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主体”要到位,“主导”须有方

“主体”要到位,“主导”须有方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背景:

   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熟悉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之后,我便开始尝试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针对所学的课文语言材料进行研究分析活动。但在实践中,却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这样的困惑,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重视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之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该如何体现呢?请看就我执教的《望梅止渴》一文的一个教学片断。

   课堂片断:

   学习了课文之后,学生质疑:前面到底有没有梅林?

   (安静的教室一下就热闹起来了,先是同学间窃窃私语,而后是前前后后的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终于都大声喧哗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陈述自己的见解,有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经过一阵激烈的争辨,全班大致出现以下几种观点。)

   生1:前面有梅林,因为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并不代表没有花草树木,因为没有花草树木,没有空气,就不能生存,如果没有梅林,就不能活着出去。

   生2:不对,应该没有梅林。刚才他说有梅林,那我要问一句“荒无人烟”是什么意思呢?

   生3:有句话叫“站得高,看得远”,曹操站在高处,就看得到前面的梅林,战士们纷纷躺在地上,所以当然看不到了。

   生4:我认为没有梅林。我从图上看出没有草,没有树, 都是石头,你想想连草、树木都不能生长,一片梅 林怎么能生存呢?

   生5:我也认为没有梅林。因为梅子是秋天长的,课文里讲的是“一年夏天”,所以,根本不可能有梅林。

   生6:不对。如果没有梅林,大家大步向前走去,那么, 等走了这段路后,又会重复刚才危急的情况,而且曹操也会失去威信,所以从此可以看出梅林是有的,曹操不可能说假话。

   生7:我查过字典知道,曹操是骗他们的。

   生8:对,成语故事中讲的是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的。

   反思:

   孩子们的争论是热烈的,以至于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收场”,只是任由孩子们各抒己见,直至下课。课后,我不由得为整堂课还未完成预订的教学目标而懊恼不已,难道这就是我所刻意追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经过几日的深思反省,终于有所领悟,现就上述这一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首先,谈谈这一教学案例值得肯定之处,那就是:

   把争议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研究的热情。

   “前面到底有没有梅林?”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好比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实,这是一个问域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大的研究性问题。学生的各抒已见,打破了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只允许有一种声音,只能有一个答案的局面,使课堂充满生机。孩子们据理力争,有的联系上下文、有的查字典,他们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师生间角色的转换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从机械学习变为创造性学习,在互相问答,争议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不断发展。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启发,在研究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发。

   遗憾的是,在上述教例中,当学生提出“前面到底有没有梅林?”后,我虽然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小组讨论、开动脑筋研究问题,却收不拢。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于“前面到底有没有梅林”这一问题,还是迷迷糊糊,犹如一头雾水,问题的根源就在于:

   加强主体研究意识,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正如上述教学实录中,并不是我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自由争辩了,就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了。所以,由此可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师,就应有“放得开,收得拢”的课堂调控能力。放得开,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悟、自得;收得拢,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悟、自得,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而应放手让学生各说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不会学到会学。在上述案例中,我若是在学生充分讨论“前面有没有梅林?”这一问题之后,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去课外寻找有关这一研究问题的各类信息资料,对于有条件的学生,还应鼓励他们到网上去查找相关信息,如此一来,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了。作为执教者,不应忽视运用“点拨”这一输出信息的重要作用。因为,学生在探究中,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师并不显眼的一点一拨之间,往往有驱动全局之功能。“点”者,使之进而有方向也;“拨”者,使之正而有方法也。当学生研究、争论的思维指向偏移目标,发生歪斜时,教师就要拨一拨,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求之道重上正轨。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0378.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