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的前四行。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孩子们,读着,背着,不知不觉在我们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副图画,在这副图画上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简单:“苹果。”“香蕉。”“桔子。”……
我继续引导:“什么样的的苹果?什么样的的香蕉呢?你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
学生灵机一动,回答也变得丰富起来:“红红的苹果。”“脸蛋红红的苹果。”“划着小船的香蕉。”“染了月亮颜色的梨。”……
老师:“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苹果脸蛋红红的,香蕉笑弯了腰,梨子一定是赶夜路来的,染了不少月亮的颜色。呀,多美的景象呀,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一副图画,一副美丽的秋天的图画!”
一个学生突然接口:“就是第一课里面秋天的图画。”
这句话立即触发了我的思路,“是啊!康老师记得第一课中有几个句子和这一课的特别象。”
学生不约而同地背诵起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老师:“金秋十月,瓜果飘香,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各种景物都用自己的方式共同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孩子们,你们想想还有谁来了呀?你们能仿照课文中这些句子的形式来说一说吗?”
同学们的思路立即被打开了,文思泉涌,精彩自不待言。
后来我又让他们把几句话放在一块,组成一首小诗,配上一副画,还办了一期“欢渡国庆”的墙报呢!
【反思:让低年级的孩子根据课文学习语言,仿照例子运用语言,提高兴趣展现语言。这种学习才能让孩子呼之欲出,文思泉涌,让孩子们的情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让孩子们深深地爱上表达,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