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案例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案例研究方案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不仅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更是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一个新的时代的发展,必然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我们有理由相信,“对话”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我们姑且称之为“对话教学”。回顾教育的过去,对话教学是存在的,以对话为教学手段的教学也是存在的。然而,由于处在非对话时代,对话仅仅是一种教学艺术而非教学的精神。这样看来,我们提出“对话教学”,在某一个侧面,可以说是古老的教学艺术的复兴,整体地看,是对当代对话精神呼唤的回应。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敏锐地把握了“对话教学”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改革话题。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的确,“对话教学”依托语言,又发展语言,承担语言教学基础的小学语文课程与对话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课改提倡让每一位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今天,广大一线老师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对话教学”的本质理解、实施策略、反思评价等产生了大量或正或谬的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总结、反思、提炼,从而解决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问题,不仅对于研究新课改中的语文教学,而且对于弘扬民主、平等的时代精神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

①伽达默尔的的现代哲学解释学

在伽达默尔的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从解释学的角度阐述了艺术的本质,对于理解对话教学中人与文本的对话具有哲学意义上的指导价值:

伽达默尔认为,“由于我们使艺术作品从其生活关联中脱离了出来,作品就像一幅画一样地被置入到了一个框架中,而且似乎被挂了起来。”作品只有当它被观照、被理解的时候,才具有意义;同样,作品只有在被理解、被感知的时候,它的意义才被发现。在对话教学中,文本只有在与师生的对话过程中,与师生的生活情感相观照,才具有意义,任何将文本脱离或凌驾与师生之上的对话教学都是没有意义的。

伽达默尔还指出:“艺术的万神庙并不是一个向纯粹审美意识呈现出来的永恒的现在,而是某个历史地积累和会聚着的精神活动。”艺术的真理问题既不孤立地在作品上,也不孤立地作为审美意识的主体上,而在审美意识与作品相互交融的具体理解活动中。之所以把阅读教学称之为“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其意义就在于教学不是传统的师生共同学习、努力理解文本的过程,而是师生阅读的审美意识与文本相互交融的具体理解过程,是师生凭借文本与前人智慧对话,从而提升自己的过程。

②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

在德里达的《书写与差异》中,他提出“解构的任务就是消解本质主义和中心主义,使得人们找不到所谓永恒的本质和中心。”在德里达看来,在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命题中,除了森严的等级高低,绝无两个对项的和平共处,一个单项在价值、逻辑等方面统治着另一个单项,高居发号施令的地位。解构一个命题,从根本上说,便是在一特定时机,把它的等级秩序颠倒过来。必须通过一种双重姿态、双重科学、双重文学,在实践中颠覆经典的二元对立命题,全面转换这个系统。”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之间的对话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高居发号施令的地位。而现代教学就是要颠覆这种话语等级秩序,消解以教师为中心的对话方式,倡导“民主、平等、和平共处”的对话精神。

德里达还指出:“解构一段话语,即通过在文本中识认出产生了据说是论点、中心概念或前提的修辞活动,运用话语本身的逻辑将其推到极端,就能看到所谓的论点、中心概念或前提是一种非常模糊、自相矛盾的东西,并没有一种完整性,二元对立的关系就被消解了。”从这个意义理解,没有一个文本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消解“文本中心论”,倡导师生与文本民主、平等、和平共处的对话精神。

2.教育学基础: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社会的多元变化促使我们“与我们自己、我们的概念、我们的环境以及与他人的协商。确定性的丧失鼓励我们——如果不是导致我们——与他人进行对话和交流。”避开“只有一种最好”或“只有一种正确”的方式。由此,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寻求对主体/客体、心灵/身体、课程/人、教师/学生、我们/他们等进行折中的但却是局部的整合。这一整合是动态的过程;它是协商的而不是预定的,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知道便是扼杀”(定义性认知毁灭未出生的思想)“探究便是解放”(开放可能性)。

在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理论的对话教学中,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更是个体发展的身心需要;对话不仅仅在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更扩展到师生与课程、与自我、与社会、与过去、与未来等的全方位立体的空间中。

三.对“对话教学”的历史性研究

1、“对话教学”的溯源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十分强调学与问的结合。《论语》中记载了他的基本观点:"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强调师生之间用对话与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论辩、推理之术。这些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对话教学产生的雏形,但因为当时的社会形态还是一种非公开性形态,也就是一种“非对话”的形态,因为它体现了少数的精英分子的智慧与策略,因而还谈不上真正的民主性与大众性。

