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家教委1991年8月20日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1条讲到“发言先举手”。由这条常规引发开来,全国又有多少班级的班规中有“发言先举手”这一条。“发言先举手”成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常规,并且在实践中反复训练,最终成为学生的行为规范之一。于是乎,谁要是在课堂上没有先举手而发言,那就是“违规”。轻者,可能会受到老师的白眼;重者,可能会得到老师的呵斥,甚至被扣上“捣蛋鬼”的帽子而被划入“另类”。
“发言先举手”这条规范被贯彻了十几年(可能更长),那我们的课堂一定“规范”多了,学生一定受益多多吧!可事实上,我们的课堂许多老师(包括我自己)都有这样的感慨:“真是怪哉,课前准备地很充分,满腔热情地走进课堂,满以为学生发言积极,气氛热烈。可没想到学生还是‘启而不发’,没有几个人发言,死气沉沉。”这其中虽然有很多因素,但可以肯定一点,就是像“发言先举手”之类的框框太多,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可见,“发言先举手”并没有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好处。发言多了“举手”这道程序,那学生就多了一些犹豫,少了一些真实,多了一层顾忌,少了一点灵性,创新的火花可能因此而泯灭。我们应该打破一些不必要的限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大的、最自由的空间。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那课堂纪律不是乱了套了。其实,教师不一定要一味的追求课堂纪律,而应该在怎样给孩子最大的发展空间以获得最大的发展上多考虑,从而让学生学得自然、顺心、愉悦。我们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的“插嘴”,可以不举手就发言,想说就说。事实上,绝大多数爱插嘴的孩子听讲认真、思维活跃,插嘴是参与意识强的表现。善待“插嘴”,虽然可能少了点纪律,但多了点自由,少了点约束,多了点民主,何乐而不为呢?谁能肯定,孩子的插嘴中没有创新的火种呢?
善待“插嘴”,允许插嘴,允许不举手就发言,与“发言先举手”相比,学生的发展空间更大了,学生也赢得了课堂。
进一步想,要是在课堂中“插嘴”的不是学生,而是我们老师,那又会如何呢?那可以肯定,课堂完全成为学生的发展空间,成了他们发挥的场所。试想,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的是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一点限制,不受一点框框;而老师成了“配角”,成了“插嘴”的对象,这样的课堂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
因此,“发言先举手”可以休也。教育部门已重新制订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网一查,果然没有了“发言先举手”。
可是学生在课堂上的限制又何止“发言先举手”这一条呢?要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就必须让学生“轻装上阵”,废除一切限制学生发展的条框,给学生最大的、最自由的发展空间。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