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征集】《赠汪伦》教学课例
——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朱艳娥 陈科澜
[课例背景]
小学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诗词作品列入语文教材的不少于八十首。正式列入课文的也
在六十首左右,然而,如此之多的诗词数量,事实上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为救其失,我们尝
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 赠汪伦》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诗歌,如
何理解诗歌及其意境对小学生来说还存在困难。因此,我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
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和空间。
[课例主题]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策略] 紧抓住“情”字,贯穿始终,采取读悟结合、层层推进的策略。
[课例文本]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领悟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中蕴涵情感是教学重点;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
感情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准备
学生方面要求在课前搜集送别方面的古诗;教师要搜集资料,制作相关课件,为课堂激趣、创设情
境服务。
四、教学过程
(一)、曲中引情,情中创境
1、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一首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李叔同先生作词的千古绝唱。(课件演奏《送
别》)教师随着乐曲有感情地朗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
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呢?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一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赠汪沦》。(课件呈现这首古诗)
(二)、指导学法,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要求:
(1)、通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 、 根据自己的诵读和理解,在诗句间画出停顿记号和重音符号。
(3)、学习文中的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2、交流:
(1)、你们是怎样诵读这首古诗的?谁来读一读?
(2 ) 、幻灯投影,整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
(3)、学习了文中的注释,你读懂了什么?
(4)、总结学法:阅读注释、发散连词解句法。用这样的方法再读再悟不懂的地方。
3、读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教师帮助整理、引出两个主要问题:
(1)、诗人为什么要拿桃花潭水与汪论的送别情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送别一般都是很悲伤的、很悲戚的,汪伦为什么这时却“踏歌”而来?
(三)、读中悟情,以悟促读
1、补充资料阅读。(课件呈现)
文字材料:安徽泾县农民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说:
“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却笑着说:“‘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
万家。”
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说:
“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
成了好朋友。
(1)、李白是怎样来到桃花潭的呢?李白到“桃花潭”后后悔了吗?
指导朗读:回顾往事,怎能不令李白无限依恋?你能读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吗?
(学法点拨:了解友人之间的故事有助于我们对诗情的理解。)
(2)、送别一般都是很悲伤的、很悲戚的,汪伦为什么这时却“踏歌”而来?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A、结合实际,引导理解: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和谁告的别?你们是
怎么告别的?(生发散;拥抱、互赠礼物、招手示意等等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
B、可汪伦对李白却与众不同,他们是什么方式? (板书:踏歌相送)。踏着节拍唱歌那是什么样的
呢?想不想体会一下?(放段音乐《找朋友》、《送别》,生观察体会)
C、比较:刚才我们先唱的是《找朋友》,后唱的是《送别》,这两首诗虽然都有送别的意味,但情
感不同,节拍与声调也不同。前首轻快高昂、后者比较哀婉忧伤。你推断一下,汪伦当时应该是用
什么样的调子来踏歌的呢?(小组讨论讨论)
D、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忧伤还是轻快,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尊重
你们的意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经过十几天的交往,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就要分别了
,汪伦采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为李白送行,如果你是李白,听到这歌声,你会怎么想?(知我者,汪
论也)
E、指导朗读:那么,你能读出李白当时那种喜逢知己的激动之情吗?(三读诗句)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你是否为汪伦的热情感动。于是你感动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你是否为汪伦的真情激动。于是你激动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你是否为汪伦的真挚激扬。于是你激扬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
(3)、诗人为什么要拿桃花潭水与汪论的送别情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A、计算比较,引导理解:一尺有多深,用手比划一下,千尺是多少米,学过数学吧?算一算。难道
李白用尺量过桃花潭?他怎么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呢? (这是一种夸张写法,形容他俩之间的友谊很
深厚。)[板书:情谊深厚]
B、句式练习,加强理解:他俩之间的情谊这么深厚,你觉得在解释这两行诗的时候,用上哪些关联
词语能恰当地表达出他们之间深厚情谊呢?老师给你提供几个关联词语。(课件)
你说说用上关联词语好,还是不用好?为什么?
不仅关联词语能使意思表达更清楚,其实不同的句式对句子也同样可以起到加深程度的作用。不信
,你把这句诗的意思变成感叹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形式再体会体会?
C、小结:不管是关联词语还是变换句式都是我们理解句子意思的好方法,今后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
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阅读中去。
指导朗读: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赞颂他俩的深厚友谊吗?
