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教 童敏
●编辑导引
《酸的和甜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语言生动有趣,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故事在蕴涵着道理的同时,文字生动活泼,是学生产生语言感觉的好材料。
●教学场景
一、激起生活体验引入。
师(谈话):汉字宝宝的作用可大了,孩子们,你们大概已经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了,一定很喜欢他们吧!快来,先和一个老朋友打打招呼,叫叫它的名字。(课件出示旋转的“甜”字)
学生们看着“甜”字,自由快乐地在位置上读出了字声。(课件上打出蛋糕、冰激凌、糖果等五彩缤纷的甜的事物。)
师:快看看,都吃过甜的东西吧,吃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师期待地看着孩子们)
生:吃的时候感觉好甜呀。
生:吃的时候觉得心里很舒服。
师:那你读读这个“甜”字,把那种舒服的感觉读出来,让我们也感觉感觉。(学生带着很舒服的感觉读出来)呀!你用表情把那种舒服的感觉“读”出来了。谁来把甜的感觉用声音读出来?(学生读的时候把声音拉得很长)你为什么这样读呀?
生:因为我觉得吃甜的东西是一种享受,我读的时候就想到了那种感觉,所以这样读!
师:呵呵,真棒。边读边想象,就找到了这个字的感觉!来,一起带着你们对“甜”的感觉读读!(学生激动地整齐地读着)
师:这个字宝宝认识吗?(课件出示“酸”字)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后课件出示杨梅、柠檬、醋等食物)吃过酸的东西吧!吃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生:吃的时候感觉很酸,好像牙齿都要掉了一样!
师:把你的感觉送到这个字宝宝里读出来,让大家感觉一下。(学生皱着眉头读)
师:你们感觉到了吗?
生:是的。
师:还有其他感觉吗?
生:我吃杨梅的时候一直流口水,真酸呀!
师:哈哈!那你把那种想流口水的感觉读出来,就像吃柑橘一样啊!(学生煞有其事的读着)
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读,把酸的感觉读出来。(等学生读尽兴后)快看,又跑来了几个朋友。(课件上动化式地跳出“的”“和”组成“酸的和甜的”)大家对这两个朋友的感觉真好,你看又跑来几个朋友,老师把他们请到黑板上来。(师认真板书课题)一齐读读。(学生读)今天,他们将带我们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里去,想去吗?
【预设意图:汉字来源于生活,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符号,在汉字与学生接触的第一瞬间,应该是充满生命力和色彩的,这样汉字才能带着生命力带着感情走进学生的心灵,也只有这样的文字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所以,唤醒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放到汉字的身上,感觉到汉字就是生活的一个部分,是经常触到的,是有意义的,是活的,是充满感觉的。】
二、搭建平台,对话互动。
(一)营建竞争性、游戏性的学习情景。
师: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播放故事里的图)把故事全部看明白的举手!(只有部分学生举手)还是有部分孩子没看明白,没关系,你看汉字宝宝跑来帮忙了,他们跑到每幅图旁边帮我们看图呢!(课件播放配了文字的图)像这样有文字和图一幅一幅组成的故事叫连环画。以前看过这样的故事的孩子举手!(生举手)
师:看连环画也会有许多收获,关键呀,要知道看连环画的方法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本领!看!这里有一个大大的葡萄架,上面结满了葡萄。(课件出示)一会儿,我们学习有一点收获,架上就会掉下一串葡萄来呢。等上完课,我们就把葡萄分给大家。希望大家一定要多努力,多摘葡萄!准备好了吗?
生(激动地):准备好了!
【预设意图:语文和生活里的阅读是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了解、体会连环画这样的文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同时通过“摘葡萄”这个游戏情景的创设,让孩子进入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景中学习。】
(二)动作化学习体会词句。
师:让我们开始吧!看连环画要一幅一幅地挨着看。先来看第一幅。(课件打出第一幅图和第一段文字)小声读第一句。(学生读)咦?这几个字我们没有教过,你怎么认识的?
