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的独特体验。例如,我教学《凡卡》一课后,让学生续写下文:凡卡的信寄出去以后会怎样呢?爷爷没收到信,凡卡会怎样?假如爷爷收到了信,凡卡又会怎样呢?学生兴趣浓厚地进行了个性化的创作,有的写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有的写爷爷没有收到凡卡的信。有一位学生这样写的: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来到厨房,借着月光读了凡卡的信。当他得知了凡卡的遭遇,悲痛欲绝,老泪纵横。爷爷也写了一封信给凡卡,倾诉了自己的无奈和悲伤。信寄出以后,爷爷因悲痛过度,心脏病发作,不幸去世。凡卡收到信后,又得知了爷爷去世的消息,痛不欲生。凡卡看着天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星,仿佛看到爷爷在对他笑,突然,爷爷的手拉住了他,把他带到了那美丽而富裕的地方,他们很快乐地向前飞啊飞……还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老板、老板娘回来,见凡卡在熟睡,一顿毒打。第二天,邮递员退回了凡卡的信,老板见了信的内容,气得暴跳如雷,又一次毒打了凡卡。奄奄一息的凡卡躺在床上,恍惚中看见爷爷向他走来,给他拿了很多好吃的东西。第二天,伙计回到房里,发现凡卡嘴角露出微笑,香香甜甜地睡着了,他再也不会醒来了!学生的作品流露出对凡卡的深深的同情,他们体会到了,在那个社会,无论凡卡的爷爷是否收到信,都无法改变凡卡悲惨的命运。在创作过程中,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穷苦人的悲惨生活。这是学生对文本固有价值的一种体验。同时,学生还体会到了爷爷对凡卡的爱,但面对黑暗的社会,这份爱又是多么的无奈。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它超越了文本本身,富有创意。学生在习作结尾,还不知不觉地实践了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学习过的以喜写悲的写作手法。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对文本进行具体化的习作练习。
文本中,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有的内容写得详细,有的内容写得简略。作为文学作品,这样的构思非常合理,它可以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正是文本的这些简略部分,给学生留下了相当大的想象与创作的空间,是学生很好的练笔材料。例如《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就这样,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了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历时3个月,行程1000多公里,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我启发学生:“儿童团员在追赶红军大部队的路上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你能不能通过想象,把他们遇到的一次困难写具体?”学生的作品题材多种多样,有的写儿童团员们遇到了一只熊,他们在年龄大一点的儿童团员的指挥下,装死躲过了危险;有的写最小的儿童团员生病了,别的儿童团员精心照顾她,伙伴们到处去找草药,终于把她的病治好了;有的写他们没有吃的,就共想对策,钓鱼、打猎、找野菜,克服困难。学生创作的作品都能自圆其说,各自成文,形成完整的故事。他们的作品无不表现了儿童团员团结一致,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不经意间也表现出了他们顽皮、幽默、乐观的特点。一篇篇形式多样、内容不一的学生作品既体现了他们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同时也充分地展示了学生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
3、对文本进行重组性的习作练习。
有些文本在内容、情感、立意上有某些共性,教师可对这些语文材料进行有机地融合、重组,使它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宝贵学习资料。学生在对这些文本资料进行重组、创作的过程,必须对文本的内涵进行再一次的体味,然后才能进行创作。这一创作过程是学生对原有文本价值的感悟及结合自己的想象所进行的再创作,以新的作品来诠释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创作过程是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个体体验活动。例如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科普说明文,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告诉读者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我把《冬眠》与《意想不到的灾害》这两篇的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要求学生:用上“刺猬”、“螃蟹”、“蟾蜍”这三样动物,结合我们在课文中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进行创作,写一篇文章,题材、表现手法都不限。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他们创作了许多融知识性、教育性一体的优秀作品。有一位学生别具匠心的以《螃蟹的遗书》为题写下了这样一篇作文:青蛙在河边看到一只死掉的螃蟹,在螃蟹的包里有一封遗书。青蛙召集所有动物来看这封遗书。遗书上写螃蟹是一个流浪汉,因人类的污染环境失去了家乡。他想找一个宁静的地方,到了澳大利亚,看到蟾蜍身上斑斓的色彩因受环境污染的毒害已脱落,到了南美洲,看到刺猬因受到环境污染的毒害,身上的刺都掉落了。最后,他临死前向人类发出了控诉,提醒动物们赶快逃跑。遗书还未读完,动物们都已逃光了。还有一位学生以《螃蟹当巡警》为题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一个下雪天,第一天当巡警的螃蟹去巡逻。在一个洞里发现一只刺猬躺在地上,心跳减慢,呼吸都暂时停止了。螃蟹大呼救命。周围的动物都赶来了,被吵醒的刺猬反而责怪螃蟹。在蟾蜍等众人的解释下,螃蟹知道了刺猬在冬眠,并且知道了动物冬眠的一些知识。他感悟到:原来当巡警也要知识啊!第一篇文章小作者用生动的笔调,以童话的形式揭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从独特的视角批判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给动物造成的灾难。第二篇文章的小作者以童话的形式,非常自然地给我们介绍了动物冬眠的特点,同时又告诉我们学好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以文本内容的重组为载体,使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这种以写作为形式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统一协调的发展、提高。
4、对文本进行体验性的习作练习。