2、让我们配上音乐,一起来用朗读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感激,对友人的依恋,来赞一赞这段深厚的
友谊。(播放配乐)
( 四).加强训练,感情诵读。
1、这比桃花潭水还深厚的友谊你能读出来吗?读全诗。
2、熟读成诵,哪位同学可以背诵。
(五)学法迁移,拓展延伸
1、除了这首《赠汪伦》外,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首送别诗,看
大屏幕。(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
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2、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一种,请自选一首回家自学,不过学习时不要
只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要着重体会诗歌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就像我们今天这样把自己当作
诗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说,去想,去做,你就能体会出古诗的那种美妙的意境,体会出诗人的
思想感情。
追忆往昔,我们共同生活,共同学习,无比依恋;展望未来,我们将有缘结识更多的朋友,心中感
到无比兴奋。无论是新朋,还是旧友,愿我们的友谊能够天长地久。(结束新课,播放歌曲《友谊
天长地久》)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一首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李叔同先生作词的千古绝唱。(课件演奏《
送别》,教师随着乐曲有感情地朗诵: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
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学生津津有味地欣赏朗诵)
师: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好象看到画一样的景色。
生:我体会到作者很惆怅、伤感。
师: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一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赠汪沦》。(课
件呈现这首古诗)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要求有三点:(1)、通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2) 、 根据
自己的诵读和理解,在诗句间画出停顿记号和重音符号。(3)、学习文中的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
说说古诗的大意。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由读,并在书上圈点)
师:你们是怎样诵读这首古诗的?谁来读一读?
(幻灯投影,整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伤感地)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情地)
师:刚才两位同学结合自己的理解有两种读法,你认为哪一种贴切?或者你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第一个同学读得好,因为送别时候,大家的心情都很不好受,当然伤感。
生:我认为第二个同学读得好,李白马上要走了,汪伦用歌声做语言来送老朋友,看来只有汪伦最
了解李白的洒脱,这时的李白一定是感动万分,所以要深情地去读。
师: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看来两种情感李白都有啊,可见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态。那么,你们是
怎样知道的呢?
生:我是结合文中的注释猜测联想的。
生:我家有关于李白这位诗人的研究文章,所以我知道的。
师:哦,看来,很多知识,是要靠自己的自学和课后的大量阅读积累的。你们真棒!老师为你们的
学习方法感到骄傲。下面谁能结合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欲”就是将要的意思,“乘舟”就是坐船。“忽闻”就是突然,说明李白没有想到。
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李白就要坐船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传来爽朗的歌声。
生:我知道“深千尺”是夸张的写法,就象以前学过的“白发三千丈”一样,“不及”就是比不上
的意思。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即使桃花潭水深千丈,但不及我与汪伦的友情深。
师:恩,你理解的很到位,结合注释,再加以合理的想象,这样的方法为阅读注释、发散连词解句
法。请大家再用这样的方法再悟不懂的地方。
生:老师,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李白一听到歌声就知道是汪伦来了,是不是每次汪伦都这样送他呢
?
生:诗人为什么要拿桃花潭水与汪论的送别情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送别一般都是很悲伤的、很悲戚的,即使李白有深情的一面,但汪伦为什么这时却“踏歌”而
来?
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都非常深刻,同时,也是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解决这些问题
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看些资料。
(课件呈现与古诗有关的文字材料)
师:回顾往事,怎能不令李白无限依恋?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看过的友人之间的故事,你能读出对友
人的惜别之情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
师:送别一般都是很悲伤的、很悲戚的,汪伦为什么这时却“踏歌”而来?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深思,老师趁机点拨)
师: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和谁告的别?你们是怎么告别的?
生:上次爸爸出差,我到车站送他,和他挥手再见。
生:我爷爷回乡下的时候,临走把我抱起来亲了又亲。(生哄笑)
生:哥哥的大学同学和他再见时,送给他一个礼物。
师:嗯,同学们观察生活很仔细,但是,汪伦对李白却与众不同,他们是什么方式?
生:(齐声回答)踏歌相送!
师:踏着节拍唱歌那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体会一下?(放段音乐《找朋友》、《送别》。(学生欣
赏体会)
师:刚才我们先唱的是《找朋友》,后唱的是《送别》,这两首诗虽然都有送别的意味,但情感不
同,节拍与声调也不同。前首轻快高昂、后者比较哀婉忧伤。你推断一下,汪伦当时应该是用什么
样的调子来踏歌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忧伤还是快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尊重你们
的意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经过十几天的交往,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就要分别了,汪
伦采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为李白送行,如果你是李白,听到这歌声,你会怎么想?
生:知我者,汪论也。
生:知己,此生无憾!
师:能说说还有那些名句也是描写离别的感受的吗?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生: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生: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师:看来大家的课外阅读很丰富,非常好,让老师大饱耳富。你能读出李白当时那种喜逢知己的激
动之情吗?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动地)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激动地)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激扬地)
师:诗人为什么要拿桃花潭水与汪论的送别情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学生思考)
师:一尺有多深,用手比划一下,千尺是多少米,学过数学吧?算一算。难道李白用尺量过桃花潭?