生:有一次我和妈妈去买水果的时候,看到了那里写着“葡萄”两个字,妈妈告诉我说那是“葡萄”,我就认识了!
生:我是看课外书的时候认识“狐狸”的!
师:孩子们认识字的方法真多!我有个新的发现,也许可以帮我们摘到一串葡萄哦!不过要大家帮帮我才可以!快来看,我是这样想的,先把这没有教过的两个字藏起来,(课件把“葡萄”“狐狸”两个词隐藏起来)这话就变成了: 下有一只 。然后我看图,就发现图上画的是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我就猜到了,这两个词语应该是“葡萄”和“狐狸”。你们看这样认识字的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生:我经常在看课外书的时候都这样猜字。
生:是呀。我有时候不光看图猜,我还看前面和后面的词语猜呢!
师:哇,你们真能干!你看,葡萄架上掉葡萄下来了!(课件上掉了一串葡萄,学生兴奋地叫起来了)哈哈!努力就会有回报!知道吗,葡萄就在老师的讲桌下面呢,等我们找到更多的时候,我就把他们发给大家,继续努力哦!
师:(课件闪烁“葡萄”“狐狸”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怎么读呢?先单独读字,每个两遍。注意合起来怎么读。(学生在读的时候,教师指正了轻声的读法)来,咱们把词语放到句子里试试!(学生连起来读)
师:擦亮你的眼睛,用起你的耳朵,咱们认真读,会有更多的收获,得到更多葡萄。请你轻轻地仔细往下读。(学生读第一段后面部分)真不错,第一次见面就能读得这么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读得更好。想试试吗?
生:想!
师:好!那请起立!轻轻站起来,准备好了吗?现在你就是这只红红的小狐狸,请你把你听到的用你的动作大胆地表现出来,明白吗,可爱的小狐狸们?
生(激动地):明白了!
师:好了。现在我们向森林出发吧!呀!咱们来到了一个好大好大的葡萄架下,快抬头看,注意抬头了,(教师故意做出夸张的动作,学生大笑而且跟着做起来)注意看,哇,在绿油油的绿叶丛里挂满了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葡萄上还沾满了晶莹的露珠呢!多诱人呀!(教师注意看了看,发现有个小朋友笑得裂开了嘴巴)呀!小狐狸,你怎么笑了呀!
生:真想吃呀!一定很香!
师:想吃的小狐狸们听好了,你们看到了这么好的葡萄,一会儿转来转去看葡萄,一会儿跳起来摘,(教师发现有两个男同学做起动作来了)快看,这两只狐狸真想吃呀,其他狐狸不着急吗?(其他学生也开始“跳”“摘”起来),呀,真厉害!小狐狸们,你们在想什么?
生:我在想,这些葡萄一定很好吃,我一定要摘到。
生:我在想,真高呀,要是我能摘到就好了!
师: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读这句话吧!(学生们自由地读起来)摘得这么辛苦,可是一颗也没摘到,怎么说的?(孩子们读出了最后一句话,有的直跺脚,有的直摆手,有的愁眉苦脸。)
师:狐狸怎么也没能摘到葡萄。我们通过努力读得果然比刚才好多了,看看咱们可以得到多少葡萄呀?(课件出示葡萄架评价,增加了葡萄。)
【预设意图:通过运用联系实际渗透“猜”字的方法,让孩子扮演狐狸入情入景体会语言文字的直观形象,从而让学生在心里建立起文字内心视像,使语言文字“活”起来了。】
(语文课堂网 www.ywkt.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三)情景体验学习字词。
师:狐狸没摘到葡萄,还说了一句话,故事会怎么样呢?请轻轻坐下吧,咱们翻开第二幅连环画,小声地读读第二自然段。(孩子读完第二自然段)
师:小松鼠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继续往下读。请看图。(课件显现相关内容)小松鼠在做什么?注意看小松鼠的动作,特别是它的眼睛。假如我是小兔子,你们是小松鼠,你们的眼睛是怎么样的?(孩子们都把眼光转向了老师)那你在对我说什么?
