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今天,是一个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多元化的脑力密集时代。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在这个变动急剧,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必须吸取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才能是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要是面对这个多元化文化的新时代,以目前的教育现状是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此,教育必须改革,这已成了全国教育界的共识,而教育的改革又以课程改革为首要.包括:课程的目标改革、课程结构改革、内容选择方面改革、学习方式的转变等。
其中,学习的方式的转变,又是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列为课程的基本理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贯穿这种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呢?我谈一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 自主求知
学生最可贵的要有学习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才能自主求知。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兴趣的尺度,加以鼓励与支持,及时正确引导。我们一旦发现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当给学生学习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还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在课堂上要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读书质疑、讨论辩驳、演讲、互评等。
例如:如教《赤壁之战》第一段,写的是交战前曹操和周瑜分析双方的形势。我改变往常授课文的教法。不是先分析课文,而是先提出问题:“同学们,打仗前,主帅总要向手下的将士们分析双方的形势。如果你是曹操或周瑜,你怎样向将士们分析双方的形势?”
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了一段后,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模仿曹操、周瑜,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演曹操的学生走到台前,昂起头,把手一挥,说:“将士们,我们有80万大军,兵多将广,周瑜的兵少,哪能抵得过我们!大家坐不惯船不要紧,我已经叫人用铁索把船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等你们练好水上打仗的本领,我们就渡江。”
演周瑜的同学也神气十足地说:“将士们,你们不要怕,虽然我们人马不多,但都是南方人,水战本领强;曹操的兵将虽多,但多是‘旱鸭子’,不会打战,我们一定能取胜。”课堂气氛活泼,兴趣盎然,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
课文授完, 在总结中心思想时。我又改变了师问生答的传统教法。我对学生说:“打完仗要总结一下,胜利有胜利的原因,失败有失败的教训。假如你是曹操或周瑜,你将对将士们怎么说?”学生感到挺有趣,发言非常踊跃。有个扮演曹操的学生说:“将士们,我们总觉得自己的力量强大,太骄傲了,结果上了别人的当,真是骄兵必败啊!”我作出了肯定地回答:“说得好!”这样,在这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很容易地将课文中心思想总结出来了。
洋溢着这种自动学习、积极求知的氛围除了加以鼓励与支持以外。还必须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建立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融洽,学生学习精神愉悦,情绪饱满,气氛轻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容易激发,学习效果就好。在此同时要注意改变少数学生袭断课堂的现象。尽量让那些眼中同样闪着求知欲望的差生同样能参与回答,耐心点拨。总之有足够时间给予学生读和议。学生以读、议导悟,才能悟其意、义;悟其情;悟其理,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的素养,这样教学效果方能达到事半功倍。
二、 互动合作
我们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如:我在指导朗诵第五册古诗,一首《古朗月行》,我考虑让初步接触古诗的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感悟古诗的蕴含意境,实属困难。所以在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带上动作作演练,读“不识”配动作(轻轻摇头),读“白玉盘”配动作(划盘形状),“疑”动作(用指着怀疑动作),“飞”动作(双手划飞翔)这样进行边演边读,学生情绪怏然,竞相表演。此时,我乘势而上,让学生上台进行比赛,把课堂教学推上新高潮,而为加深学生对月亮形状变化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议一议、画一画、剪一剪。这样通过多种形式来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协调作用组织作用,由以往的“接授性学习”向双向多元互动的“交互性学习”转变。
因《课程改革表准》强调的,要让学生动起来,但是动而不乱,动中有序。学生要在这种互动状态下合作学习一定要逐渐学会以下几点:(1)学会倾听。能专心听取别人的观点,掌握别人发言要点,并做出判断评价。(2)学会质疑。存在疑问时,能有礼貌地请对方作进一步讲解。(3)学会表述。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4)学会交流等。例如:我在传授古诗:《七步诗》时,我首先朗诵: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学生倾听诗内容以后,再倾听,我讲有关诗中故事:本诗记载了三国时候,曹操的儿子争当太子纠纷的事。曹丕在争当太子的过程中战胜了曹植,做了皇帝。有一次他命令曹植再七步之完成一首诗,如果作不成就要杀头。曹植应声而作《七步诗》,曹丕听了之后十分难堪。学生听完后兴趣洋溢,纷纷质疑,有的问:老师,诗中的“泣”什么意思?“萁”什么意思?“同根生”什么意思?别的学生听了也发表意见与见解。诗中的“泣”字,用得十分惨痛,我着中点拨,告诉学生诗人的内心痛苦跃然纸上。学生很快就弄懂诗中的重、难点词句,最终理解诗意并会用自己的语言会声会色地口述:此诗是曹丕企图加害同胞兄弟的控诉,曹植没有被兄弟的严威吓倒而屈服,在很短的时间(七步之内)作出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豆”与“萁”的特殊关系,直接地讽刺了曹丕的卑鄙行径。最后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揭示全文的主旨,学生一点即通。
互动学习要避免学生做孤军奋战的勇士,要让学生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还会及时修正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效果显著,才有成效。
三、 质疑探究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表明:思想过程总是以问题开始,读有所疑,方有所思;读有所思,方有所得。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增强质疑求异的信心,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善问,会说、。在课外阅读时,“不唯书,不唯上”,敢向权威提出质疑观点和批评意见,发表与其它不同独特见解,敢于圈、点、批、改原著或增补原著内容。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作有矢的处理。对肤浅问题,可以顺水推舟;对重点问题,可以引导自求其解;对难点问题,可以顺藤摸瓜;对争议的问题,以引导各抒己见;对偏差的问题,可以弹性处理,以此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引导未知积极求索的积极性。
如:我在教《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当乌鸦知道因为自己爱听奉承的话而上当后,我设问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乌鸦,你有什么办法再把那块肉夺回来呢?问题一出班上的同学纷纷争议不休,畅所欲言,有的说:力敌――叫同伴乌鸦一起去抢回来;有的说:威逼――请大黄狗来帮忙,逼狐狸把肉交出来;有的说:智取――乌鸦对狐狸得意地说肉中有毒吓唬它;有的说:报复――再次用肉来引诱在肉上插上刺或涂上无味无色的毒等。
显示思维的碰撞,激出许多办法运用而生巧,在这个时刻我再让学生以《聪明的乌鸦》为题写一篇作文,效果不言而喻。
因此,教师授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相当于教师交给了他们一把金锁匙。学生有了这一把金锁匙,很顺利地打开知识的宝藏,很顺利地走进这个不断变迁的信息化新时代。
老师们,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新课标,走进新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再次插上理想的翅膀,再次展翅腾飞吧!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