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生活见闻交际课”摒弃传统的纯作文技巧的传授训练,从内容入手,向生活开放,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学生已有见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
一、文前开源,作文内容充实
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内容入手”,首先就要解决“写什么”,而教师必须要知道学生熟悉哪些事物,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在实际作文指导中,教师往往注重形式,轻视内容,课前不开源,不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完全不知学生底里。课堂上一味地只讲写作知识,强迫学生做无米之炊。我参加厦门市小学作文指导优质课评比时,选择四年级下册《一件感人的事》这一训练内容,课前,我请原任课教师帮助了解学生熟悉哪些感人的事,结果,这位老师失望地告诉我,全班一件感人的事也没有,并诚恳地建议我赶紧改换课题,否则要砸锅的。试想,这种情况,上起作文课来能有嚼头吗学生头脑空空,无材可取,无话可说,心里犯愁,必定不战自溃。这不正是学生畏文如虎的根本缘故吗
“作文生活见闻交际课”讲究每上一课都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提前两周帮助学生作好材料准备,有关作文知识的准备和交际情绪方面的准备,同时教师心中有数,能针对实际备课,并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驾驭指导。
以读助写,抓与作文训练项目对应的语文阅读,落实训练重点,帮助学生做好有关作文知识的准备,这是每位教师都容易做到的。关键的是如何帮助学生做好材料、情绪准备。我认为,几十个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生活,他们亲眼目睹、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感人的事绝非没有,只是他们感觉“感人”二字太神秘,生活仓库还未被开启。因此,我深入接触学生,一方面和他们一起参加课余活动,一方面和他们拉家常、促膝谈心,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很快地,我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要来给他们上作文课的老师,而是一个知心的朋友,他们向我敞开了心扉,爸爸妈妈、亲戚朋友、老师同学,无所不谈。于是,“拒不受贿”、“赶报新闻”、“弃车救人”、“勇救险车”、“孝敬长辈”,一件件感人的事不知不觉地从学生嘴里流淌出来,而我常常不失时机地发出一声感叹:“啊,这件事真叫人感动,可惜大家都不知道,太可惜了!”这时,学生“顿悟”了,无不争先恐后,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像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说出来,绘声绘色,真正溶进自己的感情,有的甚至于热泪盈眶。听课的百来位教师无不喜露眉梢为之惊叹。
上《请到我家来》一课之前,我只字不提作文,而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l)欢迎老师上你家玩吗(2)请向老师介绍一下,你家住哪儿从学校出发得怎么走结果,学生虽都表示欢迎,却无一能准确说出家住哪儿、怎么走,甚至连自家楼房的样子也说不清楚。此时,我一方面不加任何指责、讽刺,一方面用挑动性言语:“真诚地想请老师去玩的同学,课后请把家庭住址、路线搞清楚,再向老师作介绍。”激发学生做好交际前材料准备的欲望,一方面教给学生“搞清方位、抓住沿途主要标志及楼房特征、按路线顺序观察”的方法;一方面亲自走大街、串小巷地熟悉各条路线,以便课堂上判断学生交际的准确与否,以便有的放矢地给予指导。这样一来,上起交际课,学生再不会无话可说了。
二、创设情景,表达欲望强烈
“作文生活见闻交际课”讲究每一课都要为学生创造言语交际实际需要的情境,把每次作文训练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次现实的言语交际。
上《请到我家来》一课,我先向学生发出邀请,并介绍我家地址、路线,然后询问:谁愿意请老师、同学到你家玩这时,学生受到感染,充满了热情,产生了表达欲望和表达冲动,人人都渴望自己能详尽地、清楚地向大家作好介绍,把老师同学请到家里玩。于是便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口语交际活动。上这课时,恰巧南昌教育观光团来听课,我不失时机地把客人介绍给班里一位南昌籍学生。这学生一听客人是老乡,迫不及待地向客人发出“到我家来”的邀请,课堂气氛陡然高涨,南昌客人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热烈地鼓起掌来。此情此境,谁会想到这是一节作文训练课啊!最后,我巧设机关,提出问题:“要一下子把这么多同学介绍的路线一一记住有困难,怎么办”学生兴致盎然,纷纷出谋献策,最后决定,人人都把课堂上介绍的写下来,装订成一本《请到我家来》小册子,让老师、同学手中都有向导,以便常来常往。这不正自然地从口头交际转向书面交际吗以往的老师“要我写”,变成了今天的“我要写”。学生就在这浓烈的交际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有条理地说写一段话的训练。
三、渗透知识,技能自能获取
叶老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的训练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作文生活见闻交际课”讲究每一课要把配合教材作文系列训练的某一些作文方法或知识拟在言语交际内容之中,溶指导、评议为一炉,“示范交际—议论评析(悟出作文知识)—广泛交际—议论评析(运用作文知识)”一环紧扣一环,由点到面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言语交际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把掌握交际知识看作是自己必须做好的事,自觉地从自己参与的活动中悟出交际知识,掌握交际本领。
《夸妈妈(爸爸)》,我把“怎样选材”这一写作知识寓在介绍妈妈(爸爸)、评选好妈妈(爸爸)的言语交际的活动之中,引导学生沿着“夸什么”、“怎样夸”的轨道,步步深入,自觉地获得作文知识,形成“自能作文”的能力。“夸什么”蕴含在审题交流之中,既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又让学生在交际中相互启发思维,确定选材范围,进行材料编织。“怎样夸”,采用范例引路,以读助写。在引导学生剖析示范交际时,适时、适量地把在学生头脑表象中印象最清晰、最深刻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篇课文中有关根据目的选择材料的作文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有一个拾阶而上的学习过程,并通过板书,深入浅出地把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写作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最后,再让学生进行广泛交际、广泛议论,使学生能在良好的言语交际气氛中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的多向交流和多次反馈,让学生在自己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受益、提高,获取“自能作文”技能。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