生:小兔子,狐狸说葡萄是酸的,不要吃呀!
生: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师:哦,原来像这样专心地对别人说话,就叫——
生:告诉——
师:你看,看图的作用真大呀。别慌,有个字宝宝跑来了,注意,请你仔细看看,兔子的形状和“兔”字的形状。你发现什么了?(课件展示“兔”字变形后,覆盖在兔子的身上。)
生:我发现兔子的尾巴和“兔”字的那一点很像。
生:我发现“兔”字头上的两笔和兔子的耳朵很像。
生:我发现“兔”字的那一撇很像兔子的脚。
(教师随着学生的谈论,用课件动画闪动“兔”字相应的笔画。)
师:你们真会发现,小眼睛真厉害!是呀,我还为它编了首儿歌呢。“头上两只耳,身后短尾巴。口字像身子,一撇像小腿。”(边说边点击课件闪动有关笔画)小朋友们看得多认真呀,来,伸出你的右手食指,认真写一遍,把它记在脑子里。(学生在桌子上安静地写着)
师:大家读得这么认真,学得这么努力,你看,葡萄掉下来了!(课件展示葡萄评价)
【预设意图: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学习,体会词语“告诉”,利用教材特点结合汉字“兔”的特点,用图画帮助形象认知“兔”字,同时强调突出难点笔画。】
(四)多感官参与学习体验文字。
师:想摘到更多葡萄吗?咱们继续看故事吧!小松鼠和小兔子都认为葡萄是酸的了。来了一只小猴子。又会发生什么呢?前面三段是同学们读的,这一段老师来给大家读。在我读的时候你也别闲着。在我读的字里,如果有你不认识的,看看你能不能通过听读认得它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那我开始了!(教师读,课件显示文字和图。)
师:通过听读,你认识了哪几个字宝宝?(学生谈到了“迫”“待”“串”,教师引导出“猴”)那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几个词语。(课件出示:一串串、迫不及待、猴子。)
师:有个字宝宝看到大家这么能干,想来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先来准确地叫叫它的名字。(学生读)它呀,后面跟着三颗星星呢!(课件展示三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想知道这里面是什么吗?快来看第一颗星星。(课件显示一串葡萄从葡萄架上掉下来,“串”字从句子里跑出来,覆盖在那串葡萄上)仔细观察它的形状你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葡萄的那个把儿和“串”字的那一竖有点像。
生:我觉得是那个“串”字的两个口字,就像是一些葡萄,那一竖就像葡萄的把儿。
师:呵呵!你们真厉害呀!再看第二颗星星里又是什么呢?(课件显示“串”字飞到田字格里)
生:我发现“串”字的那一竖,写在竖中线上的。
生:我发现上面的口字比下面的口字小点,上面的口在横中线上。
师:谁来把他们的两个的发现合在一起说说。
生:“串”字的竖写在竖中线上,上面的口字比下面的口字小。上面的口在横中线上面。
师:听了大家说的,我觉得这个字很有趣。我想来写一写。可以吗?(学生们点头)那请你们不要发出声音,我要安安静静地努力把这个字写好。我先认真看看它在田字格的位置。(教师开始范写,写完后)我写完了,来看看,第三颗星星里面有什么?是一段音乐呢,这段音乐是送给那些喜欢写字,认真写字的孩子的。快来写写吧。注意了,请你安安静静地翻开书78页,用你的笔尖指着田字格里的“串”字,仔细看看它。(学生都很用心地看着)好了,现在我们先描写一个红色的“串”字,然后自己再写两个。静静地开始吧。(学生们认真地练习,课件播放音乐,大部分学生写完了。)
师:哇!大家这么认真!有两个词语宝宝也很想和大家做朋友!快看,是谁呢?(课件显示“一串”“一串串”,学生读。)
师:谁来说说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一串”是一串,“一串串”是很多串的意思。
师:那“一串串”是什么样的感觉呢?看!(课件显示一个葡萄架上一串串葡萄逐渐把架挂满的过程,学生看着一串串的葡萄,露出了笑容)谁来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让我们听到能感受出来。
生:一串串。(很高兴的样子)
生:一串串。(很夸张的样子,全班都笑了。)
师:你读得真好,我们都来像他这样读读。(学生读得很带劲)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是什么感觉呢?快看!(课件显示葡萄一串串变红了,学生们发出了惊呼声。)
师:快把这样的感觉送到词语里读读。(课件出示“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
生: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读得津津有味)
师:这个时候来了一只小猴子,他望望架上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会想什么?(课件出示句子: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 。)
生:它会想,呀,这么好的葡萄我要吃!
