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对小学作文的教育评价

对小学作文的教育评价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1、小学作文教育评价是对小学作文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有“现代教育评价之父”之称的泰勒认为:“评价过程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但教育目标本质上是指人的行为变化,因此,评价是一个确定行为发生实际变化的过程”。此后,小学作文教育评价是对小学作文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的观点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可。
2、小学作文教育评价是对小学作文教育活动提供有效信息的过程。
小学的作文评价活动必然是一个提供有效信息的过程,然后根据有关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以斯塔菲尔比姆为首的美国全国评价研究委员会认为:评价是一种确定、获取及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涉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及结果的价值与优缺点,以便指导如何解决,如何符合绩效的要求,并增加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3、小学作文教育评价是一种共同建构的过程。
老师和学生在共同的评价活动中,共同建构。所谓共同建构就是通过对各类与评价有利害关系的人的需求、关注点和问题的应答,并通过对话和协商,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
对于小学作文的教育评价同时存在着人的存在价值、交往价值、主客体价值三个层面。从实践来看,交往价值与主客体价值存在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出发,把价值研究由原来的认识框架中提升到实践框架中研究,用实践的思维方式重新研究和认识评价。
我们可以把小学作文教育评价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规范性评价,二是超规范性评价。规范性评价是以主客体关系价值为基础的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以价值判断为主要特征的评价。超规范性评价是以交往价值为基础的评价,是通过评价主体之间的交流实现对已有评价标准或规范的批判、理解、反思和建构。建立在主客体价值和交往价值基础上的小学作文教育评价可以通过对小学作文现象和活动价值的调查、分析、协商、判断,逐步达成有关共识,促进小学作文教育评价现象与活动不断调适、改进和发展的过程。
鉴于此,我们对小学作文教育的评价活动根据价值的纬度,做了一些实践和思索。
一、在小学作文评价活动中进行新的价值判断
判断评价对象的价值这一功能特性是在主客体价值关系的框架内完成。价值判断的前提是对客观事实的准确认识,在事实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价值判断活动是主要内容。根据这个特性,开展教育评价需要一定的标准,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评价对象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
1.新判断价值的探索,多做多批,略批为主,尽量少改。
我们知道,每一位语文教师感到负担最重的恐怕是对作文的批改了。往往要静下心来,消磨掉二至三天的课余时间,而且多数教师认为只有“精批细改”,才是对学生负责。那么一学期这么多的小练笔、小作文、大作文如何能精耕细作过来呢?况且,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一眼望去只见“红”,不见“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一无是处,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写好作文的信心。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等。”要使学生自主作文,其中保持其写作的积极性是前提。况且,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或对作文的批改不应是整个作文教学最后一道工序,而应是学生再次作文的加油站,为学生二次作文,重新地更好地写作服务。为此,对于多布置、快速完成的习作,可以略批为主,尽量保持学生习作的“原汁原味”,以保持在多做多批下的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新价值判断的举措,当堂点评,分层批改,尽量面批。
学生当堂完成的半成品,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效果最好莫过于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当这位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听,并能对之作出评价。另外,对于快速成文完成的文章,尽量要采取分层批改,尽量面批,而且要及时对作文中后进生给予鼓励,在分层面批中,应及时肯定中等及以下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可取之处,要毫不吝惜把“优”奖给作文中有亮点的中差生,同时对于基础较好同学要防止他们固步自封,对于他们作文要严格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指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在分层批改,尽量面批中,要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和自己过去的比较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也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要被别人超越的压力,促使自己去努力提高写作水平,从而达到作文教学的“积极平衡”。这不失为一种作文教育新价值判断的举措。

