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案例二
师:这么可爱 的小葫芦后来收获了吗?(没有)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来?(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读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
生:蚜虫是什么?生:小葫芦为什么会变黄?
师:带着问题请大家自由读第二、三段
3、学习第2、3段,解疑。
(1)初读,交流。
师:读了这部分,你想说点什么?
生:他看见了蚜虫不去治。
生:他想让葫芦长得赛过大南瓜。
生:邻居劝他治虫,可他说:“叶子 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2)分角色读,分级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现在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其它同学在文中找找:他看见了什么?说什么?想什么?邻居看见了什么?说什么?他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读、听、想、划)
(3)汇报,全班交流:
生: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
生:他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生:他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我不怕!”
师:有几个虫子 他不怕,还真是满不在乎的。
生: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生“自言自语”就是小声对自己说话。
师:他为什么会自言自语呢?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因为他心里老想着一件事,就是希望他的小葫芦快点长大。
生:那几天,我家老是停电,奶奶就会自言自语地说:“快来电呀,快来电呀,要不然今儿晚上又要摸
瞎子了。”所以,我发现人很急的时候常常会自言自语。
点评:抓住关键词语“自言自语”的教学,让学生感悟、理解,从而体会到种葫芦的人那种急切希望葫芦长大的心情。“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本节教学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巧设问题,再一次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为下一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奠定了基础。
师:你们说得很对,我们课文中的那个人就很急,他急切希望小葫芦长大。
师: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什么?
生:邻居劝他“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 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 吧!”
师:他怎么说?
生: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他这样说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
生:他感到奇怪,心想:叶子上的虫不用治,虫又不是长在葫芦上,我要的是葫芦。
师:学了课文,同学们可以告诉老师刚才的问题了。
生:因为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叶子对植物来说很重要。
师: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生:因为要想得到好葫芦,就得缌保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
师:植物的生长应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
生:不听邻居的劝告。我爸爸就常对我妈妈说:“听人劝,吃饱饭。”
师:虚心听取他人的劝告,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师小结:种葫芦的人不懂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虚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所以犯了错。我们可不能犯这样的错哟。
总评: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先是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语言文字,然后质疑问难,接着进行句子比较,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学文解疑,最后感情朗读,显得很有章法。教学活动中我着眼放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领悟、总结学习的基本规律,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老师真正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保证。
二、重视了读书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领悟,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明理。读方式方法多样;自由读初步感知语言;抓住重点语句品读解疑明理;分角色读,读中感情得以升华,思路更加明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读书成了这堂课的主旋律,也是学习这一课的主要手段。
三、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第2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那种急切希望小葫芦快长大的心情,就必须抓住对“自言自语”这个词的理解,这是本段的关健所在。老师以细微处着眼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四、重视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教师的积极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想说、敢说,有助于引导学生表达,让学生能说、会说。当然评价还要本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对课文的理解才会多层面,才会更透彻,课堂才会有创造的火花,教学才会有声有色。如教学完课文的四个自然段后,让学生回答“葫芦为什么会落?”这一问题时,有的从叶子与葫芦的关系方面回答,有的说“小病不治,会得大病”,有的从“他不听劝告”方面回答,甚至连“听人劝,吃饱饭”这样的谚语都能用上,真可为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这些回答,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与引导。这样相互交流,大家对文章就有了全面的认识及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