师:会怎么做呢?来看看。(课件显示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孩子们起立,假如你就是这只猴子,你会做什么?(学生们开始自由表演)谁来给大家做做?(一个学生一边做一边说给大家听)
师: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课件显示课文句子: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往嘴里送。)现在你们做动作,老师来读课文。(学生做动作,教师读课文。)
师:这个时候小兔子看到了,它怎么说的?
生: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师:呀,大家读得这么好,看!葡萄架上的葡萄又掉了几串下来了!
(学生们欢呼起来)
【预设意图: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动静结合中体会字、词的真实感觉,活化语词。】
(语文课堂网 www.ywkt.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五)自主学习体会。
师:小兔子这么一说呀,会有什么结果呢?打开语文书76页,这里还有四幅图。这四幅图要小朋友自己去读。注意,看!(课件显示小猴子坐在一个蓝色的时间条上)小猴子给了你们一段时间,他要看看那些小朋友在这段时间里,能够一直都在认真读后面的内容,把生字和不好读的词语、句子都读好了。
(学生认真地读起课文来,课件播放着随着不断减少的时间显示。)
师:大家读得真认真。课文后面有个问题,(课件显示)你们知道答案吗?
生:因为狐狸不知道葡萄是甜的,所以他说是酸的。
师:那他知道葡萄的味道吗?
生:不知道。
师:那他这样撒谎对吗?
生:不对!
师:那他应该怎么做?
生:应该再想办法吃葡萄,或者是就说,不知道葡萄的味道呀!
生:其实狐狸这样是因为他自己没吃到葡萄,也不想要别的小动物也吃,所以说是酸的。
师:那你们认为这些小动物,谁的做法最好呢?
生:小猴子。
【预设意图: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中产生独特的看法。】
三、小结学习。
师:同样的葡萄,小狐狸说它是酸的,小猴子亲自动手尝了尝,知道了它是甜的。我们应该像小猴子一样亲自动手试试。咱们也像小猴子一样,去摘自己的胜利果实吧!
(葡萄架上掉下了许多葡萄,学生们很高兴。教师把葡萄串奋发给孩子们,学生们兴奋不已。)
●背后的故事
◆让每个字“活”在学生心里
“童老师,你能不能更加深入地谈谈,你为什么在课的开始设计那样一个环节?”课刚上完,台下要求互动的老师们迫不及待地抛出这个问题。听他们这样问,我的心一动,这个问题问得真好!
