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举例:(仅供参考)
《詹天佑》教学设计
1.猜一猜人物,讲一讲故事。上课时,教师把詹天佑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猜一猜他是谁,讲述一下他的故事,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情绪高涨。借此机会,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出第一段课文,请学生注意中心句部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的“杰出”、“爱国”两个重点词。学生对詹天佑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说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具体表现在哪里?
2.找一找,让我来当小记者。让学生找出文中合适的短语作本段的小标题,并围绕小标题设计有关本段内容的问题去采访同学们。(采访前,也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背景),如“为什么说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通过采访,同学们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詹天佑的勇气。这一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扩散性思维。
3.画一画,浅显易明。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时,要经过许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最艰巨的有两个,一个是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隧道,另一个是长一千一百多米的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如果一部分学生觉得不好理解,让他们细读课文后,在练习本上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此时,无须多讲,学生全明白了。
4.演一演,生动有趣。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工程中,突出表现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又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讲解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草图,用板擦当火车,请学生示范开火车,讲述情形,然后让大家用橡皮当火车在自己画的草图上试开,边读边认真理解。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们对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设计心悦诚服,不住地称赞“詹天佑的确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草原》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创造美的情境。上课前,教师与学生一起查找有关草原的的资料,可包括文字、图片资料。上课时,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把学生带到了那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师生交流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们感受到,陈巴尔虎旗是个天然牧场,方圆几百里,那儿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草芳香,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嵌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 ……,这样的导入,以美的氛围,一下子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为学习课文,打下感情基础。
2.比较分析,感受语言美。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草原》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一句话:“……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教师在教学这句时,同时运用了换比和删比这两种方法,即把“清鲜”换成“新鲜”把“明朗”换成“晴朗”,并把“那么……那么……”删掉,让学生与原句比较。学生比较后感受到:草原无污染,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芳香,空气特别清爽新鲜,正因为空气清爽新鲜,草原的空气才格外明朗纯净。
3.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自己用生动的语言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像蔚蓝色的天空中撒下千万朵白莲。”有的说:“……像蔚蓝色的大海上飘着点点白帆。”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4.结合生活实践,调动审美经验。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鉴赏和表达,无处不需要与他们的实践生活密切结合。教师应当结合课文内容,引导他们选择角度,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再创造”出新的审美意境来。这样学生就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草原》一文中,写老舍先生初入草原,领略到草原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发出“总想高歌一曲”的审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有没有过类似的感受?”学生略一思索,便有人发言。有的说:“我到了大海边,觉得心胸特别开阔,总想大喊几声。”有的说:“我到了高山顶上,觉得整个世界都被我征服了,就想放声大笑……”
《养花》教学设计
一、抓住重点,感悟乐趣
所谓重点是指对整篇课文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使中心语言起到以点带面,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突破口,起到“牵”一点而动全篇的作用。如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你觉得课文写得特别好的地方,和你最想积累的语言是哪些?许多同学都说课文最后一段,“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为什么喜欢积累这段话?(因为这段话语言优美,是课文的重点段,又总述了养花的乐趣。)你们能通过读,感受到养花的乐趣吗?从这段话里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吗?学生经过再次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提出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课文哪些句子具体写了这些乐趣?作者是怎样把乐趣写具体的?为什么说“忧”和“泪”也是乐趣?我们说,“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学生才会探其究竟,才会获得新知。
二、重点品味,体会乐趣
阅读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积累语言,学会读写。读好一篇文章,让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内容,领悟作者独巨匠心的设计思路,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同时思想也得到启迪。教学时,抓住重点句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情,从读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如教师说:刚才同学们能根据中心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现在,你们继续读课文,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首先画出课文的哪些句段体现了这些乐趣,再通过你们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大家从读中体会乐趣,分享乐趣。通过这样的教学,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才能体会作者的写作匠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尽职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牵手。”
