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课堂实录 >> 二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回声》课堂教学纪实

人教版二年级《回声》课堂教学纪实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9月10日  字体:

  

人教版二年级《回声》课堂教学纪实
            执教教师:青岛市实验小学         杨屹
            点评:华中师范大学         杨再隋教授
                一、激趣导入。
            师:《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生:“声”。
            师: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生:河水流动的声音。
            生:鸟的叫声。
            生:小提琴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学的课文题目又是什么呢?(板书“回”)
            生:齐读课题。
            [点评:先板书“声”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想到水声、鸟声、琴声等然后在“声”字前面加上“回”字引出课题,十分自然。]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回声是什么。
            师: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二、初读感知。
            (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课文有六个自然段。
            师:下面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跟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点评:能初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对二年级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
            师: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逐段学习课文。
            
                三、细读感悟。
            师:谁来读第一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读第一段。
            生:这段告诉我们小河上有座石桥。
            师:(出示挂图)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了?
            生: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哪位同学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个大月亮?
            生:(指图说)。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师: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点评:由于儿童感性经验少,老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挂图。“像个大月亮”说得多好啊!正当学生们赞叹景色的优美之时,老师又启发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读书。通过观察图画,进一步理解语言。通过读书,使学生头脑中的形象更鲜活起来。]
            
            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生: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师: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师:(演示小青蛙和妈妈游到桥洞底下)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把话画下来。
            师: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点评:教师以童心激发童趣。学生们喜欢小青蛙,相信小青蛙和人一样能说话。当老师把孩子们引入到美丽的童话世界时,课堂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
            
            师: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
            生: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明他心里很奇怪。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点评:教师问得好!学生回答不是猜答,不是随意发挥,而是在认真读后作出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读书,不仅读文字,也是读标点,从而指导学生恰当地读出语气。]
            
            师: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生: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在学我说话?
            生:那只小青蛙到底在哪啊?
            师:对,所以书上用了个什么词?
            生:奇怪极了。
            师:(板书“奇怪”)大家想一想:“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奇怪。
            师:对,那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去问妈妈。
            师:谁读一下他问妈妈的话?
            [点评: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了“奇怪极了”这个关键词,以此为契机,不仅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而且引导学生通过读再次理解“奇怪极了”的含义,又引导学生按“奇怪极了”的语气来读。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落实。]
            
            师: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谁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生: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捡起的捡,扔进的扔。
            师:对,大家拿起笔,把这三个字点上小黑点。
                [点评:教师先找一个表示动作的词,再让学生去找其他表示动作的词,这就是示范引路,教给方法。]
            
            师: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
            生:(表演)。
            师: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谁能起来说一说。
            [点评: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新奇的自然现象。教师借助录像,让孩子们观察画图,再说一说,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
            生:有人扔进河里一颗石子,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
            师:(板画,河水激起波纹)在什么情况下荡回来?
            生: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板画,又一圈圈荡回来)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生:不会。
            师:(指学生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荡回来。
            荡
            师:(板书,水波         河岸)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读第5段。
            生:(读第5段)。
            师: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生:(读)。
            生: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四句话。
            师: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告诉我们什么?
            生:叫声像水的波纹。
            师:下面我们就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指图说一说。(师边指图边范读)。
            生:(指图说)。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生:(读)。
            师:老师把这二句话写到了小黑板上(出示),谁再读?
            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
            生:碰到一个地方都要返回来。
            生: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返
            师:(板书声波       石壁)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生:是弯弯曲曲的。
            师:你的意思对了,但说的不准确,我们说水波是一上(一下),一起(一伏)。
            师:对,一起一伏地在动。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
            生:比如说有个人出去有事,想起忘拿东西了,再回去就是返。
            生:“返”就是回来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谁愿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
            生:(加动作读)。
            [点评:从“水波荡河岸”到“声波返石壁”,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可感的现象入手,去了解一个简单的科学常识——回声形成的原因,这符合科学常识——回声形成的原因,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语言表达上,学生意到而词不达的现象甚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合适的词语。]
            
            师: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
            生:回声。
            师:对,我们就叫它回声。谁来把青蛙妈妈的话完整地读一下。
            生:(读话)。
            师: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生: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生:……
            师: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师:大家看图,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演示),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它非常高兴。
            师: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
            生:(读)。
            [点评: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语言的溪流也就活泼泼地流着。由于教师启发得当,诱导有方,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在这里得到了落实。]
            
            师: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读第六段)。
            生: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叫了。
            师:他又回去了,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他叫个不停,还听到一片呱呱的回声。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小青蛙的回声。(放录音)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生:很快乐。
            师:对呀,从哪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
            生:欢快。
            师:“欢快”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兴奋。
            生:特别高兴。
            [点评:词语训练是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教师自始至终注意抠词语,这是值得称道的。]
            师:对,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生:因为他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回事。
            师: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回声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声音碰到非常硬的物体会返回来。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回家以后从课外书中、从家长那里了解一下,并读一读自读课本的33课《山会说话吗?》。
                [点评:课讲完了,但学生的思维活动仍在继续。教师的提问是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读书的兴趣。]
            
            总评:
            是选择适应教学的学生,还是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
               
            杨屹老师的课,正是后者。她的课清新、活泼、自然、流畅,像是一首“小溪流”的歌,并不激越、高亢,也不恢宏豪放,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这个“势”就是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和学习语言的规律。阻塞之处疏导之;分岔之处拨正之;徘徊之处诱导之。思维训练、语言发展、情感调动交融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杨屹老师的课充满民主气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切磋,非常和谐。老师像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大姐姐,引着学生学习语言,并通过语言,再现情境,让学生去认识生活,探究自然的奥秘。
            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儿童,所以提倡真正儿童化的教育。杨屹老师的课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都做出了可喜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稍嫌不足的是,个别地方提问多了,牵得较紧,放得不够,这是今后需要改进的。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ernianji_510_23618.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