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利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利用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说,凡智力因素(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人智力因素而言的。从狭义上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动机、个性等。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就会如饥似渴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意志在掌握知识过程中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如果学生能有这样坚强的意志力,就能怯而不舍的功克难关,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个性在学习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个性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是个体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它能以较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学习中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要成功的进行语文教学,自然离不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古往今来,国内外的许多著名学者、科学家,除了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以外,还由于他们具有高尚伟大的目标,热烈求知的情感,顽强战斗的意志和刚毅不拔的个性。爱因斯坦写下了他成功秘诀的公式:A=X+Y+Z。法国化学家、细菌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妙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坚持精神。”爱迪生认为创造的成功是1%的灵感和99%的汗水。这“汗水”就是指人的坚强的意志和刚毅的个性。所以,可以这样说,如果缺乏非智力因素的人,即使是“天才”也会夭折。但有智力因素而缺乏非智力因素的人也许能成为“小器”,但绝成不了“大器”。成大器者,必须在具有智力因素的同时,还伴有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中、高考指挥棒的严重束缚,语文教学往往急功近利,单一重视语文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学习语文的情感、意志、动机、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语文课变成了生硬呆板的习题课。语文所特有的丰富的情感、感悟、熏陶的教育方法已经荡然无存了。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对最具有生命力的语文这一学科也失去了兴趣,甚至于厌恶语文了。既然如此,又谈何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和利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开发呢?

一、 重情感培养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苏霍梅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把知识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尤为如此。常言道:“文以情动人”。哪一篇课文不饱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以适当的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呢
1、 披文入情
    于漪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谈艺录》)。教师自己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定会受到感染,情感必定会激起波澜。因此,教师在调动自己的情感后,一定通过言行和声请等手段,用自己火热的情感触动学生平静的心,从而对他们进行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教育。若教师自己缺乏情感,那就无法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如我在备《警察与赞美诗》一课时,深深的被作者那“含泪的微笑”所打动。我是用这样的导语引入新课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有一系列小人物形象,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都有着悲惨的命运。他们为了生存,在生命线上苦苦的挣扎者:有被资本家榨干血汗而成为骷髅般的“芦柴棒”,有被社会压迫得精神上已经麻木了的阿Q,有被封建礼教吞噬了魂灵、最后沦为“木偶似”的祥林嫂,而外国文学中的那些小人物又具有怎样的命运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对一些小人物的回忆,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凋动起来,学生就会带着急切的求知欲望认真地阅读课文揣摩苏比这个人物形象。再如我们教学《荷塘月色》一文,老师们没有被文中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就感染,又如何能使学生体会到文中那“颇不宁静”的情感呢?因此,师者必先动情于心,激起波澜,或爱,或憎,或褒,或贬,或喜,或忧溢于言表,而后方能“辞发”,任何没有动情的教学都可能是死水一潭。
2、语感传情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严谨、简洁、意深、逻辑性强,坚定自信,快慢得当、铿锵有力或深沉浑厚,形成一种魅力,扣人心弦,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和学习之情,促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的吸收和掌握。
著名“情感派”语文教学名家于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用充满情味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从一个平静的状态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世界,使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她在教学《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山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磅礴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他们,民族的自豪感就会充满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历代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这样的教学语言就会成为一道有光彩,充满某中精神,饱含某中情味的语流,潺潺流过学生的心田,引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具有振魂摄魄的效果。
3、评价激情
    在课堂上,不管是正的评价或是负的评价,学生都需要,他会从中感受到老师尊重他,关心他,公平的待他。哪怕是一种表情,一个手势的评价都会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
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注意以下三点:
(1) 评价要有精当的指导性。教师在评价的时候一方面不能笼统含糊。如评价学生的朗读,用“读的不错,谁再读一段?”就不如换成“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望今后继续努力。”的评价。这一分为二具体而辨证的“评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朗读状况,知道了努力目标,也会感到一种受到“关爱后的温暖”。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化否定性评价。如“你坐下”“不对”“谁再说说”,这种倾盆冷雨式的评价就浇灭了学生求知的火苗。有一位老师要求学生分析《孔乙己》一文中“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写出孔乙己的什么性格?一个学生答道:“虚伪”,老师并没有进行简单的否定,而是用了分析性的评价:“你想想,‘虚伪’是把真相隐藏起来给人以假相,而此处的孔乙己是真的有钱,并且一个个地捻出让人看。……”这样的分析就能激发学生强烈地学习钻研的欲望。
