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心灵之音无须表白

心灵之音无须表白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课例:《虎门销烟》(苏教版第七册)
  课即将结束。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大家一定有许多话对林则徐说,现在就请你说说吧。
  生:林则徐,你是好样的。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让他们不敢再到中国来。
  生:我们一定要向林则徐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生:林则徐,你真伟大!
  生:林则徐,你是民族的大英雄,我真佩服你!
  生:林则徐,你领导了虎门销烟,真是了不起!
  ……
  师:是的,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永远记得林则徐这个名字!
  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在教学崇高人物类课文时,“心灵表白”已是惯用手法。教师的出发点大抵在于让学生由慷慨激昂的叙述或者意气风发的表达,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但现在听得多了,发现大多学生的话是雷同的,不同的课文只需将人物名字换掉就可,如以上所举一例,这些话中缺少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只是在重复自己或他人。说实话,崇高人物之所以崇高有多方面原因,比如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社会风气等,这一点与今天的孩子都有一定距离,他们尚未有资本与眼力领略其深层思想内涵,只能达到一种浅层次的“口号式”感受:要么几个空洞的“伟大”,要么就是“向某某学习”,如此“表白”只是说了一些正确的废话。
  郭思乐教授曾就语文教学中的感悟讲过六个字“读和做,缓说破”,以此提醒语文教师课堂上要多感悟,少训练。感悟形成思想,而训练只是在为这种思想提供准备工具,毫无疑问,所谓“心灵表白”本质上就是训练,目的恰恰就是“说破”。郭教授指出,你越想直接教给儿童感悟,他们就越没有自己的感悟。当孤零零几个口号从学生口中说出时,一切意境味道荡然无存。
  另外我们现在的“心灵表白”大多有陷入“套板反应”之嫌,即“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朱光潜语)。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用政治的眼光观照文本,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也逐渐养成了习惯。当学习崇高人物类的课文时,就想当然地向政治靠拢,与思想看齐,与其说是“心灵表白”,不如说是“思想汇报”,因此“表白”时常有隔岸观火的疏离与隔膜,言辞单调,语言乏味,这正是“套板反应”作祟。
  更重要的是,夏丏尊先生早就在《文心》中提出,学生在课堂里的阅读,目的不在悲愤、流泪等激动,而在于激动平复之后“用了‘玩’的心情,冷静地去对付作品。”当面对这类震慑人心的课文时,学生常不自禁坠入其中,此时更应该细细体会,领略妙处,“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而不是急于抛出结论,说个不休。如《虎门销烟》一文,此刻教师倘若适当补充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再往深处漫溯一番,真的能心有会意,情有所钟,就有了倾诉的愿望,这样的说已不是结论,而是一种催化,一条引线,激起思维的浪花,荡起情感的波澜;又或许,当学生真能设身处地,亲临其境,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也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心灵的声音,你听到,我听到,又何必表白?此时无声胜有声,信哉斯言!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0329.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