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真
有双休日后,学生跟大社会、大自然广泛接触,课外生活显得更加丰富了。我要求学生留心各种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材料:自己做的,看到的,听到的;现实生活中的,电视上的,书报上的;家里的,学校的,社会上的;正面的,反面的……都可以。并要求随身带上一个小本子,及时记下事情的梗概,每人一周至少记下一件事,多则更好,取《拾真集》为名。
二、说真
每周一的第一节课,我把它定为“说真·写真”课。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拾真集》,选好一两件自己认为最值得说的事,准备交流。说真,具体又分为如下几步。
1.讨论。四人一小组(前后桌),每个人都把自己想说的说给小组其他同学听,每位同学至少先说一个。听的同学要认真,不打岔,听完后可稍发议论。想多说的,等每个人说完一个后,如有时间再说。
2.导说。在讨论到一定程度(基本上保证小组中的每个人都说完一个材料)后,教师指定一名中等生来说说自己的材料。先要说说这个材料是从哪里来的,然后具体说说这个材料的内容。说完后,教师再让全班学生谈谈他说的材料是否真实,哪里说得好,哪里说得还不够,有没有自己的看法等。
3.实说。在导说之后,我就让全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好材料说给大家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说的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新鲜事,生怕轮不到自己,连学习差点儿的同学也不甘落后。有的说出自己在家如何撒娇,有的说出爸爸、妈妈为一件小事争个不休,有的说出在街上看到的打架斗殴、交通事故现象,有的说出班上同学互帮互助,有的说出电视上的重大事件,有的说出书报上的离奇新闻……这些材料可谓包罗万象,有的鲜为人知,有的光怪陆离,有的催人泪下,有的令人欢欣鼓舞,同学们把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带进了课堂。师生都陶醉在这一情境中,希望上课的时间长一些,生怕下课。
三、写真
在学生说到一定程度后(近60%的同学说过之后,还实在有话要说的,我让他们在课后说给同学听),而让学生迅速把刚才自己说的写下来,如觉得自己的材料没什么意思,可选择别人的,即把听后印象最深的材料写下来。写的时候一定要把材料的出处、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清楚,要尽量分好几步,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自己的内心活动等。能写的尽量多写,不能写的,最少写到150字。如果课内不能完成的,可课外找时间完成。教师此时应巡回指导。学生写完后,教师及时讲评,并适当渗透作文技法指导,然后把学生所写收集在班上的《写真集》中,每个学期将这个集子展览、评比两三次。
下面是曾琳同学在自己的《拾真集》中的原文和经过“说真”之后的作文:
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我一回到家,看到菜橱里有煎熟的几条鱼。我拿起一条就啃,还拿出书本,边吃边看书。一不小心,一块鱼骨头卡在喉咙里了。我感觉很难受,一直挖都没挖出。妈妈就拿白米醋给我喝,我喝了几口,还是不见效。于是,妈妈只好带我到医院去。医生拿夹子,才把鱼骨头夹出。我再也不敢边看书边吃鱼了。
取鱼骨头
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我一到家放下书包就觉得肚子空空的。于是,我打开菜橱,看到碟子里还有几条中午吃剩的鲫鱼。
我拿了一条鱼,津津有味地吃起来。随后又拿起桌上的一本故事书,边吃边看。很快我精神集中到书上去了,而嘴巴却大口大口地往鱼上咬。
过了一会儿,我好像觉得喉咙里有点儿不舒服,就用手摸了摸,好像有东西卡在喉咙里。我知道是鱼骨头,心里十分紧张,就把手指伸进嘴里,弄了一会儿,什么也没搞出来,喉咙却越来越难受了,阵阵刺痛,头上汗也滚出来了,口中还吐出了血水。我赶紧下楼,妈妈看到了,赶忙到厨房拿来米醋让我喝下去,我连喝几口,却仍不见效。
妈妈看了看我的喉咙说:“啊!这个骨头这么大。”就去拿了一双筷子来夹。妈妈小心翼翼地把筷子伸进了我的嘴里,夹了老半天,还是没夹出来。妈妈说:“可能要去医院了。”我一听要去医院,心里非常害怕。
到了医院,我心里更害怕。医生叫我过去,只见医生拿出一把镊子,用酒精擦了擦,叫我把嘴张开。我张开大大的嘴巴,医生动手夹的时候,我浑身都在发抖。医生叫我不要紧张,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把镊子伸进我嘴里,慢慢地将鱼骨头夹出来……这时我感觉全身都舒服多了。
事后,我仔细想了想,这都是我边看书边吃鱼给弄的。做事三心二意,可让我吃了大苦头。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