在陶行知“教学合一”的教育理论中,有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放嘴”的教育思想,也可以看作是对话教学的起源。

2、当代教育界对“对话教学”的研究

近年来,一套较完整的对话教学理论正在逐渐形成,其中比较著名的代表学者有德国的克林伯格、巴西的弗莱雷、日本的木下百合子、我国的钟启泉、刘庆昌等。

克林伯格提出:“教学方式中起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弗莱雷在其解放教育理论中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反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提倡“对话式教学”;钟启泉指出:“教学过程的逻辑就在于它的独特的现实情境(主要以对话的方式)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师生借助于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达到互识共识,将显得更加重要。”刘庆昌提出了“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交往的教学;创造生成的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

还有论者认为: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表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进入对话状态的语文教学主要由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与学生的自我对话所构成,并且应该有这么四个明显的特点: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积极参与,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能挖掘无限的创新潜能。

四.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完整表述是: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案例研究。

根据对上述哲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同类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提出我们所界定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是指: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在民主与平等的氛围中,与教师、文本、课程、自然、社会、自我以及过去、未来等沟通与合作、互动与交往、创造与生成的学习过程。

对于上述定义,我们作如下说明:

1.对话教学的原则和精神

对话教学首先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因此,教学的对话原则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创造性质。其次意味着教学关系的和谐化。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是指所有融在课堂中的对话者(无形的、有形的)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因此,教学对话原则的意义之二是追求教学的和谐化。

2.对话教学的主体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话教学是师生、生本、生生、生的自我对话等等构成。但其主要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的。因此,其主体仍是学生。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着组织、引导、推动作用。

3.对话教学的话题

对话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谈话教学法,传统的谈话教学的话题主要是文本,师生围绕文本的谈话主要围绕着如何深入理解文本进行。而对话教学的话题是师生根据文本共同转化的背景中产生的,是不断生成和推进的。

4.对话教学的场境

对话教学中的场境应体现民主、平等、自由等特性,营造这一场境可从改革课堂常规、建立课堂礼仪切入。对话教学自由、开放心理场的形式,还与课堂的空间布局紧密相关。对话教学的座位可以有以下几种安排:圆桌型、马蹄型、对阵型、舞台型、自由型。

5.对话教学的过程

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对话者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话式的教学相比,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对话教学中的创造,意在“自主建构”,而非为世界创造全新的思想。对话教学借助创造性的、生成性的过程,使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还是知识的发生器,对于学生创造心理素质的形成也是大有裨益的。

6.对话教学的分类

从纵向看,对话教学可以分为产生话题、相互理解、沟通交流、深入感悟、升华延伸五个层面。从横向看,对话教学可以分为人与人、人与文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四个层面。

五.内容与过程

1研究目标

①收集、整理若干比较成熟、比较典型的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若干案例。

②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研究对话教学的“5个W”,即:在什么时机产生话题,由谁进行,什么情境下进行,为什么对话,进行什么话题,以及如何评价的问题,探索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思路。

2.研究的进度及方法:

①研究的准备阶段(2004年4月~2004年5月)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a.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b.      收集并整理有关对话教学的资料。包括:报刊、书籍、教案、实录、录像等。

②研究的实施阶段(2004年6月~2005年4月)

a.       开展案例研究。深入课堂实际,记录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案例,分析案例的成败得失,并从中提炼教学思路。

b.      开展历史研究。广泛收集各种有关对话教学的教学案例及有关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归类。

c.       开展行动研究。将以上对话教学的思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并不断反思和改进、完善。

③研究的总结阶段(2004年5月)

a.       归纳撰写案例。

b.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1.主题报告:《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案例研究》

2.带动本区、校骨干教师共同投入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并将该研究的初步成果向学校、区的语文教学迁移、辐射,带动学校、学区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附录

1.【德】伽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2.【法】德里达著《书写与差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第一版

3.【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  王宏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4.刘庆昌  杨宗礼著《教学艺术纲要》/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

5.刘庆昌文《对话教学初论》/《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2期

6.黄志成  王俊文《弗莱雷的“对话教学”述评》/《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6期

7.华卜泉文:《对话教学:概念.基础.要素》/《江苏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0638.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