“为什么设计这样的环节?因为我要让中国的汉字和词语‘活’起来!”看台下的老师们都专注地听着,我心里的感觉涌动得更加厉害了。于是,我们开始谈起了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专著里反复提到要让语言本身活起来,让孩子在接触到词语时就感觉到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魅力。所以,我在设想着让每个字、词都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它们在孩子的生命里“活”起来。
“甜”“酸”是两个简单的文字符号——从文字的角度来看,但是当它们在我们的语言环境里充当表达工具的时候,它们所具有的含义是生动、丰富、有趣的。怎么样让孩子在接触这些“语言符号”的时候,体验到它们内涵的美好?语文就在生活里,语文就是一种生活。所以就要还原文字本身的生活意义。让孩子们带着自己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来和文字亲密接触:回忆以前生活里体验到的“酸”和“甜”的味觉,把这样的感觉赋予文字,体验字的“感觉”,让孩子们在用触觉感受文字的时候唤起其他的感觉。在这样的体验里,对文字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接触完全融合,真正感觉到语文就在身边,也不会仅仅把对字的学习看成是符号的感受,文字学习应该是生动的、立体的——用立体的学习建立起立体的感受,从而让文字在学生的认知体系里丰满直到“活”起来。
同样的,“告诉”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吗?不,它所包含的内容不是可以用语言解释得明白的,所以孩子们在用眼睛观察,用心发现,用嘴巴说,用身体模仿,在这样的过程中,亲自在活动中实践,体验词语本身的内涵。“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这个句子里丰富的内容、鲜明的形象怎么样转化成孩子的内心视像?只有还原语言文字的丰富表象,通过图画让孩子体验“一串串”到“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的具体形象,让后唤起内心的感觉,体验“迫不及待”这样的动作和感情,从而促进朗读体验。
“所有这样的语言活动,都是让孩子们把文字所表达的情景或者是文字的内涵,转化成孩子们的内心视像,让语言文字在第一次和孩子们接触的时候就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让语言文字变得生动,具有生命力。只有这样,文字才真正是学生生活里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我最后用这样一段话来结束了我和老师们的交流。
◆这是第几课时
“童老师,你这样上课让我们感觉到课时的界限不明显,你能说说这是第几课时吗?”是呀,这是第几课时?这让我想起了2004年的6月,在成都郫县的那次教材培训会上,我非常有幸地聆听了崔峦老师的教导,他说,语文教学明确的课时划分有时候是非常必要的,有时候是违背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的,我们的教学就是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课时界限。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非常注意这个问题,每次做课在预设的时候,都要注意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有时候上课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问孩子们心中的意愿,由他们的意愿决定课堂如何推进,我想,这样的课堂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课堂。记得在试讲这课的过程里,课堂结构常常是不固定的,有时候是一边写字一边学习故事,有时候却是先学习课文再写字。后来到泸州市各个县区做课改培训上示范课时,有3次上这篇课文,课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都不一样。听课的老师也同样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我明确的告诉他们,这是第一课时,没有把课文学习和写字教学分开是因为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识、写都放在语言环境里。
◆葡萄到底是什么味道
这篇课文是一篇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它的寓意众所周知。然而,作为二年级的孩子应该把握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个问题在我心里是必须明确的。在什么地方找答案?同年级的语文老师、教研员们都纷纷发表过自己的意见,我也试图在课的预设里安排。但是真正让我决定的,却是在和孩子们的学习交流过程中。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们把故事里的问题放到孩子们面前的时候,我听到了这样的答案:“狐狸说葡萄是酸的,是因为当时它来摘葡萄的时候,葡萄还没成熟呢,所以它说葡萄是酸的。”“因为狐狸没有摘到葡萄,它心里很不舒服,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她就说葡萄是酸的,吃不到也没什么。”“狐狸说葡萄是酸的,是因为他觉得在森林里自己是最聪明的动物,平时动物们有什么难题都会来找他帮忙,要是这个时候,他没摘到葡萄,被别的动物知道了,他多没面子呀,所以他故意说葡萄是酸的。”……
葡萄到底是不是酸的?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不同的看法。狐狸的说法对不对?有不同经历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固有的一些思维方式,或者是被历史传递而固定的观点是不是该去影响孩子呢?孩子虽然年龄较小,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经验,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和感悟吧,我们仅仅需要做的是告诉他们,现在的人们对这个故事的看法是……而不是说狐狸对或者不对。其实在每个人的心里对狐狸的评判不一定是一样的,只是对于这样的不一样应该建立在正确的道德观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