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语文教学不能缺少训练

语文教学不能缺少训练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训练”曾经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独霸天下几十年,然而由于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了“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却是“感悟、体验、领悟”等说法,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的教师认为“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课堂上很少进行,甚至不再进行“训练”,认为它是“工具性”的化身,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相左,与感悟、体验对立。正因为如此,课程实验中出现了另一种倾向: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偏重人文内涵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变以往的重“训练”弃“感悟”为如今的重“感悟”而忘“训练”,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其实,这是对新课程中核心内容的误解。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我们说,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它犹如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人文性,一面是工具性,而语言文字是其共同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语言文字,离开了“工具性”来谈“人文性”,有水无舟,寸步难行。只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忽视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课堂教学就会内容空洞,学生就会难以把握,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试想,如果学生字不认识、不会写,词不懂意思,课文读不流畅,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就成了空架子、花架子?等到某天蓦然回首时,人文性的博大精深学生也就无法体会。有专家说:“语文,语文,学语学文。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平衡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平衡。”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把目标锁定在“应试”上,致使阅读教学被搞得支离破碎,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像打碎的花瓶,闪光的、启迪智慧的思想不见了踪影,吸引人、感染人的情感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能否认,科学而有效的训练确是语言实践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宜于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是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训练都是需要的。试想,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古诗文的背诵,大量好词佳句、名言锦段的积累,仅靠“感悟”行吗?“训练”本身并无多大过错,关键是如何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训练,使“训练”包容“感悟”,促进“感悟”,加深“感悟”;让“感悟”体现“训练”。
为了让教师们进一步把握语文训练的真正要义,请看一教师教学《燕子过海》重点段的成功教例:
第一步:反复读这一段,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结合手中的课文,看学生有什么感受和体验)
第二步:学“燕飞”,亲历“辛苦、艰难”。“燕子不分昼夜地飞啊飞,同学们,我们也和燕子一起飞啊飞。”(学生学燕子飞,3分钟左右,他们由最初的兴高采烈变为后来的气喘吁吁。)老师在一旁不停地提示“继续飞,不要停,不分昼夜地飞。你们才飞了几分钟就觉得累了,可燕子是不分昼夜地飞,多么辛苦啊!”然后,找出文中表现燕子辛苦和艰难的句子,找出句中的三组反义词。
第三步:说体验,读好“辛苦、艰难”。做完飞行的动作,再学燕子那样伏在甲板(课桌)上。老师拿笔当话筒采访“燕子”:“燕子,燕子!你为什么不慢慢地飞下来,而是像雨点那样落下来?你为什么不好好地站着,而是伏在甲板上?这旅途为什么使你觉得劳累?”由于是亲身经历、体验,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深切地体会到了燕子的辛苦、艰难。此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辛苦、艰难”读得情真意切。
第四步:合作讨论。“当你看到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要伤害它们吧!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课文在这里为什么要用感叹句?假如你是水手,想对燕子说点什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讨论。
第五步:再读这一段,把你的感受、体验、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
在这个教学板块中,教师置语言训练于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通过读、演、说、议等形式,特别是老师采访中设计的问题,匠心独具、巧妙之极,既让学生感到了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又让学生在解读词语、品味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陶冶,能力得到发展。其中“飞下来”和“落下来”、“站着”和“伏着”的词语比较训练不露痕迹,天衣无缝,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作者用词之精妙,这种把语言学习与入情悟意融为一炉的训练,确实起到了包容“感悟”,促进“感悟”,加深“感悟”的作用,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因此“训练”与“感悟”不要人为割裂,舍弃一方,只有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才能互相促进,产生“综合效益”。
个中的道理非常简单,正如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永远不可能离开他摸爬摔打的练习场一样,语文教学亦如此。朱作仁教授在《观念的更新,理论的升华——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一文中特别指出:“语文课离不开‘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如果承认这四种能力必须要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形成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朱作仁教授的话理解成——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语言训练的课不是好的语文课,甚至不是语文课。
最后,借用崔峦老师的一句话作为全文的总结,那就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语文教师一定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我想,这应该成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句教学警言,它给我们对学生进行科学巧妙的语言训练铆足了后劲。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0655.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