二、在小学作文评价活动中注重新的价值发现
在小学作文教学评价活动中,评价主体(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往活动应该是不断的发现教育活动中蕴含的新的价值。在小学作文教学评价超规范性的评价中,实现价值的发现与创新,通过评价主体依据各自的价值观点,进行充分、有效地交流、切磋,并在特定的交往活动中逐步达到共识,就可能产生新的价值内涵。
1.学生互相评价,产生价值
“要让学生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对于当堂完成的习作,我经过大量的训练,摒弃一些把写作知识模式化的东西,摒弃一些老套路、老结构、老程序,让学生评时按自己的认识,较客观的评价其它同学,虽开始评时有些不自然,然而坚持下去,自己在评人家习作时,写作视野必然会大大开阔,虽有时学生评的时候有失偏颇,这时教师可适时引导,那被评的同学和评的同学都达成一定的共识,从而产生新的价值。
2.教师重批轻改,让学生自改,发现价值
教师批改作文高耗低效,已成不争事实。叶圣陶先生指出:“能不能把古来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沉重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深刻领会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后,我们进行了:重批轻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两次评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学生交上作文,教师只做评点和指导。对优点充分肯定,鼓励表扬,对不足及时指出。如“第一段开门见山,很简洁,老师很欣赏”,如“这句话前后有点矛盾,请改正确”,,“加入人物心理描写更好”,“句子是否重新组合更好呢”,然后写出满怀鼓励期待的评语,再评出等第,及时发给学生。 其次,学生根据教师的批评认真修改。评语又使学生获得改好作文的信心和努力向上的勇气,所有学生都积极修改,然后教师再次评出分数等级。最后,有机会对学生优秀作文进行展示。经过两个的轮回,“重批轻改两次评分”批改方法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真正做到了“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3.教师批语需讲究艺术性,发掘学生写作的潜力
教师的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语言的艺术性不仅包括在作文课堂上的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还包含教师对学生作文批语的艺术性。艺术性的批语能激发学生热爱写作的情感。我在作文教学中的批语尽量用肯定激励型批语、征求意见型批语和指明方向型批语。
我们的学生习作有的在遣词造句上较独特,有的结构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有一个较出色的结尾或开头以这些长处,可采用肯定激励型批语。如:“这个词用在这儿很合适、到位。”“你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你巧妙的过渡,使你的文章前后浑然一体。”学生阅读到教师这样的批语,便会感受到自己在本次习作中某一方面的成功,从而他们在写作方面扬长避短;学生习作是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往往表达出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去任意修饰,以致文章中美好的童趣在修改中荡然无存。当然,对学生某些不怎么规范的语言教师要用征求学生意见的口吻。如有学生写道:“我实在很激动很激动。”教师可以这样批语:“你的心情老师可以感觉得到,如果换成‘此刻我难以表达心中的激动之情’,是否更妥当?”;通常我们所说的批改作文,强调的是有批有改。这里的改绝不应该是教师的大量修改,教师应起一个告诉学生用词不当的原因,然后指出该如何改。学生习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语病,教师不能简单画出句子然后写上一句“这句话不通”。学生读完这样的批语仍是不知该如何修改。指明方向型批语应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空间,指出修改的方向。如学生写道:“我的心情很激动,久久不能平静。”批语可以这样写:“‘很激动’和‘久久不能平静’重复了,能否选择其一?” 等等。

三、在小学作文评价活动中注重新的价值提升
小学作文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促进作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由于评价主体的交往活动可以实现教育价值的发现与创新,因此它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作为作文评价对象的教育活动或现实,从而实现作文价值的提升和教育价值的增值。
1.在两次作文中增值
学生的作文成文后,我们的批语(大作文和部分小作文、小练笔),要针对每一位学生,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滴的进步,并且要指出个别学生的不足,真正做到“一个钥匙开一把锁”。而在讲评时要面向全体同学,指出共同的进步,并用商量的态度指出共同存在的缺撼,以督促学生自己去改正,而在教师少改的前提下,应尽量鼓励学生间的互改、自改。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并把自改提到重于一次作文的高度,把二次作文的完善看成是更高起点的加油站,使学生的作文越做越快、越写越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写作的快乐,这样才能在更深的层面对自己的作文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让他们往“非倾吐不可”的层面靠拢。
