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大 中 小
|
一、课题的建构: (一)研究的背景: 1、社会需求: 时代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思维敏捷,善于口头表达的语文素质,因此要把听说能力的训练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语言往简单说就是交际工具。如果不说,不运用,语言的这个功能就无法体现出来。而且,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文化的根基,说话流利的孩子,表达清晰的孩子,对知识的领悟力比别的孩子要强,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会处在比较优越的位置。 “语言是心灵的血液”,所谓“言为心声”,语言训练与开启心智密切相关。我们不仅要求他们讲真话,讲流利得体的话,讲朴实可信的话,还要鼓励孩子们在语言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智慧与个性。为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多准备一些“武器”。 2、教师认识误区: 有些教师认为,语文只须教好课文,写好作文就OK了。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常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大切八块,然后反复指导学生如何划分段落,归纳中心,判断修辞手法、掌握文言字句等。而实际上,语文的外延相当宽广,我们不能把它局限在课文内,而应向生活学习语言,这样才能够学到活的语言。还有,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写好作文,那非常好,但如果仅仅会写作文,而不怎么会说话,在生活中不容易跟别人交流,那也是一种遗憾,这也是一种书呆子。教育界有人提出“言语回归”,“言语”即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方式,也就是说话。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教学生说话”却很容易被人认为太简单,或者认为没有必要而被忽视。 3、农村中学学生听说能力现状: 心理素质:地处农村,信息闭塞,接触面狭窄,导致在人较多的场合或陌生人面前“羞口”;初中学生年龄在13—17岁,他们在心理或生理上是趋近或开始成熟,感情上出现了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的现象,出现难以“启齿”的心理障碍;锻炼机会偏少,表达时偏紧张。 表达能力:因农村缺少文化氛围,学生见识少,阅读量小,词汇积累较少,表达受阻碍;受方言影响,普通话不准,直接影响表达效果;表达技巧欠缺:如朗读时读破句、重复,说话语无伦次,说话不注意对象、场合。 二、课题的实施过程: (一)总体目标:(参照《语文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自信负责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的进行交流; 4、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的发表意见。 (二)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通过“说好普通话”、“课前3分钟说话”和“朗读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说的自信心和说的情感态度,实现总体目标中的1、2两点。 第二阶段:通过“情境对话”、“编排课本剧”“我是小记者”等,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运用口语的能力和综合的语文素养,实现总体目标中的3、4两点。 三、课题研究目前的进展: (一)起步于“读”,读准、读好,为“敢说”打基础,从而树立说的自信心。 1、“说好普通话”:新课标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体现了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1)读准: 前提:莘口地处客家方言区,在普通话的发音上有较严重的不标准现象。经常有学生发音不准而被嘲笑,极大的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减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个别心理素质不佳的学生还因此而不敢开口大声说话。 实施步骤: 首先,对学生的口语发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口语发音存在的主要问题:声母h/f, 韵母 in/ian/iang这两组发音不准且相互混淆,如常将“开会(kaihui)读成(kaifui),并(bing)读成(bian),因(yin)读成(yan)。 之后,采用专题活动的形式,利用“假日活动”,先由教师讲解发音方法,然后小组合作收集最容易读错的字词,集中一段时间纠正学生这两组拼音的发音; 最后,挑选各班级普通话较标准的同学担任“语音小先生”,利用早读课时间领读3500常用字词,最后用“百词竞赛”的活动形式检验实施效果。 (二)读好: 中国的语言文字有其显著的特点,文章内在的音节、韵律、气势、韵味、文章的篇章结构等等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品味出来。“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生只要深入地理解了文章,就会越读越想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也是重要的理论根据。肯读、会读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且关键在于,朗读对文章的感悟、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1、“打开书,读”:这一项活动主要在于让学生养成读,且是大声的读书的习惯,目的在于消除读的恐惧心理。且养成读通顺的良好习惯。 2、利用苏教版的文质兼美的范文,如《为你打开一扇门》《往事依依》《春》《夏》及每单元后面的诵读欣赏等,不胜枚举。在教学过程中则尽量以读带讲,采用或范读、或齐读、或指名读、或分角色读、或听(还可以跟)磁带读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读,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与作者,与老师,与同学交流,从而更轻松地理解文章。 3、每两周开设一堂朗读训练课,进行或重音、或停顿、或语调等的专项训练; (二)着眼“课堂”,提供展示“能说”的机会。 1、“课前3分钟说话训练”——每日一“念”:每天课前3分钟由一位学生选择一篇或一段文章(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到讲台前念给大家听,然后听写其中的至少5个词语或成语,(当一回老师,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或一句优美的话,接下来是同学们互评(可评学生的朗读情况,可评文章等),再由学生课外练笔(用听写的词语连词成段),交与小组长检查的同时,推荐在小组记录本上,月末全班交流。 2、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大胆说。 首先,建立民主、平等、合谐的教学氛围,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在此基础上,展开“提问式教学”、“点拔法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为学生创设说的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学生“敢说”。 (三)走向“生活”,实现“会说”。 1、把生活中的情境引入课堂:如苏教版教材中的“请你为母亲点一首歌”,“模拟新闻发布会”等,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环境中“会说”。 2、强调说的文明得体,注重日常生活中使用礼貌用语,培养学生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的良好习惯。 3、走上社会,如苏教版第七册下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让学生进入生活,实践语言带来的成功与乐趣。 4、与学校广播台相互合作,开展有意活动,在整个校园内形成学习语文的更好的环境。 (四)注重评价,跟踪反馈,逐步提高。 1、评价以表扬激励为主,特别是教师的评价要点到为止。 2、评价要分层次:如朗读:对层次高的要求要做到声情并茂;中等的要求注意朗读技巧;层次较低则只要读通顺,不读破句,不结巴即可。 3、评价分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两种,以日常的口头评价为主,并结合简要记录。有一些活动则进行书面记录:如期中和期末进行朗读考试20分,分音量、语速、口齿、感情四个方面各5分进行分数的量化评价。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从“读”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在“读准”方面情况有所改善,基本达到说好普通话的要求(75%左右),还有一部分口音较重,要继续进行训练。 2、通过朗读测试,总体感觉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是偏低,至少80%的学生朗读语调平淡,缺乏感情;还有近30%的学生出现因字不会念而停顿的现象;近60%的学生读破句;近50%的学生在测试时过于紧张等。因此,要在下阶段中,(1)继续加强朗读技能技巧的指导,特别是“重音”和“停顿”的学习;(2)要多加强字词教学,利用字词典等工具多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3)多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辅导,利用板报、专题等,开展如“如何消除紧张心理”,“如何让自己更自信”等活动。 3、学生“说”的面太小,只有语文素质较好的一些学生(这部分学生各班近10人)敢于发表观点,大胆说。有的学生不愿意说,心理上还是有障碍。对这种情况,可以先由教师命令,通过热烈的鼓励使之消除心理障碍,使之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这里边最大的问题也许仍然是要使所说的内容生动起来,能够引起大部分同学的兴趣。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有赖于教师的一颗赤诚的心,对学生的爱。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0511.html
分享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