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对当前备课教案现状的再思考

对当前备课教案现状的再思考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人民教育》 的“教学平台”栏目推出了“教案是不是应该来一次改革”的话题以后,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获得了强烈的反响,在广大教师中间掀起了热烈的讨论和高度的关注。现在,关于这个话题的探讨似乎已经意兴阑珊、接近尾声,编辑们最初划出的问号也毫无争议地变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句号,并在我们头脑中被拉直成为一个引人警醒的惊叹号。作为课程改革环境下的备课教案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在这里,笔者在倾听了教师们的陈述和呼吁后,更激起了对这一热点问题的再度深思。
深思之一:当前备课教案的弊端,一个沉重而无奈的话题
       在刊载的一系列文章中,众多教师畅所欲言,纷纷对现行教案的种种问题作了深刻全面的剖析。为何这个话题一经提出,便如此深入人心,让那么多教师兴奋激动,有着千言万语要诉说,有着强烈的呼声要传达?只因为当前备课教案存在的问题决非是一朝一夕、一时一地的个别情况,而是由来已久、亟待解决的普遍现象。
        在这里笔者不想再连篇累牍地对现行教案发难,因为连续几期来的一篇篇文章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透彻了。对于当前备课教案的诸多弊端,方方面面,不妨用两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无奈与无益。
        说无奈,先从其产生的根源看。应该说,对于出现的种种触目惊心的诸如抄袭教案、胡乱编写教案、一年教案十年用等反常现象,我们不能对教师们横加指责,批评他们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务实。其实责任不在他们,而在于学校的各种常规检查机制的不合理、不科学而产生的。教案之所以备成目前的样子,完全是教师们为了完成华而不实的检查任务,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对策”,我们应当表示理解和认同;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真正的受害者。
        在许多教师嘴边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备课两个字好辛苦”,每名教师一学期下来就是厚厚的一两大本备课笔记,差不多相当于一篇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每天花上一两个小时伏案疾书,已经变成了老师们像小学生一样的“课堂作业”了,耗时耗力,机械乏味。由于教案的格式有着名目繁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教师们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花大力气来进行文字书写,必然会占去他们其它的时间,甚至挤掉本该钻研教材、教参、新课程标准,阅读像《人民教育》一类的有利于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的杂志资料的时间,结果只能是闭门造车,年年备年年还是老样子。
       说其无益,也决非夸大其辞。教师们因为在备课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长此以往,他们便对这项毫无意义的工作失去兴趣,于是便互相抄袭,偷工俭料,敷衍塞责,从而形成了只重形式而轻内容的错误观念。可以说这是人人心知肚明的事实,并最终演化成了一种不求实际的风气。
       本来,备课教案是供教师讲课用的脚本,但时下的教案却大多成为了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常规检查的一道“家常菜”。在课堂上,也极少有谁照着摊开的教案授课的,这的确是一种悲哀!在此情况下,出现大量的超前备课、滞后备课的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思考之二:探索教案改革的新出路,一项创新而有益的尝试
        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能仅仅满足于罗列备课教案的“罪状”,更重要的是研究寻找它的改革出路,以及解决的方法,从而使以后的备课不再沿着老路子走下去。我们期待并深信,有了“教学平台”的宣传与推动,一定会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并最终催生新一轮卓有成效的备课改革的热潮,出现一大批与课程改革同步的备课新标准、新理念,从而使教案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我想这也正是编辑们策划此栏目的初衷所在。基于教案存在以上诸多不足之处,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项并非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教案检查评比由以往的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变为细致审慎地查看。学校应组织学校领导和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联合检查,摒弃只看表面印象的做法,着重从备课的科学性、系统性,是否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得当,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检查,而淡化其文字、格式。