(2) 评价要有强烈地启迪性。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有位老师向同学们问道:为什么用“水晶”来比喻小浩波的眼睛?学生答道:“纯洁无暇”,如果到此,老师只给一个简单而肯定的评价,学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位老师接着问道:“为什么不用‘玻璃’作比呢?它不也是透明的吗?”从而使学生悟出了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小浩波童真的纯洁和可贵。这种启迪性的评价比老师简单的否定或一味把答案交给学生就更有启发性。
(3) 评价要有热切的激励。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试想,在课堂上,你总是斥责学生东也不是,西也有错。学生见你上课心理就发怵,哪里还谈得上被吸引?如果我们多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变换角度,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走向正确,让学生体验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品尝到艰难求索获得胜利的甜蜜,使之积累愉悦,积累成功,积累甜蜜,你的教学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二、注重动机、意志、个性的培养和利用

    上文阐述了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情感问题,下面再想谈谈非智力因素中其他几个因素的培养和理用。
1、 动机与语文教学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有内需才有动机。巴班斯基指出“任何活动(其中包括学习活动)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培养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具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内需”的欲望;其次,教给学生以应有的知识,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如我在教学高中一年级语文时,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步入高中阶段,对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翻开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本时,同学们似乎感觉到同初中所学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没有什么差异,我首先列举了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记叙文和初中教材中的记叙文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初中所学的记叙文是简单的记叙文,高中所学的记叙文是复杂的记叙文。它“复杂”在所记叙的人物复杂了,事件复杂了,表达手法复杂了,结构复杂了,内涵丰富了,中心思想深刻了。通过简单的比较,学生明白了学习的目标,增强求知的欲望。老师们也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把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归类,列出教学计划,分解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使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周,甚至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做到每期有目标,每课有任务,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学获得了应有的知识,自然会有一种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信心,由“要我学”而产生“我要学”的动机。
2、 意志与语文教学
    所谓培养意志,也就是激励学生养成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培养自制力,学会积累知识。有了自制力才能排除干犹,克服困难,专心致志,刻苦学习,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自制力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学生本身已有的学习动机、需要等心理素质(前文已述此处不再展开),另一方面,则可来源于榜样的力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搜集一些伟人们成功的经验以及名言警句,时时激励鞭策学生,培养学生自制力的品质。陈景润几十年如一日刻苦攻关的精神,段元星从小立志于天文事业,不畏艰难的品质,荀子所赞扬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持之以恒的学习方法,屈源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真理的高尚品德……,无不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好素材。还有鲁迅、巴尔扎克、契可夫、莫泊桑等一系列大文豪那种孜孜不倦,刻苦写作的精神,无不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激励学生塑造自制力品质的好榜样。其次,培养意志,不仅要使学生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还要使学生学会知识的积累。语文学科较其他学科而言更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从“字词句语修逻”到各类写作素材,写作经验,无不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荀子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人教社修订版的语文教学在刚已经明确地把“积累”列为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其中规定了在量的记诵篇目,要求学生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一定数量的现代“美文”,这也是一种积累。试想,胸无点墨,想文思开阔,出口成章,岂不是天方夜潭。当然,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背诵,还要讲究方法注重知识的梳理和规类,注重理解和感悟,不要死记硬背。
    有了这种坚强的意志,何愁学生的语文成绩上不来呢?
3、 个性与语文教学
    我国教育理论家胡克英认为:教育上所说的个性发展,指的是积极意义的个性。个性主要是指个体心理的属性。个性是区别于他人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是个体全部心理机能的独特的整体性。性格是组成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它以较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影响着语文学习。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性格中的创造性的心理品质,对于学生学习写作来说,具有  重要的意义。
    思维中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能根据已知信息得到某种新颖独特的见解和判断。具有写作创造性的学生常常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们能从大量优秀范文中接受精辟的见解,学会许多新颖的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但是又敢于突破陈规,标新立异。哈佛大学的校长普西说:“一个人是否有创造思维,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因此,培养学生性格中的创造性的心理品质,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年来的高考试题和阅卷评分标准在这方面已有明显的倾斜。九九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二000年的高考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在使学生有尽显才华,发挥创造能力的天地。就连二000年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发展等级分”一项,这一项就含有给有个性特征,有创造才华的学生的加分项。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个性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不容忽视的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把非智力因素引进教学过程,是教学理论日趋完善的一个标志,但也不能把它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有时也会阻碍、中断、削弱智力活动的进行。例如,学习兴趣(非智力因素之一)广泛是好的,但如果没有中心兴趣,兴趣老是转移而不稳定,那就不好了,这一点也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0570.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