2.在教师的鼓励下增值
学生的作文中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妙语或是惊人之语,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些闪动的火花,及时鼓励。一些学生阅读面广,写作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古诗文,从而对文章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这时,教师不妨送上一句:“你的书看的很多,老师感到你的活用在这里真合适。”也有学生作文通篇文采飞扬,比班内其他学生明显高出一筹,教师就可以这样批语:“欣赏你的文章是一种享受,若干年后或许你会成为一代文学大师。”我想,每一个孩子读到这样的批语都会心花怒放。同时,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减少了与教师的语言交流,但他们会用习作的方式倾诉心声,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写上交流型的评语。如有一次,一位学生写到四年级的一件往事,文中描写了我对他严厉指责的情形,流露了自己的委屈,同时又担心他在老师眼里是一个坏孩子。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批语:“老师始终认为你很优秀。如果说三年级那件小事老师的批评过分严厉的话,今天我向你说声对不起,同时希望你把老师的批评的话作为奋进的催化剂。”短短的几句话,师生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和沟通。
3.在网络背景下,凸现社会效益。
(1)、基于网络,优化学生的写作心态。
良好的写作心态能使学生保持写作兴趣。能激发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智慧和创造力,能使学生自动投入到作文后的反思与修改中。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吴江行知网”“鲈乡新苗”专区让学生的生活作文搬到到网上,然后利用社会力量优化作文评价的途径,从而提升学生习作的价值。通过网络媒体让学生意识到作文不仅仅是艺术语言的表达,而是与读者沟通的媒介。学生的作文指向了交际,指向了是生活的必需,这样才回归到真实的言语状态,比如我欣喜的看到我的学生在与好朋友感情上出现裂缝,当面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错误,就在论坛上写一篇文章表示自己的诚意,还有的作文尖子欣然接受其他家长的邀请在论坛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等等。
(2)、感受网络,认识习作的意义所在。
 写作意义的体现需要广泛的、多元的阅读主体。一篇文章,如果只拥有少量读者,作者就不能体会到自己作品的意义,也就感受不到写作的意义。试想,《红楼梦》这一旷世巨著如果只有少量的手抄本在流传,没有连带产生社会效应、哲学效应以及经济效应等,它的意义无从体现的。 在常规写作环境中,一篇文章所拥有的读者面是狭窄的(教师或比较要好的同学),在这种前提下,学生写的很多文章可能因仅有的几个读者在观念上没有产生共鸣而得不到认同。因此学生写作时,经常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兴趣爱好以及价值观,因为他们知道作品意义的体现是建立在获得认同感的基础上的。
而在网络写作环境中,阅读对象是广泛和多元的。广泛自不必说,就“多元”而言,在网络上,各个年龄层次、文化层次、社会层次的读者,不同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的读者都有,因此,体现不同兴趣爱好、审美观、价值观的文章都能有相应的读者群,遇到相应的“碰撞体”,
(3.)克服恐惧,提升评价价值。
 在传统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对学生文章的评价注意点往往集中在技术分析上,例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逻辑修辞等,在这样的评价标准的反复刺激下,学生作文形成了条件反射,宁愿抑制自己海阔天空的思绪,也要符合老师的写作规则,进入老师传授的写作套路。
但是在网络写作环境中,语文教师只是评价主体中很少的一部分,其他评价主体如其他学科教师、家长、同学、其他社区成员的评价注意点却是不一样的。例如,一个学生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第一次用IQ“骗”钱》,记叙了自己在一堂有趣的货物贸易课上,想办法把一元钱变成了十五元钱。教师的评语是“语句欠通顺,文章结构稍嫌松散,如果结尾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更好”,而爸爸给他的评语是“你有企业家的进取和胸襟、投机家的坚韧、投资家的敏锐……”。有人或许会担心,这种淡化“规则”意识的自由写作会降低学生的写作水平,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个性化的灵感写作才真正会全面启动学生的思维,他们会主动调取素材库中的素材,也会在积累的基础上自动生成新的语言,写出的文章自然而然达到通顺、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等要求。而且多次这么磨砺,这么评价,他的社会效益自然会凸现出来。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0512.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