千古罪人,许多语文教师避之尤嫌不及,课堂上该讲的不敢讲,该练的不去练,大兴人文之风,每篇文章都想让学生受到“超级震撼”。案例二的教学设计,重心又明显地落在了人文性上。教学流程中,人文关怀受到了高度重视,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可是我们不禁要问:《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不是成了摆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体现在哪儿?这种脱离文本,舍弃语言文字的人文关怀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什么作用?
二、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
大家都知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犹如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离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有舟无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的绝妙景致。所以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在“两性”之间建立支点,使其“贵”而不难,保持平衡呢?我认为“语文性”可以担此重任。
何谓“语文性”?要弄清语文性,首先要说到一个概念━—语言。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从这一点来说,语言在一切学科中具有普遍性,但语言在所有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语文学科是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知识和精神),然后再回归语言,它是一种不断互逆的运动。而其它学科虽也是从语言出发(有的指向人文、数理、逻辑;有的指向哲学、技能、艺术等)却并不一定要回归语言,并不一定要经常进行语言与人文内容的“互逆”运动。它是单向的,不是双向的。这种语言与人文之间“单向”的运动特点决定了非语文学科的属性,“双向”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属性。语文学科这种特有的属性,我们称之为“语文性”。语文教学中尊重了“语文性”就是尊重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让学生在语言人文的互逆中,对话、交流、感悟、体验、品味、积累、运用,就是让人文性在语文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体现,就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做到得“意”,又做到了得“言”,“意”“言”兼备,得“意”而不忘“言”。尊重了“语文性”就能保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实现“两性”的统一,所以,我们说“语文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支点。有了这个支点,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就显得自然而然,而不是刻意追求;是和谐的融洽,而不是牵强的相加,更不是随意的拔高。前文中的《桂林山水》教例,教师的教学始终没有跳出语言文字这个框框,也就是没有从语言出发走向人文,然后再回归语言,而是在语言文字中兜圈圈,这样学生就不可能品味到美的文字,领略到美的景色,“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又只是围绕人文关怀组织、展开,也就是只从语言出发走向了人文,却没有回归语言。学生的人文关怀不是在语文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得以体现,而是脱离了文本的空头说教。如果教者抓住“语文性”,由语言入手,师生共同直接地与文本反复对话,在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地球的关系,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增强环保意识。这样学生不仅得“意”,而且也得“言”,工具性没有被“沦落”,人文性也得到了重视。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语文性”这一概念并没有被人们真正的自觉的关注过。跟“人文性”、“工具性”这两个概念比较起来,“语文性”简直无人提及。我们在各种媒体上难以搜寻到它的有关词条。可以说,“语文性”的问题,偌大的语文界就一直没有对它深入地探讨过。
虽说大家很少自觉地关注“语文性”,但这并不等于“语文性”的不存在。事实上,我相信“语文性”这个概念在不少人的意识中闪现过,只不过它一旦闪现时,人们不敢紧紧抓住它,不愿进行深入的思考,于是轻易地掐灭了“语文性”一闪的灵光,而简单的把它跟“工具性”混为一谈。特别是在“弘扬人文性”成为当今一个最时髦话题的大背景下,只要一提到“语文性”,一提到语言文字训练,一提到分析理解,立即就会招致很多媚俗者的指责,以至于一些在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语言”的老师也羞于启齿,不敢自卫,怕担观念陈旧,落后于时代的罪名。
然而,媚俗和屈从,只会使我们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南辕北辙。我们觉得,在一次次的纷争中,人们简单地把“语文性”的标签贴在了“工具性”的瓶体上,使“工具性”泛化了。“工具性”泛化的错觉,使无数的人失去理智,把一切恶水泼在“工具性”身上。其实“语文性”和“工具性”我们是断然不能混淆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把“语文性”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才不至于使语文教学如墙头芦苇,不是偏向“工具性”,就是倒向“人文性”。只有有效的把握这个支点,语文教学才不会从一个极端(因重“训练”而肢解语言文字,破损课文形象)滑向另一个极端(因重感悟,重人文,而使课堂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的语文素养“营养不良”子)。
三、“语文性”包容训练
谈到“语文性”这个支点,似乎不能不谈到“训练”二字。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究竟要不要对知识和能力进行训练产生了怀疑,有的老师问得更具体:语文教学还能不能教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因为有人在比较中发现,课程标准里找不到“训练”二字了,于是就衍生出新课程否定“训练”,淡化知识的结论。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误解。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不靠反复地运用、历练,何以生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里的“百”、“千”、“万”哪一个又少得了一个“练”字,没有量的积累,何谈质的升华。不训练,工具都没了,又哪来的人文?就是三维目标不是也把知识和能力作为第一目标吗?所以语文教学不存在要不要训练的问题,而是训练什么,怎么训练的问题。我曾和老师们开过这样一个玩笑:“训练”本是良家女子,是那些以分数和应试为唯一教学目标,大搞机械重复、切割解剖的人败坏了“训练”的名声,而科学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训练永远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对分段、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的训练,如果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都进行,自然是要摒弃的,但根据具体的阅读材料,结合具体的教学安排,进行合理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训练,则是非要不可的。
写到这里,我曾踌躇不决,“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明确给出的课程性质。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居然在“工具性” 与“人文性”之外提出了一个“语文性”,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乱弹琴,但作为一个对语文教学,对新课程实验有着执着追求与热爱的教师,我有责任说出自己实践后的一些肤浅思考,只是不揣谫陋,欢迎大家的批评与批判。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