他怎么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呢? 刚才前面有位同学在解释诗句意思的时候就谈到了,这是一种夸张
写法。那么这种夸张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生:形容他俩之间的友谊很深厚。
师:不错。他俩之间的情谊这么深厚,你觉得在解释这两行诗的时候,用上哪些关联词语能恰当地
表达出他们之间深厚情谊呢?老师给你提供几个关联词语。
(出示课件)
生: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深厚感情啊。
生:尽管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深厚感情啊。
生:桃花潭水深至千尺,却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深厚感情啊。
生:虽然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但是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深厚感情啊。
师:比较一下,说说用上关联词语好,还是不用好?为什么?
生:我觉得用上比较好。这样不仅能使意思表达更清楚,也加深了感情的表达。
师:你再把这句诗的意思变成感叹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形式再体会体会,谁来试一试?
生:桃花潭水深至千尺,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深厚感情?(反问)
生:就算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深厚感情啊!(感叹)
生:桃花潭水深至千尺,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深厚感情吗?不!比不上!
师:不管是关联词语还是变换句式都是我们理解句子意思的好方法,今后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方法
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阅读中去。这比桃花潭水还深厚的友谊你能读出来吗?
(播放配乐,全班学生有感情朗诵)
师:除了这首《赠汪伦》外,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首送别诗,
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
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生:(入神地欣赏、品味)
师: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一种,请自选一首回家自学,不过学习时不
要只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要着重体会诗歌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就像我们今天这样把自己当
作诗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说,去想,去做,你就能体会出古诗的那种美妙的意境,体会出诗人
的思想感情。追忆往昔,我们共同生活,共同学习,无比依恋;展望未来,我们将有缘结识更多的
朋友,心中感到无比兴奋。无论是新朋,还是旧友,愿我们的友谊能够天长地久。
(
结束新课,播放歌曲《友谊天长地久》)
[教学反思]
《赠汪伦》教学,我们自认为有着鲜明的激情悟法、读思迁移的特点。
这首诗的教学,相对而言,入其文易,感其情难:踏歌送行不过如此,为何潭深不及?对小学生来
说,的确是个不小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教学时,紧抓住“情”字,贯穿始终,采取读悟结合、层层
推进的方式,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为完好的统一在一起。
在“工具性”方面,我们比较注重学法的指导。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
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文中注释,尝试说说古诗的大意。这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独立解诗的
能力和运用旧知、已知构建新知的方式,然后总结学法,让学生再读再悟,以期最大限度的达到并
完成自主读悟。最后师生共同整理出解读这首诗的两个核心问题。在读悟结合和学法迁移上,同样
恰当的体现了“工具性”特点,教师以相关资料辅助理解的学法;以巧妙点拨,明白夸张的写法;
以变换句式,理解体会的读法和迁移学法;拓展延伸的教法等等,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其实
就是体现学生不断地构建新知的方法和能力,同时也实践了“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语)这一语
文教学思想。
在“人文性”方面,我们运用了情境教学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创设情境,以曲引情,
运用课件播放《送别》乐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它的作用不在于学生是否理解这段
乐曲,而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记忆,有利于学生“披文以入情”(刘勰语)。在“读中悟情,
以悟促读”这一重要环节上,我们从“知人论世”出发,出示诗歌的创作背景,为学生顺利的“入
文察情”提供帮助,使学生明白汪伦仰慕李白,煞费苦心,其情真挚感人。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正
是新一轮课改的呼唤,我们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有效的使学生进入诗歌,体察人物情感。我们想
,这首诗的教学设计,其人文色彩可谓随处可见,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送别方式去细察不同的送别
感情,辅之以不同情感基调的音乐,让学生体味其差别,培养了学生在同中见异的审美能力,提高
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和发展。在指导诵读上,采取移情换位法,让学生站
在诗人李白的角度去面对此情此景,去感受诗人的内心波澜,然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体会传达
出来。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这一节课里,学生的思维、表现活跃,理解得也很透彻。我们常说“与
文本对话”,怎么对话?入其文,察其情,然后方可对话,这种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对学生而言,
就是一种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在结束新课时,更以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渲染之,使学生的情感最终得到净化与升华。可以这么说:《赠汪伦》教学设计(汇报课)中所体现
的人文性,已经大大超出了对这首诗本身的教学。
由于诗词教学所涉及的问题实在很多,它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学养,教师的德养,还关系到由此形成
的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而诗词教学设计还必须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并由此带
来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当然,我们的这篇《赠汪伦》教学设计(汇报课)并非尽善尽美,
甚至多少带有点理想色彩,无论怎么说,还是体现了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对诗词教学的大胆尝试和理
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