《小站》教学设计:
△讲读初始可紧扣“小”字引导学生观察、阅读,使学生对小站的“小”有较充分地感知。
1.解题。出示并朗读课题,思考: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知道课文及图画描写的是一个很小的火车站。
2.看图。仔细观察教材插图,想想,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从哪些地方看出这个火车站的确很小?指导学生围绕“小”按照从主到次、又中间到两头的顺序看图、说图,初步认识小站的“小”。
3.初读。让学生认真读全文。(1)读准确生字词,读通顺课文。(2)仔细找一找、画一画:课文中出现了多少个“小”字?有哪些表示很少的数量词?还有哪些词也突出了“小”?这样,通过解题、看图和读文,小站的“小”已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整体印象。
△抓“面”领悟,以小见大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小站有了较深的印象,明确了作者是从三个方面着力刻画了小站的“小”在这一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站在新的高度,着眼课文的整体去透视“小”,以小见大,以小见美,认识到小站虽小,但小得充实,小得可爱,领悟文章表达的中心。
1.思考读。这是个无人注意的小站,作者为什么着力描写它呢?揭示矛盾,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读全文,深入思考,探求原因,提悟文章表达的中心。
2.精读。师生共同研究,课文哪些小节写小站的精心设计布置?(2—4自 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的?(小屋左边、出站口、月台上、月台两头)从哪儿看出小站的布置的确是工作人员精心设计的?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议,可突破一点,指导学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扎实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学习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3.品读。抓住最后一段,反复品读,辐射全文,切实理解是小站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热情服务、出色工作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可采取对比朗读,强化理解。再设问导读:“温暖的春意”是什么意思?指什么?是谁带给旅客的?为什么?让学生自主自由选择朗读课文,仔细地体会在恶劣的环境中和艰苦的条件下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最后以“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站?”做总结,让学生畅所欲言,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发自内心的赞扬小站的工作人员。
(二)关于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包括联系语境、生活实际与展开想象理解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等,特别要提出的让学生想象的题目出现5处,教师要抓住想象点,让学生充分想象,也可以把想象与朗读结合起来。另外,课后练习中更多出现了一些重视个人情感体验的题目。如16课练习第2题“你跟电脑交朋友了吗?它对你有什么帮助?”18课练习第4题“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然后选两三句抄写下来。”21课课后第1题“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希望教师在练习过程中培养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个人的感悟、理解、体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和发展阅读的内容。
2.朗读和背诵、默写、摘抄题量较大,旨在培养学生认认真真读书,增加语言积累。如精读课文课后练习中共9次出现了朗读课文要求,7次背诵要求,对于朗读、背诵的要求,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一一落实,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评议、交流,收到实效。在课后练习中4次出现任选一题背诵,这体现了新课标精神,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教师应切实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做硬性规定,对于背诵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多背诵。
3.词语练习。包括读读写写的词,与去年教材相比,有部分删改。读读写写的词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在正确的基础上,要书写规范,把字写得端正、匀称。包括古诗文带点的字意、句意,填合适的词,(每组填两个)等,目的是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
4.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练笔,如14课《小站》课后练习第5题,“仔细观察自己的房间或其他地方,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教师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和本班学生实际,补充其他练笔内容。
5.课后出现了选做题,第2、10课,建议学生收集资料,进行交流,这是综合性很强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与延伸,扩大阅读,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去做。同时,要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关于单元练习
共分6个单元,每单元有5道练习题。
第一题为口语交际,第二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第三、四题为词语、句子练习,第五题为习作。
体现变化的题目:每一单元阅读练习的题目要求中均增加了“记下所用时间”。强调了阅读的速度、阅读的效率,望教师认真落实。但切忌不要在阅读短文时只图速度,不求质量。
单元练习2第3题“写出带有千和百的词语(最少4个)。
单元练习3第4题“从下面要求中,任选一、两项,写出你积累的诗句”,带有江河的,带有数字的,带有“山”字的,带有植物名的。
单元练习5第4题“照样子,先把下面的词语恰当搭配起来,再选一组搭配好的词语写一句话。
以上这些题体现了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需要认真思考,扎实去做。
重点研究两方面问题:
1.口语交际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6次,从题目看,体现了编者如下意图:
(1)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如练习一“编童话”,练习三,“在繁华的街头、地下通道有时可以看到讨钱的人,根据自己遇到的情况谈谈你的看法、做法。”练习五“围绕养狗与卫生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2)体现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如,练习六的“召开辩论会”。
(3)体现了文道统一。如,练习二“从下面的几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演讲。”节约用水,读书的苦与乐,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练习四,“学习做解释”等。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