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新教材识字教学的途径及方法探索

写错的字

改正

出错原因

出错日期

 

 

 

 

 

二、活动中巩固识字,加深记忆。

活动方式有:

(一)猜谜语

1、例如:什么圆圆象火球?(日)

什么弯弯象小船?(月)

什么清清哗哗流?(水)

    2、编得好者,可获得“谜语大王”的称号。

(二)摘果子

每四人小组选一位代表上台拿一只篮子,篮子上面写着一个编傍部首,让代表到果树上摘下写着与篮子上相同编傍的字的果子放在篮子里,如篮子上是“  卄”,就把“草、菊、花、苗”摘下来。

(三)添笔画游戏

给汉字加一笔或减一笔,都会出现不同的字。搞好这个游戏,能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例如:“日”加一笔可以变成几个字?(日、旦、白、旧、等)。

三、拓宽空间,生活中识字用字。

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好习惯,对生字的认识大有帮助。在家中,看电视、读报纸;在路上,看标语、读店牌。

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可以让学生回家多读书,多看报,不仅会念,还要会说。平时让学生人手一本“小记者本”,每天把在电视中,或书报中看到的生字词记录下来,养成积累字词的好习惯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0418.html

分享按钮

新教材识字教学的途径及方法探索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目标是: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为了落实课程目标,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三个步骤。

一、以本为“本”抓好课堂识字

(一)常见生字分为两类,一是会写的字,二是会认的字。

课前,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生字的良好习惯。

     学习新课前,告诉学生课文中所有的字都是大家的好朋友。要认识新的朋友,第一步是干什么?先知道它的名字(音),第二步干什么?认清它的摸样(形),第三步干什么?知道它的特征及用途(义)。课前,要求学生把生字在书中划出来,然后读一读,叫准它的名字。还要注意它的邻居是谁,它还能和谁交朋友。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养成预习生字的良好习惯。

(二)课上,教给识字方法。

在课堂上,教学识字的办法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中有读,读中有误。

1、突出重点,避免平均用力。

      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有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对学生易错的字,要先强调,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对形近字、音近字等特别容易出错的字,要用彩笔标出,引起学生注意。

      例如:《司马光》中的“候”字,教师书写的时候就把候字中间的“|”用醒目的红笔标出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比较联系,避免孤立识字。

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以与日字相比较;讲“请”字时,要和“清、请、晴、睛”这一组字相比较、区别,一定要让学生比较出它的偏旁及表示的意思,避免混淆。

3、理序分类,避免按部就班。

        教师在教学中,并不一定要按照生字在课文中先后出现的顺序来进行识字,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分类。可把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或半包围结构的字归为一类,这样,学生学得方便,记得简单,又符合按偏旁记忆的规律。

4、开展趣味识字,避免枯燥记忆。 

汉字的特点是音、形、义结合紧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联系实际,进行趣味识字。

如学习“目”字,可让学生摸摸眼睛,□表示眼眶,二字表示眼睛,所以‘有两道横。“雨”中的“一”表示天,再看“П”,它多么象房子呀,天上下雨,小雨点在屋檐上“吧嗒吧嗒”往下滴。

5、拆字合字,在动动想想中识字。

教学时,我常常把这些字按“部件”构造分成两部分或三部分,制成卡片分给学生(等学生了解这种做法后,再让学生自己制),让学生拼拼,看看谁与谁是好朋友,它们合起来的名字叫什么?这样,学生手拿卡片,一边找,一边想,一边记。又动手,又动脑,学习合体字的效率就大大提高。

6、朗读中识字。

第一步,初读课文时,找出生字词及其所在的句子中的读音。

第二步,诵读课文时,再次出示含有这些生字词的句子,用着重线标出这些生字,既要正音,又要理解字义。

第三步,在课文要结束之前,必须再次进行巩固复习。

(三)课后,利用纠错登记簿,进行加深记忆。

学生学过的生字,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遗忘,或出错。针对这种现象,我设计出《纠错登记簿》,格式如下: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