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评价制度改革滞后,直接影响了课外阅读的深入。不少教师以“本”为本,反复进行大量枯燥、机械的练习,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占用了学生宝贵的课外阅读时间。部分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思想上不重视课外阅读。同时当今电影、电视及网络等媒体也分散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精力。此外,教师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语文综合素养高的学生,多是因为书读得多的缘故。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也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既然,课外阅读功效显著,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课外阅读呢?笔者以为在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要坚持“五性”。
一、目标要有层次性。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应该是分析教学目标,对整个课程及各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同样,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低级段重在激发阅读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爱书、爱读书、爱背书、爱讲故事的习惯,叩开课外阅读的门户;中级段则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在课外阅读及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初步领会材料的大概意思,试着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高级段要求学生学习浏览,扩大阅读面,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如阅读《伊索寓言》,低年级的孩子要求会生动地讲故事,中年级的孩子必须知道寓言的意思并能自由交流自己的理解,高年级的孩子则要能大胆探究,联系生活理解其说明的道理,从中得到启发。当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适当提高或降低目标的层次。同是高级段的孩子,素养高的可以让他们选择内容稍深的名篇巨著普及本进行探究性阅读,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而素养较差的则应重点选择通俗易懂的儿童读物进行阅读,增加积累,得到体验。这样尽可能地让孩子们达到各自目标,得到成功的体验,满怀信心地去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内容要有广泛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因此课外阅读的内容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仰慕机智、勇敢等。我们可以向孩子们推荐《好兵帅克》、《草房子》、《海底两万里》、《 吹牛大王历险记》、《魔法学校》等畅销全国的读物。其次,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生活出发,选择适应时代、贴近生活的各种不同领域的读物,满足合理的时尚需求,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哈利·波特》、《少女的红发卡》、《科学世界》、《女儿的故事》、《昆虫记》、《宇宙的奥秘》等就是不错的选择。另外,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可见课外阅读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有着深远的潜移默化影响。经典名著则可以诱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温暖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心中善良温柔的一面。唐诗宋词、四大古典名著、国外经典以及寓言童话、神话故事等都是孩子们很好的精神食粮,它们可以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
三、方法要有多样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阅读方法是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的金钥匙。由于受年龄、阅历及智力等方面的限制,学生的阅读水平良莠不齐,加之课外读物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阅读方法的指导力求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1、课内课外相结合。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例如,课外阅读佳篇名著时,我要求学生按课堂上精读课文的一般学习方法进行,初步感知→整体把握→精读赏析→积累运用。首先快速阅读目录,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问问自己想从中得到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泛读全书,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最后找到你想精读的内容,欣赏其精彩片段,品味其独特写法;有兴趣的还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阅读的成果。2、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个别阅读可以充分体现个性,随机性强;小组阅读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利于互相沟通,激发竞争意识,促进小组成员的整体提高。如《亲近母语》的阅读我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书中多数文章让学生自己阅读,获得独特体验;同时选择部分难度适中、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进行小组探究性阅读,并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评比,营造良好氛围,掀起读书的热潮。3、积累运用相结合。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举行故事会、朗诵会、交流会、演讲比赛等活动,也可以鼓励大家上网收集信息,自办简报、宣传栏,还可以自由抄录背诵名言佳句、练写读书笔记……但这一切都不能强求,因为引导和保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四、体验要有独特性。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课外阅读则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体验更具独特性,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这种独特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孩子真的思考、真的体验、真的感悟。如孩子们阅读了《皇帝的新装》这则童话,有的孩子注意对故事的整体把握,乐意讲给别人听;有的孩子重点理解了相信美丽的谎言,结果是愚蠢可笑的;还有的孩子分别从故事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身上得到了点滴启发。可见阅读的体验可以是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可以是对重点的深入理解,也可以是自己的点滴收获。我们要支持和鼓励在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切记!要坚决抵制将别人特别是成人的体验强加给孩子。
五、评价要有激励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告诉我们智力是多方面的,智力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成功与否的标准当然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的评价制度完全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新课标认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课外阅读的评价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1、重结果,更重过程。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得到的收获或多或少,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阅读水平低的孩子,要注重他们阅读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方法、习惯等,有点滴的进步就应该给予鼓励。2、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如开展“好书推介会”,每个学生推介一本好书以后,我们让学生先自我评价一下推介是否成功,然后让大家选出推介最成功的人,最后教师做总体评价,引导大家评选班级“小小读书迷”、“故事大王”、“小小博士”、“小小作家”等。这种评价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认真倾听、正确认识自己、敢于大胆质疑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阅读中去,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