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蹲下来读孩子的习作

蹲下来读孩子的习作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蹲下来读孩子的习作

 

江苏省东台师范附属小学    陈晓静

 

于永正老师“要蹲下来看孩子”的观点对我们的教益颇大,可俗话说得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教育工作者,谁都知道蹲下来看孩子有多重要,但能够完全蹲下来看孩子的却可谓凤毛麟角,特别是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工作中,对这一观点的落实就显得更为苍白而贫乏,最近看到的一篇考场作文的评卷情况再一次引发了我这方面的思考。那是一篇以三年级学生为考查对象的看图作文,图示内容为两只乌鸦面对一瓶水,乌鸦妈妈仍以投石之法来饮水,而乌鸦宝宝则以吸管饮之,旁白为“妈妈,这样喝多方便呀!”要求学生写一则乌鸦喝水的新故事。这可谓一个收放自如的考题,开放性极强,孩子们可以恣意畅想,充分发挥。有一个孩子以“谁的办法好”为题,叙述了乌鸦妈妈坚持老办法,乌鸦宝宝坚持新办法,两不相让,等她们母子达成共识时,瓶子却已经被别人取走的完整经过,语言通顺,条理清楚,想象合理,虽在创意上有模仿“烤大雁”之嫌却不乏睿智的火花,完全可以“优”而待之,可阅卷老师却认为思路欠佳,立意太差,一笔就删去了孩子四分之一的分数,将其打入了及格之首良好之尾,在为孩子叫屈的同时,我不禁又一次想到了“蹲下来看孩子”这一话题,要蹲下来看孩子,更要蹲下来读孩子的习作!

一、蹲下来解读孩子的认知和审美。

儿童的生活有别于成人,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大多是感性的,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以感性为主,少理性、多情趣,因此,我们在读孩子的习作时,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放开成人的理性,丢掉伦理的枷锁,用同样无暇的心去读,切不可超越孩子的认知水平,用那种揠苗助长式的期待来催熟孩子的思想和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敞开天真、幼稚而奇妙的心灵世界,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真感觉,表达真性情,才能达到大纲“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下来”的要求,从而走出“大、空、假”的习作怪圈,真正做到以心写文,文为心声。在一篇题为《令我敬佩的一个人》的习作中,小作者选择的材料是:爷爷助人为乐的品质令他敬佩——在爷爷住的那个大院里,家家户户用的都是爷爷给烧的水,而爷爷给大家烧水从来不收钱;爷爷的绝活令他敬佩——爷爷会“滴”水,他给大家烧的水全是“滴”来的,自己不需要缴水费。读到这样的文章,如果我们首先以成人的理性来评价,那么所能给孩子的必然是一个“选材不当”甚至“立意不高”!但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同样幼稚的价值观、道德观来读,那么,“爷爷”的形象又是何等的真实可信、丰满圆润!袁微子老前辈不也倡导给不切题的习作“换顶帽子”吗?唯其真才可爱,习作的可爱不就在于其纯真、直率、天真无邪吗?至于“滴水”问题,完全可以在对小作者的观察之“细”、对人物、对习作之“真”给予充分肯定之余加以引导,以帮助孩子提高辨析是非的能力,促进是非观的形成。

二、蹲下来解读孩子的思维和表达。

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向抽象逻辑过渡,但远远不及成人那么严密,表达上也有异于成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常常会如“蒙太奇”一般的把沸腾的生活、奇异的自然和多维的思考“剪接”到一起,采用意识流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常常词不达意甚至离题万里,同时,他们又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常常会在无意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与所学过的课文、所读过的名篇佳作结合起来,学用其语言、仿用其表达方式,对这样的习作,如果从成人的高度,以简单的“莫名其妙”或“思路欠佳”来砍杀,势必扼杀孩子的积极性,造成孩子有话怕讲错、有感怕发歪,导致孩子对习作产生畏惧情绪,进而提到习作就头痛。就拿文首所提到的《谁的办法好》来说吧,尽管其在构思上有模仿之嫌,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和表达的技能,能举一反三”(叶圣陶语),孩子能在自己的习作中巧妙地模仿所读范文之表达方式,能够学以致用,不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吗?否则,我们还要求他们读那么多文章干嘛?况且,批阅也好、评等也罢,其根本目的还不是都应归咎于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只有蹲下身子,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解放孩子的心灵,努力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健康的语言环境,把他们从种种成文、不成文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充分肯定他们的个性语言,让孩子们爱怎么观察就怎么观察,爱怎么思维就怎么思维,爱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真正做到无拘无束、自由倾吐,才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文章来。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0496.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