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大 中 小
|
近日,笔者赴杭州参加浙江大学组织举办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多位特级老师的二十几节示范课,领略到不同风格的教学风采,感慨颇多。 曾记得一位教授说:教师,不是诗人,胜似诗人;不是演员,有演员的表演才能;不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思索;不是将军,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气势。 我想:在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教师就是“诗人”、“演员”、“哲学家”、“将军”……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多种角色。 一、教师是“诗人”,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进行教材的重新整合。如教材中有一首唐朝诗人李峤的古诗《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杭州特级教师杨明明把现代诗人郭沫若写的现代诗《风》与古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学生学完古今两首诗《风》后,杨老师就顺着郭沫若的思路自己写起了诗: 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你和我了。/当我的头发被风吹起的时候,/我知道风在顽皮地做游戏。 /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你和我了…… 随后,杨老师又引导学生与周围的生活结合起来,与平时的观察结合起来:我们没见过风,但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风的存在?让学生尝试自己写诗,虽然是简单的话语,却与诗的情境吻合。学生在此情景中受到感染,不经意间消除了畏难心理,用最朴实的话语学着写诗,增强了自信心。 二、教师是“演员”,唤起学生的真情。 学生的童真是可贵的!他们的情绪是很容易受感染的,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天津特级教师靳家颜在上二年级的说话课时,被安排在下午第三节。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此时的二年级学生比较疲劳了,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当教“小白兔”的特征时,要让学生说话,靳老师就用天津的快板形式,用比较有节奏的语言引导学生说说唱唱,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如此,靳老师还用简单到位的肢体语言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教学效果。此时的教师,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唤起了学生参与的意识。全场一阵掌声,听课的老师都鼓起掌,学生沉浸在兴奋之中。在说话练习中,他们大胆地发言,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小猴、小熊、大熊猫等小动物的特点都一一地表述,在一言一句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教师是“哲学家”,启迪学生的心智。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教师通常是沿着前人的思路进行,故而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匠”。在本次教学观摩活动中,北京特级老师窦桂梅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让人眼睛一亮,为之折服。窦老师从“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这三大板块入手,抓住教材中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文眼”,让学生反推到圆明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照以往的教学,这一课无非是让学生认识到:落后挨打,痛斥侵略者的罪行。然而窦桂梅老师不仅如此,还补充了法国大作家雨果的有关圆明园毁灭的一封信、有关圆明园的诗句以及龚自珍儿子为侵略者带路等课外材料,旨在让学生学会思考:圆明园毁灭的是什么?不该毁灭的是什么?不能毁灭的是什么?试图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去读书,才能幸福、理智地活着。 四、教师是“将军”,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疑起着组织者的作用,只有教师自己有将军的气度,才能带领自己的士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江苏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黄河的主人》,体现了学生从不懂到领会的学习过程。 “浊浪排空”的黄河,要让从小生长在西子湖畔的学生去感受,受感染,确实有点难度。孙双金老师通过恰当的电教手段、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黄河,让学生作为其中乘坐在羊皮筏子上的一位乘客,去“换位思考”,去感悟大作家袁鹰对黄河上艄公的赞美之情。教学中,学生的朗读一开始是不到位的,毕竟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有相当大的距离。随着教师的一步步引导,学生逐渐放开,越来越自信,在讨论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朗读中尽显自己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就是“将军”,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气势,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驰骋“学海”。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0335.html
分享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