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于“笋芽拔节声” ——《笋芽儿》教学中的意外
镇海区贵驷小学 朱琴琴
『案例背景』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新课标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此理念指导下,个性阅读让课堂变得充实多彩,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当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案例描述』
《笋芽儿》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课文从一开始,就用美丽恬静的文字抓住小朋友们的心。在作者的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娃娃,有温柔的春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课文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因为课文语言美,情景美,应着重引导学生享受这样的文字所给予的心灵轻抚。在设计精读课文这一环节时,我主要想通过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加上我的范读让学生感悟春天,理解笋芽儿的成长。但是,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往往是在备课时无法预测的,就如以下教学片断,就让我亲密接触了一次“课堂教学中的意外”。
『教学片断』第二课时
师:(板书“笋”字)指着它读一读,说一说,它有哪些亲戚呢?
生1:竹子!
生2:小时候的笋芽儿。
(孩子们纷纷回答,顺势出示课题。)
师:读一读吧。
师:(抓住女孩读时的表情)真好,从女孩子脸上已经读到了笋芽儿娇嫩、温柔、甜美的感觉了,再读一读吧。
(一启发,大家更起劲了,一起柔声又用心地读。)
(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大家竟不约而同地读起来。)
师:大家读得好美!很温柔,很安静,感觉真像在睡梦中美美地做着香甜的梦。
惊讶于孩子们那温柔的读书声,而在平日则几乎是平淡的朗读。尽管我的导入很简单,过渡衔接也有点不自然,但由于读题时的情感铺垫,学生已经有了情感基础,因此也用相同的情绪朗读了第一段,丝毫不影响与文字的亲近感,听了孩子们的轻柔的朗读,仿佛笋芽儿正要从沉睡中苏醒。
生1:老师,我发现这里春雨姑娘低声呼唤着笋芽儿的时候,笋芽儿还在沉睡!
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全班静下来,小眼睛个个瞪得大大的,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顿时愣了一下,对于这个小插曲,本来想用“对呀”敷衍了事,尽快按照我的预案进行教学,但一种好奇心让我进行了以下教学:
师:你读得真仔细,你知道 “沉睡” 是怎样地睡?
(几个比较活跃的孩子这时也举手了。)
生1:知道,就是睡得很香很熟。
生2:就是睡觉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了。
(有几个孩子笑了,这个孩子明亮的小眼望着我。)
师:我想,你们也有沉睡的时候吧,所以会笑,体会的到吗?你能来读读吗?
全体学生:(认真地读着)沙~~~沙沙,沙~~~沙沙……
(学生把沙沙的声音故意拉了老长。)
师:瞧,笋芽儿睡得多香啊!
生3:老师,我也会读。
生4:我也会。
……
课堂上小手林立,让我看到了一番热闹的场面,此时我的教案近在咫尺,想起平时课堂上总是我范读多,学生模仿我读的次数多,学生站起来朗读也是千篇一律的情景,我也想改变这一现象,如果按照我的预案说不定学生又要模仿我了,何不将课堂还给孩子们呢?带着自己的体验进行学习不是更好吗?于是,我没有拿起教案,就是这样,“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上弹奏着乐曲”这样的情景联系马上跳出来了。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看到过春雨弹奏乐曲么?
(大家好激动,都说看到过了。)
师:那是怎么样的呢?
生1:雨滴下来,声音滴答滴答的。
生2:雨滴在叶子上,圆圆的一颗一颗,很美丽。
生3:雨滴在稻叶上,滚下来的时候骨碌一下,很有趣。
师:那叶子呢?
生4:(一边示范一边说)就是这样,叶子一上一下的跳动,好象在弹琴一样。
师引读:春雨姑娘弹奏着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开始呼唤沉睡的笋芽儿了。
全体学生: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学着呼唤开了,刘晨璐好象朗诵得很好,大家热烈地鼓掌。张殷波就读得更加激动了,不禁喊了出来:……春天来啦!孩子们将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世界,孩子们已经陶醉在动人的春雨声中。
生:这样喊笋芽儿都要吓坏了。
师:为什么?能说说原因吗?