       二是备教案采取详简结合。教案是教师讲课的稿本,不应千篇一律地追求过程的详尽完整。如果备课只是为了给检查者看,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教案由于是供教师自己用的,只要他们看得懂、心中有数,那就不需要写得过于麻烦。有些重难点的部分,需要深入分析发挥之处,教师则可以详尽地备。这种详略结合的方法,应视教材实际而定,只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便可以灵活处理。如此,将有效地节省时间,也不会影响教案质量。
       三是提倡在课本上备课。习惯上人们总认为备课教案应写在笔记本上,实际上,如果教案备在课文中,未必不是一种新的的尝试,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也不知不觉地在这样做。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一会看课本,一会又要看备课笔记,显然会有一种手忙脚乱的感觉。而将教案以圈点批划的方式在课本上的字里行间,及空白地方做记号,并清楚地知道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意思,那么在讲课时只需一本教科书,便胸有成竹,对整堂课的过程脉络分明、层次清楚。
        四是分人分单元备课。在一些学校有着如此一种备课的方式,即一个年级同归班的几名教师分别负责备不同的单元,而不是每人都将整本书一课不漏地备出来。由于每个人分工明确,所备的容量减少了,所以有充足的时间潜心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因此备课的质量比较高。所有人备好后,汇集到一起后,大家共同讨论商量,交流扩大成果,既吸收了个人的精华,又融入了集体的智慧,从而使多人受益。此种备课,可以看作是由单人备课向集体备课发展的一种教研活动。
        第五、以听课代替检查备课。备课的终极目的是为上好课而服务的,检查备课的打分并不代表讲课的效果。过于在备课上做文章,毫无意义、本末倒置。学校及上级部门应该将大力抓备课教案转移到听课上来,在课堂听一节下来,所有问题都能见分晓:课讲得好,便说明教师的课备得好,下了功夫,不管他是备在纸上还是备在心里;而相反,一堂课在本子上写得再好,讲不好也还是枉然。听课更有实质意义,同时也更简单,比泛泛地检查备课也更易于操作和评价。
       思考之三:从教案改革到减轻教师负担,一道任重道远的使命
       由备课教案的改革问题 ,我们情不自禁地会进一步联想到如何减轻老师们负担的迫切问题 。事实上老师们负担过重的问题何止表现在教案上,备课只是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问题罢了,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对教师们的负担作一个全面的审视和反思。
        这几年,对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人们关注颇多,但是我们似乎对于教师自身的负担问题却熟视无睹,不以为然。在现实中,不少地方的教师的负担问师题已经不容忽视。不单单是在高中、初中,即使在人们普遍认为课业压力较小的小学里,教师们的工作负荷也远远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抛开正常的备、教、批、辅、考、研不说 ,教师们还要做各项其它的工作。我们随处可以看见,不少的教师从走进校园一刻起便开始步履匆匆,行色慌张,他们的行动路线很容易便划定在教室、办公室之间。表面看来,一个教师每天所上的课只有一两节,仅仅只用掉近两个小时的功夫,似乎相当轻闲,但为了这两节课,他们在课堂之外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却不被一般人看见和想象的。有人可能会反驳说,这不都是他们本职工作份内的事吗?但那只是相对于标准人数的班级而言的,不少地方的学校每个班的人数多达八、九十甚 至上百人的规模,超过了正常标准的一倍,教师们的工作量也自然翻番,于是他们在口干舌燥地讲完了一节课之后,差不多所有的时间往往都是刚从一摞试卷中抬起头,又一头钻进另一堆的练习本中去。
        如果说这还算不上么稀奇事,那么还有不少教师们的工作便是带有地方特色了,即每个学样都会根据本校实际,给教师们增加形形色色的新任务。在很多学校,教师们不仅要完成以上所述的教学任务,还要每学期写五千字甚至一万字的理论笔记(其实无非是让他们从所订的报刊杂志上摘抄几篇文章),每周练写几页的钢笔字、毛笔字,填写内容繁多的所谓教研教改笔记,心得体会、评课材料,“炮制”不计其数的计划、总结、方案、表格、情况分析。所有这些,本身起不到什么作用,只不过是在上级有关部门检查时项目齐全罢了。
       如此下去,甚至在放学回家、星期天、节假日教师们也是大捆小包的作业本往回带的现象。而每到检查来,更会出现人人慌忙“补火”的热闹场面。其实,形式主义倒没什么 ,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影响了教师们正常的教学,分散了他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法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教法,搞好教学,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却只能做个循规蹈矩的教书匠,这样的教学何谈创新发展?长此以往还搞垮了他们的身体,使他们对教学工作畏惧生厌。这一现实,渴盼着学校为教师松绑、减压,创造出一种宽松活泼的氛围,使他们真正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中一显身手。
      “教学平台”栏目推出了这样一个话题,让我们倾听到了广大教师真实看法与呼唤改革的呐喊。我们也真诚地希望,“教学平台”能够引导人们将视线聚焦于平常教学与一线教师,真正成为一方教师吐露心声、化解疑难的园地。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0518.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