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妈妈有办法》识字教学案例
作者:吴畏
教学要求:
1.会认17个生字,写好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了解“办法、旅行、准备、蒲公英、降落伞、苍耳、铠甲、山洼、豌豆、豆荚、纷纷、四海为家”等词的意思。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学习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和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设计、制作有关课件,收集实物苍耳。
2.了解学生已有的与课文中内容相关的知识情况。
教学设计:
一、交谈导入
1、师:老师这里有两个词语想送给大家,一个是你们熟悉的,一个是你们不太熟悉的,先见哪一个?
板书:准备 (谁认识请谁读,并介绍一下怎样认识的。)
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跟咱们一起上语文课,你们准备怎样上呢?(用准备说一句话)
(“准备”一词是一类字,应达到“会认、会写、会意、会用”。利用课堂这种特殊的语言环境,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识字。第二,在这些学生的带动下,可启发其他学生通过找形近字的方法进行识记。第三,“你们准备怎样上?”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用“准备”一词说话,进行语言训练,做到“会意、会用”)
2、师板书第二个词:植物
齐读。“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种你熟悉的植物?” 生介绍。
师:“人们把小麦的种子播种到哪里,它就能在哪里生根发芽。可是人们并没有播种小草的种子,为什么它却能在河边、路旁、房檐等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题,“法”字用红笔写)小草妈妈用了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呢?相信你们学了这篇课文一定会找到答案。(齐读课题)
指读“办法”,“你在哪里见到过‘法’字?”
学生联系生活介绍。
(“法”字也是一类字,在这里,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感悟“法”的内涵,为指导写“法”奠定其础。)
二、初读课文、正音、解词
师:植物妈妈到底想到了什么好办法,请大家读课文,在文中找答案。边读边勾画出生字新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音节多拼读几遍。
学生自读课文。
同桌互读生词,正音。
(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因此,在学生学会了拼音之后,就要充分发挥拼音的作用,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来学习生字、解决读音问题。尤其是初读课文时,要注意让学生利用拼音自主识字、读文;认读生字时,要重视利用拼音进行正音。)
检查读书情况:
1、 出示:孩子已经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各别妈妈,四海为家。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得”字用红色重点突出)
指名读。重点强调“得”字在文中的两种不同读法。
师:“在这两句话中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理解“四海为家”,如果学生懂,可让他们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一下,如果不理解,教师也别急着讲,可以先板书在黑板上,等学过文后,让学生自己解决。)
2、出示: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啥办法?(“旅行”和“靠”用红色显示)指读句子。
师:“牛马有脚”它们可以干什么?“鸟有翅膀”也可以……
学生答后,师:离开妈妈到其他地方去,就是……(指读“旅行”)
师:“植物宝宝们什么时候才能离开妈妈去旅行呢?”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突出种子是宝宝,成熟的时候离开。)
师板书“靠”字,“植物要旅行,靠的啥办法?等学过文后请你们自己来回答。这些字认识之后,同学们再读课文一定会非常流畅,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 阅读教学不仅承载识字教学的任务,还担负着积累语言、朗读教学三大主要任务。阅读教学中应该将识字、朗读、积累语言有机融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而不能将三者割裂。在这段检查读书情况的教学中,我的设计包含了识字教学、词语教学、朗读句子教学,使学生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进行识字。做到了阅读课中的识字教学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以语言环境为强大后盾,以培养综合语文能力为追求目标的“团体战役”。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取得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3、“选自己读得最好的地方读给大家听。”读后,再读出里面的生词。
(多次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对生字认识)
二、阅读识字、发展语言
师:再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共介绍了几位植物妈妈,她们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学生边读边思考。
全班交流第一个问题,教师板书:蒲公英 苍耳 豌豆
1、师:“蒲公英”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学生答后,师板书:准备 降落伞 “蒲公英妈妈也为孩子准备(教师手指“准备”)东西了,想见一见蒲公英妈妈和它为孩子准备的降落伞吗?”