生:因为我在睡觉的时候,经常被妈妈的叫声惊醒,所以……
(其他学生附和。)
我愣住了,原本我还想表扬张殷波读得真好,一个声音响起,董泽枫一语点破读的问题了,我不禁竖起拇指表扬了他,是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有些是在备课时无法预测的,这不就是吗?学生已经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孩子们的世界也是细腻的,而我却只能定势于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联系生活,细想,激动的一喊真的会惊吓到笋芽儿,孩子们的体验真深刻啊,此时我仿佛看到他们就是那埋于土中的笋芽儿,看来,咱们班的“笋芽儿”也即将破土成长了。
师:嗯,让我们想一想,春雨姑娘是怎么呼唤的呢?
生:(一边轻轻地用手来回拨着,一边轻轻地喊)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师:我们的笋芽儿呢?来,我们看看课文吧。
翻开了课文,我们读起了第二自然段。本来不会这样集体地读这一段,只可惜我习惯经常这样的蹦出一句,打乱了我们的课堂。这一次就是这样,唧咕唧咕几句,我的笨拙的引导连自己都不愿意记住,真恨了自己。不过幸亏小朋友们了,他们的发现总是那么的精彩:
生1:这里笋芽儿揉揉眼睛,撒娇都是小孩子的动作,感觉起来很美。
(其他学生忙着补充:很可爱、很娇嫩的孩子才会这样做。)
(部分学生还表演了娇滴滴的撒娇的样子。)
生2:这一段真美!我也想好好去睡睡了。
师:是呀,真美。其实不仅这一段美,这整篇课文都是这样的美。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篇课文吧。
有了引子,孩子们显然要激动得多。于是,给10分钟时间,大家开始读。女孩子们一个个摇头晃脑,神情专注,看来确实很认真啊。男孩子呢?也有这样的,也有好象没有这样那样的表情。看看陈杰,好象还在读啊。走近一听,声音细细的,可是好有感情啊。在他们的朗读中,我仿佛看见了一个个小笋芽儿钻出了地面,听见了蟋蟋嗦嗦的笋芽儿拔节声,教室里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记得叶澜老师说: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我们是无法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的。而我们要去做的是: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唤起他们的力量……
是啊,在课堂上,老师们经常把自己的意志传递给学生,或是要求学生依照自己的意志办事。这个部分要读,那个部分要问。然而,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设计的内容总是过于细致,细致到流程的亦步亦趋,细致到教学中师生的每一句话。教师在课前预设了整个课堂发展的过程。因此,当课堂上孩子们的反应与备课中的文字有所出入时,我们就不知所措了,千方百计地把孩子们拉回到我们需要的地方来。
在本案例中,面对“意外”,我第一次捕捉到了它,没有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抓住突发的课堂问题。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繁琐分析代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学生那种在课堂上跃跃欲试、灵思妙想、小脸通红、小手林立的场面,怎能不让人为之振奋不已?教学由过去的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满足学生精神世界的内在需要,才能“顺其意而扬长”,在教学预设中,我本没有安排以上这一教学环节,只是结合媒体让学生欣赏画面,一略而过,可以预见,如果当时没有顺势将“发现这里春雨姑娘低声呼唤着笋芽儿,笋芽儿还在沉睡”进行下去,这堂课该是黯淡多少!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的语文要走向灵性、充满智慧、洋溢生命热情的语文教学,而走向智慧建立的三根支柱:“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造精神”缺一不可。在本案例中,他们就像是成长的笋芽儿,如饥似渴地吸取着,自己生成着智慧和能力!
正如叶澜教授这一句话的写照——“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个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动态生成”中挺进,这样将会听到此起彼伏的“笋芽拔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