文本是作者对客观事物主观认识的反应。文本表现的是作者的道德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接触文本、学习文本、感悟文本的过程,往往是跟随着文字的描述,处在作者的角度,去感悟并接受作者的道德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文本内容进行角色体验,就是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体味文本的价值,让学生从文本中的人或物的角度,以新的视角来体验文本的价值观。这种做法更利于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更利于展示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林海》这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有多少省份用过这里的木材啊!”,“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感到亲切、舒服呢?”我引导学生:“把你自己当作大兴安岭中的一棵树,你从树的角度来写一写你对祖国建设的贡献,你从树的角度来写一写你和人的密切关系。”学生兴致盎然地开始了创作。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他叫桦桦,是大兴安岭中的一棵小白桦,一位名叫老舍的爷爷来大兴安岭游玩时种下了他。住在他不远处的一个小男孩经常给他浇水,给他增加营养,使他茁壮成长。看着身边的兄弟姐妹都长大为祖国建设做贡献,他很羡慕。终于有一天,他实现了愿望,他被做成一张小书桌,主人就是那个小男孩。小男孩越长越大,在他身上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从小男孩的文章里他知道了大兴安岭越来越美丽,万古长青的原因。后来小男孩成了一位植物学家,为大兴安岭做贡献。他为小男孩而高兴,也为自己能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而高兴。还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他是大兴安岭中的一棵树,是人类给了他生命,精心地培育他,他要报答人类。一九九八年长江发大水,淹没良田,毁坏房屋。他和他的兄弟们来到了长江堤岸,扎根在大堤上,大家手拉手,经受着洪水的冲击,誓死保卫大堤,报答人类。文本中短短的一句话,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演绎得如此血肉丰满,情意深长。在学生的笔下,树与人的关系是那样的融洽,那样的亲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学生理解得是那样的深刻,那样的透彻,那样的真实。学生的感悟源于文本,但同时又超越了文本。
5、对文本进行替换性的习作练习。
有些文本所阐述的是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代的内容,文本中的人或物都具有那一时代的特征。教师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替换,以现代人的眼光,以现代人的价值观去体验文本,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充实拓展文本的主题。例如教学《景阳冈》一文后,我让学生想象:以武松的性格、本领,在当今时代他适合干什么工作?他去求职,会有怎样的经历?而后让学生以《武松求职记》为题进行创作。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武松乘着时光机来到22世纪,他想在银行找一份工作,老板安排他做了保安。武松很尽职。有一次,银行来了一个小偷,武松与他进行激烈的搏斗,眼看就要取胜,突然,小偷拿出一把麻醉枪,只一瞄准,武松像被点穴一样不能动弹。小偷即将得手时,银行的机器人保安出现了,他会催眠术,用眼睛盯着小偷,小偷立即晕到了。武松觉得22世纪没有他的用武之地,便又回到了他生活的时代。学生用自己创作的故事阐明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随着科技的发展,真正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是最强的人。通过对文本内容替换性的习作练习,学生独特的感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学生的感悟并不只拘泥于最初的文本,而是以最初的文本为基点,进行拓展、创新,有了质的飞越。
6、对文本进行评论性的习作练习。
对任何文学作品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都必须走一个“来回”:深入文本看文本——跳出文本评文本。两者比较之下可以看出,前者是力图从文本本身的角度、沿着作者的思路去理解和感受文章,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接受的过程;而后者是站在读者的角度,采用个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审视文章中的人和事、情和理,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的过程。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只走了前面这一步,而对后者几乎不加关注,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日趋模式化、单一化,学生的写作思路也日益狭窄、封闭。要真正发挥文本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个性化、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就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解了课文之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从个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针对文本内容的,如对文本中某个人物的点评、对某个事件的看法,也可以是针对文本形式的,如对文章结构、叙述方式等的评析。通过这些评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在语文学习中的价值。例如教学完《赤壁之战》一课后,我让学生自由地评价文中的人物:你更欣赏谁?发表你的看法把它写下来。有个学生写道:他比较欣赏曹操,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中由于骄傲而打了败仗,但他还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他曾经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的大军,他是一个很杰出的军事家。如果不是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麻痹大意,骄傲自满,在赤壁之战中是不会失败的。从曹操的赤壁惨败中,他感受到,一个人不但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而且要经得起胜利的冲击,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还有一个学生写道:他比较欣赏周瑜,因为黄盖一提出火攻计,周瑜就马上说好,由此可见周瑜也很有军事才能,他们是英雄所见略同。此外,周瑜善于听从部下正确的建议,是一个很民主的领导。如果黄盖的计策得不到周瑜的支持,火攻计也就无法实施。在自由评价中,学生的独特体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不仅体会到骄傲自满导致失败的道理,还能借助原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深入文本看文本,而后,跳出文本评文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价值观又一次得到了提升。
四、超文本作文教学的实施评价
笔者在小学高年级实行超文本作文教学实践的时间并不太长,但学生已经表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进步。除了在作文能力方面由于增加了练笔机会而得到了提高,同时其阅读领悟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学生的思维日益变得开阔而活跃,情感逐渐变得丰富而细腻,他们的个性在读写的过程中表现得越来越张扬。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这样的读和写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兴趣,乐此而不以为负担,这样的精神状态,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当然,毕竟是初涉这一方面的教学研究,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之处颇多。笔者将在这一领域作更深入地探索,力图使之更为系统、全面、科学,使得超文本作文教学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之举。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