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莫把误导当精彩

莫把误导当精彩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前几天,在一家语文教学刊物上读到一个案例,在感动于教者执著的探索之后,一丝疑惑不禁涌上心头:难道我们提倡的生成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可以这样望文生义任意发挥吗?
  案例是这样的:
  初步体会了《石灰吟》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诗句后,有位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
  刹那间,教室里寂然无声,我也愣住了。这可是我事先根本没想过的问题。我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张楚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利用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个问题。各小组的同学想想准备怎么办。”
  生:查字典,查资料。(教室里热火朝天,各小组争先恐后翻阅《成语字典》及手头参考书。)
  生:我们这一组通过查《成语字典》知道“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一样,都是说为了某种目的而牺牲。
  生:我们这组也是。
  师:解决了“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的词意,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脸露难色)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别急,咱们再来读读这句诗。(师生分层次读,生将“粉身碎骨”引入诗句读,师读原句。)
  生:(沉思片刻,有几只小手举起)因为“粉骨碎身”比“粉身碎骨”的意思要更进一层。
  师:(惊喜)为什么?
  生:(迟疑)这……
  生:我知道了,“粉身碎骨”是说身体变成粉末,骨头变成了碎片,但是有的骨头可能还连着。而“粉骨碎身”是说骨头变成了粉末,身体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粉骨碎身”比“粉身碎骨”的意思更进一层,更能表达作者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死的品质。
  生:我还想补充,“粉身碎骨”只是说身体成了粉末,而“粉骨碎身”是连骨头都成了粉末,更何况身子呢?从而我们更能体会到作者为了正义的永存,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的高尚情操。他连“粉骨碎身”都不怕,还怕什么呢?(掌声四起)
  师:(激动、动情)多么生动的描绘啊!为了正义的永存,作者连粉骨碎身都不怕,还怕什么呢?这两个词语仅仅是稍稍调换了词素的顺序,竟有如此深刻的内涵,中国的语言文字真是神奇无比,魅力无穷。
  (再读诗句,学生神情肃然,读得那么投入。)
  从案例中流露的得意之情以及教者的课后反思来看,教者对这样的生成深感满意,认为“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与文本零距离接触进行心灵沟通的同时,更是深深体悟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而教师则充当了“点燃火炬的智者”,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构建意义,乃至创建意义”。
  对教者为实践新课程所做出的努力,我表示钦佩。但我感到疑惑的是,“粉骨碎身”和“粉身碎骨”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吗?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神奇无比、魅力无穷”在这里难道就表现在调换词素顺序而引发的深刻内涵上吗?为了实践新课程理念,难道我们老师就可以不顾知识本身的严肃性,任意引发,任意生成吗?
  中国诗歌自唐以后,多是讲平仄的。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等几种基本句型。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相比而言就显得不重要了。
  但是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二、四、六也未必分明。)
  《石灰吟》是明代于谦的一首七言绝句,很明显其平仄规律是: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第三句的第二字必须是仄声。“粉身碎骨”当然不能满足要求,所以诗人为了平仄的需要,就调整次序,将“身”与“骨”的位置互换。熟悉诗歌平仄的人都知道,像这样的例子,古诗中比比皆是。这里为了节约篇幅,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由此,笔者窃认为,诗中用“粉骨碎身”而不用我们习惯的“粉身碎骨”,只是为了满足其平仄的需要,而并不是别有深意,教者如此处理,纯属误导学生!本来学生提出的问题的确精彩,这个问题也有正解。学生通过查字典、查资料也已经找到了这两个词在意思上是一样的。如果在这个学生“脸露难色”、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向学生相机介绍一下中国古代诗歌的平仄知识,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律之美,相信一定能大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探究的兴趣——这其实也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所在之一啊。很可惜,不知道老师是不懂诗词的平仄知识,还是想借机生成一个精彩,竟然引导学生望文生义,以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释完成了这次教学。
  如今,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开展和推广,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众多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而努力着。但在创造这样的课堂的过程中,切不可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必要的传授甚至真诚地指出学生错误,也正是这种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的一部分。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0339.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