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学片段及反思
东轵城小学张文静
[片段一]
师:同学们,看老师写了个什么字,认识吗?
生:笔。
师:谁能给这个字组词呢?
生:铅笔,毛笔,笔尖……神笔。
师:神笔是一支怎样的笔呢?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
生:(激动地)想!
(师一边动情地讲“神笔马良”的故事,一边配以夸张的语调和动作,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完全
被故事中的笔的神奇所吸引,也被马良的善良所感染。)
师:听了刚才的故事,你们想说什么吗?
生:这支笔真神,和一般的笔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神笔能把画的东西变成真的,一般的笔不行。
生:神笔能帮助穷人,想要什么就画出什么。
师:是呀,能把画的变成真的,这可真是一支神奇的笔呀!
(师顺势在黑板上画了一支笔。)
师:(指着黑板上画的笔)你们想拥有一支像这样的神笔吗?
生:想。
师:有一个小姐姐和你们一样,她也想拥有这样的一支神笔。她要用这支神笔画些什么呢?让我们
一起来听听她的心声吧!
师:假如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
(师在音乐声中动情地朗诵《假如》,学生完全沉浸在诗所描写的意境中。)
[教学反思]
情景创设,贵在自然。课始,我扣“神笔”之线,讲马良之事,引学生之趣,激学生之欲,调
动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作了铺垫,这一切不枝不蔓,顺理成章。
[教学片段二]
师:小姐姐又为什么想要画一双好腿送给西西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西西吧。
课件出示课文第3节描写的画面(西西坐在轮椅上,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小树,飞燕和在操场上踢球,
嬉戏的小朋友。)
师:从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西西的心里很难受。
生:西西一定觉得自己很倒霉,因为他没有双腿。
生:西西一定很想和小朋友去踢球,去玩,可是他不能,他很伤心。
生:他很想很想有一双好腿。
生:他很孤单。
生:他一个在教室里,他不高兴,愁眉苦脸的。
……
师:是呀,同学们体会得很好,就把你自己的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吧。(生自由地读这一
节)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这一节?
(生读,师相机点拔,师生评价后,学生个体练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看着同学们读得这么带劲,老师也想加入到你们的行列中去,给老师一个机
会,咱们一起读,好吗?(师生轮读)
师:假如我有一支——
生:马良的神笔。
师: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
生:画一双好腿。
师:他再也不用只坐在教室里——
生: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
师: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
生:在草地上游戏。
(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西西的无奈,孤单,难过,读出了发自于孩子们内心的真诚希望。)
[教学反思]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对事物的判断往往凭直觉上的好恶,而缺乏理性的分析,怎样引导
学生进入特定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这是教师的责任
。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再现了文中的三个场景,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并通过各
种形式的导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读懂文中的人,读动自己的心,读
出特有的情。这样,既满足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反映出阅读教学指
导的坡度。
[教学片段三]
师:有了神笔,就可以帮助小树,小鸟,西西……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朋友。可是,小姐姐和我们
有吗?
生:没有。
师:是呀,很可惜,我们没有。难道我们没有神笔,就不能帮助他们了吗?
生:能。我们可以在冬天给小树穿上暖和的稻草衣服。
生:我们可以在小树的周围撒上一些谷粒,这样,鸟妈妈就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物了,可以一
直和小鸟呆在一起了。
生:我们在下课的时候陪西西玩,给他讲故事,和他下棋,一起为他解闷。
生:我们给西西捐钱,治好他的腿。
……
[教学反思]
孩子的心灵是一泓清泉,晶莹碧透,我们有责任在他们纯真的心田里播下爱心种子,使之形成
积极的价值观。因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其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我们虽
然没有神笔,但我们有双手,有爱心,我们可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快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