(“准备”二次出现,区别于第一次的是语境不同,但反复多次的出现加深了学生对这二字的印象,避免遗忘。)
大屏幕出示蒲公英,让学生喊出它的名字。
出示蒲公英起飞图,“这就是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的降落伞,这些蒲公英的种子就像降一样也能乘着风在空中飞行。
指导学生看“伞”字,“你见过真正的降落伞吗?”学生介绍。“你还见过哪些伞?”“你见到过的伞和这个‘伞’字象不象,哪里象?”
教师一边听学生介绍,一边在田字格中板书“伞”字。并指导学生书空。
(“伞”是一类字。我通过指导学生看图,伞字与实物伞的对比,使学生对字形、字意都有了清楚的认识。)
指导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个个降落伞是怎样离开妈妈的,它们可能飞到哪里。(理解“纷纷出发”。也为理解“四海为家”作铺垫)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节。板书:只要……就……
指导学生根据提示背诵出这句话。
2、师:苍耳妈妈又为孩子准备了什么呢?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铠甲 皮毛 山洼
师:苍耳妈妈为孩子们穿上了什么样的铠甲呢?
出示实物苍耳,让学生摸一摸,介绍苍耳妈妈为孩子们穿上了什么样的铠甲。
师:古代人们骑马打仗时,身上都会穿上铠甲,保护自己。(教师手指“铠”字)你们猜一猜,人们骑马打仗时穿的铠甲是用什么做成的?
师:苍耳妈妈为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是为什么呢?
学生答后,认识“山洼”的“洼”,教师用简笔画指导学生理解“山洼”。
让学生根据“只要……就……”的提示,背诵这句话。
3、师:豌豆妈妈那就更有办法了,谁能介绍一下?
指名回答后,板书:豆荚 晒 底下 炸开
屏幕出示豌豆图,认识豌豆和豆荚。
指名到前面指着这些词介绍“豆荚是怎样炸开的”。
(豌、荚、晒、底、炸都是二类字,如果一个个按字的结构分析,既耽误时间,效率也会很低。所以我采用看图、说话的方式,把这些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还能提高识字效率。)
重点指导学生区别“底“和“低”。
屏幕出示:底 低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区别)
再出示:豌豆妈妈让豆荚晒在太阳( )下。
天空中的小鸟有的飞得( ),有的飞得高。
让学生自读后,选字填空。指名读。(括号里显示正确的字)
(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区别“底”和“低”,使学生达到“会意、会用、会认、会写”的目的。)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当啪的一声,豆荚炸开时,那些小豆子会怎样离开妈妈,到了哪里。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小节。
4、理解“四海为家”
师:蒲公英的种子乘着风飞到了各个角落,苍耳的种子去了田野、山洼,豌豆的种子也蹦到了各个地方,在那里生根发芽。这就是……(指读“四海为家”)
5、认识“靠”
师:谁能介绍一下植物妈妈靠的是什么办法?
学生小结。
师:现在你们能解释小草的种子没有人播种,靠什么办法可以四海为家了吗?
学生回答。
6、出示最后一节
齐读。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用到的识字方法。布置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一次观察活动,仔细观察后,带回一些植物或植物种子,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交流。
设计理念:新课程的识字教学提倡多认少写,实行了“认写分开”。所谓“认写分开”,就是指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要求不同。要求“认识”的字,只需见其形读其音,能做到在课文中认识,换个地方也认识。因此要多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教师千万不要做繁琐的字形分析,也不要让学生进行枯燥的反复朗读及重复的机械抄写。要求“学会”的字,不仅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还要结合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大致了解字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可见,对要求“认识”的字,重视的是“正音”,对要求“学会”的字,重视的是“正字”。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地把握“多认少写”的指导思想和“认识”、“学会”两种目标,并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落实识字教学的要求。本着这一教学目标,我重新设计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
(语文课堂网 www.ywkt.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植物妈妈)
此文转载http://www.hebeicheyou.com/yhzx/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