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汉语作为母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而且了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精神,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贯彻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案例一:利用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未来社会需要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册第三单元第二篇主体课文《插秧》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读熟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读过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我知道了水田是镜子,蓝天、白云、青山、绿树都倒映在水里。
生(乙):我知道了农民在水田里插秧,插在绿树、青山、白云、蓝天上。
生(丙):我知道了课文写得很美,有山、有水、有云、有树,我很想到那里去看看。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只有一边阅读,一边想像的同学才能真正感受到课文里景致的美。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丁):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前后两段写的景物顺序正好相反?
师:你可真棒!读书读得仔细,才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都来看看文中的插图,想一想,看谁能帮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甲1):老师,我知道,因为绿树最矮。
生(乙1):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因为倒映在水里的是影子,蓝天最高,所以它的影子最靠前,白云在蓝天下面,它在水里的影子也在蓝天的下面,再往下是青山、绿树,它们在水里的影子最靠后,农民插秧的时候是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所以第二段先写青山,再写绿树,再写白云、蓝天。
师:你说得太棒了,连老师都佩服你了。
在此过程中,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唤醒了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如持之以恒,学生的创新意识必然萌芽,创新能力必然发展。
案例二: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二册第四单元第二篇主体课文《一粒种子》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学生读熟课文后)
师:仔细观察文中图画,说说一粒种子在泥土里,感觉怎么样?
生:他感觉很黑,很冷。
师:对呀,所以他想出来,他是怎么出来的?
生:种子是从泥土里挺出来的。
师:请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请一名同学来汇报讨论结果:课文中写种子挺了几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挺了又挺?
第一小组讨论情况:
生(甲):第一次“挺”是在种子刚醒过来的时候,他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生(乙):第二次“挺”是在种子喝了一口水之后,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了一挺。
生(丙):蚯蚓把种子周围的土松一松后,种子又挺了一挺。
生(丁):最后一次是在种子听到外面很热闹后,他又把身子挺了一挺,于是他长出来了。
生(甲):我知道了,种子要想长出来,必须很暖和,有水,土很松。
其余生:我也知道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紧扣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的答案,层层递进。虽然水平有异,但每个学生都是自主地去观察、去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案例三: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所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第十一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我家住在大海边》这篇课文时,因为我们地处内陆地区,所以,课前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手动脑寻找和大海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等,一上课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师:同学们,请出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大海的图片和资料,对同桌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的主要内容。
学生纷纷拿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照片和其他的文字资料。有的是一片碧蓝的海水;有的是各种各样的鱼类;有的是美不胜收的海底珊瑚;有的是珍珠、扇贝等海里的奇珍异宝;还有的是自己在海边的漂亮照片。
师:谁能把自己的图片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并说说自己的图片或资料的内容?
生:我搜集到的是海里的大鲸鱼,我知道鲸鱼虽然叫鱼,但不是鱼,是一种哺乳动物。
……
师:说说你知道大海里还有什么?
生:我知道大海里有珊瑚、鱼类、珍珠......
……
利用这一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美丽、富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交流,让学生体会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成功后的快乐,并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面对社会的需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不断的学习与创新,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时代的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