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难发现,课文与实际生活有着相似性。通过阅读课文,我们能找到生活的影子,补充生活的经验,获得全新的体验。从言语交际角度去认识课文,乃是一种凭借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解读课文、演绎课文的学习方法。如果说,作者是用自己的笔架起了生活与作品的桥梁,那么,学生则可以借助于言语交际的训练还原作品,或者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因此,教师可以从言语交际角度设计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
一、在课文语言空白处进行言语交际的模拟训练
凡是有艺术功力的文章犹如绘画,“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面上留下一大片空白,“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使人浮想联翩。
如《草原》中有一句“大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很显然,这里有一段对话言语,但为了使文章含蓄凝练,作者一笔带过。对话言语是一种情境性言语,它与交谈双方当时所处的环境相联系,因此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读迎客的场面,体会主客双方的心情,然后抓住“大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一句开展言语交际训练。可设计以下教学环节:想一想,主人会说什么?客人会说什么?《草原》一文中两个民族由于语言不通形成的交际障碍,戏剧性地成为学生语言训练的良好素材。在学生理解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此刻,他们都会说
什么?”由于这种问题情境性强,学生思维活跃,语言如放飞的小鸟,扑棱棱地从学生的口中飞出,那么贴切,那么生动,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再如《再见了,亲人》全文都是以志愿军的口吻叙述的,教师可以设计“大娘、小金花、大嫂在与志愿军告别时说了什么?”的问题。
实践表明,这种有交际对象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表达的动机,有助于学生把握交际谈话现场性、灵活性等要求。
二、通过表演,营造交际的情境,体会交际语言的特点
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以往的语文教学,习惯于让学生坐而论道,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事实上,小学课本中的很多课文都适合表演。教师要通过设计表演环节,让学生动起来,体会交际语言的特点。
例如《惊弓之鸟》一文,如让学生模仿大王、更羸的动作、表情、语言,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起纯粹的朗读技巧指导,通过表演进行朗读训练显得精彩、到位。它不露痕迹地点拨了学生朗读的方法:朗读是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表情、动作(或对动作的想象)、语气等默契的配合。
象《惊弓之鸟》一样对话较多的文章在小学课本中俯拾皆是。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把原课文的叙述性语言改编为人物的独白、对白与表演性动作。通过这些手段,活跃了课堂氛围,在表演中学生对课文人物的理解更深刻,对各种角色的语言印象更深,从而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
从美学的角度讲,凡是模仿的,都是滑稽的。因此这种表演的
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适当的运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情趣盎然。
三、从适合交际需要的角度设计问题
在我们的交际经验中,听别人的谈话,我们的兴趣点往往不同,对别人话语的看法也往往不一致。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地方不懂?”“读了这一句,你体会到什么?”“看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读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实践证明,这些问题容易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愿望,他们对这种问题比较感兴趣,他们的回答或表现更能体现出他们的个性特点。
对于教师来说,提这种问题也是十分有利的。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暂时中断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激发创造思维,造成学生互相启发的课堂氛围。
如《月光曲》一课中,有一句“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教者引导学生思考:“读懂了什么?”这时学生会从不同侧面领悟该句丰富的内涵。有的学生看出了这是一户贫穷的人家,有的读懂了“弹得不熟练”,有的知道了“贝多芬他乡遇知音”……为理解下文作了良好的铺垫。
“事实胜于雄辩”,因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看一看、做一做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例如《画杨桃》一课,可以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件,再交流观察所得;《詹天佑》一课可以让学生操作“火车在人字形线路行驶”的投影片,再让学生谈谈感受。
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可按交际训练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1、教育学生回答问题言之成理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教师在教学《鸟的天堂》关键段落时,不时提问:“你最想读哪一句?”学生的回答令人佩服,他们不仅能说出最想读的句子,而且能紧接着说出最想读的原因,这说明他们已经形成了言之成理的说话习惯。
2、形成“思考→表达→自我纠正”“听话→评价→争鸣”的语言习惯。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前者就是要求学生做一个合格的“表演者”,要学会敞开心扉,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后者就是要求学生做一个出色的“听众”,要学会平心静气地倾听,然后进行评价,或发表“一家之说”。因此,“表演者”和“听众”的角色在互动的语言交际情境中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因此,教师要从语言、思路、仪态等方面挖掘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努力培养既相互合作又互相竞争的良好的听说习惯。
3、打破“一言堂”,让学生敢想敢说
长期以来,教师善于总结,不把标准答案抄给学生不放心。其实,语文的问题大可不必一字不差地回答。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怎么去理解伯父说的“还是我的记性好”一句?如果照教参上的答案说给学生听,必然是索然无味。如果教师变换一下问法:“谁能把鲁迅先生的话说得透彻一点?”学生会畅所欲言,滔滔不绝地“翻译”伯父所说的话。有的说:“我的记性其实哪比得上你,只是我读的时候不囫囵吞枣。”有的说:“看起来是我的记性好,其实是你读书时不认真才比不过我的。”……学生的回答尽管表达方式各种各样,但一般都能击中要点,教师又有什么必要公布标准答案呢?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运用。在我们的交际中,什么时候需要使用标准答案呢?死背标准答案,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思维方法,正确的思想。至于如何表达,不能也不必强求一律。也许这就是“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给我们教学的启示吧。
叶圣陶先生说:“布置作业,出些练习题,指定些课外阅读书着眼在巩固学生的记忆固然有其必要,可是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与实际生活合拍的氛围,让学生产生说话的动机,表达的需要,让他们在交际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从言语交际角度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展示出自己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持之以恒地按言语交际的要求改革语文教学,必将使学生学得更活、学得更好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