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所在学校,教研活动开展得比较好,老师们经常互相听评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使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逐步提升。
学校的语文老师们在听评课中,往往十分注重对学生的研究,不是仅仅看教师的上课是否达到那几条标准。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十分可取的。
笔者也见到过不少这样的听评课:到一个课堂,目光总是盯着教师,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下来后噼里啪啦地乱说一通。其实,这种听评课方法不科学。
听课,严格地说,应当是看课。目光既要向着教师,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尤其是在课前,要对所听课班级的学生做深入了解。一个人有他的个性特点,有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一个班级,同样,也由于种种原因,有它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如基础,习惯、学习方式,心理特征等等。只有对这些比较个性化的特征了解了,才可能听好课,评好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些山区学校的学生,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害羞,腼腆。平时,课堂上敢举手发言,因为老师是“熟人”。但如果身边来了些陌生的人,举手发言的就比原来少了。你不能因此就说学生的课堂参与不到位什么的。因为要克服学生的这种心理,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到的,需要很长时间。
还有,有的人听别人的课,总是先入为主,总是在期待出现他意想中的课堂效果。要知道每一个地方学生群体的特点有异,每一个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学风格和方法有异,怎么能这样来听课呢?不惟如此,还基于他的这种主观标尺去评价他所听过课的任何一个班级和任何一个教师,应当说,这样的做法是外行的,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负责任的。
也有的人听课和评课,往往看课堂热闹不热闹。这也是失之偏颇的。诚然,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的激情投入,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但热闹,并不等于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了,学生真正积极参与了,也并不等于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听评课中,要做到几看:看学生是否真情投入,有没有学习语文的激情;要看学生平时的基础知识掌握怎样,是否具备了相应年段的基本技能。要看学生的学习习惯。以语文课为例,学生的朗读、默读习惯怎样,学生的字写得怎样,学生说话习惯怎样,学生听话习惯和怎样,是否会和主动使用工具书,是否主动圈点批画,是否能主动、热情地合作学习,甚至还要看学生的书本文具爱护得怎样,这些方面都要关注。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班级,这些方面整体较好,那么,不管教师是怎样教的,都应该肯定,因为他的效果好。反过来,如果,学生这些方面都很差,那么,无论教师怎样善于驾驭课堂,不管课堂教学手段怎样花妙,怎样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他都是失败的。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