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意想不到的扩展材料——《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作者:周小芹 文章出处:〖周小芹的教育网志〗
记的自己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时,留下印象更深的并不是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毕竟这些道理是我们耳熟能想的,做为一个母亲,我更佩服的是爸爸的那片刻的“仔细看了看”,和那不露声色的“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聪明智慧的爸爸用自己轻轻的一句提醒,让女儿通过自己的实践,在自己的动脑筋解决问题之后,将道理阐述,对于孩子而言,道理就不是硬邦邦的灌输了,接受也就显得容易的多了。不管是作为老师,亦或是母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有效的教育策略都是我必须学习的。
可是,也是那么一次的《画画》,儿子的画画,我用的“越刍代办”使儿子与“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这一道理擦肩而过,曾使我懊恼不已。(文章附后)
于是,当我抛出:为什么玲玲弄脏的画怎么会得一等奖?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于玲玲的那句话,以及写爸爸的两句话,在学生分析之后,不知怎么,我的头脑中就蹦出了发生在儿子身上的这件事,我就这样讲述起来。学生听的十分的认真,因为他们对扬帆起航很熟悉,学生听的也很入境,有时还发出一阵阵笑声,我知道那是他们对扬帆起航的疼爱,所以,当我再抛出问题时,那气氛可够热烈的。
师:小朋友,知道扬帆起航为什么对那幅改后的画不感兴趣吗?
生:我知道,我知道,那画不是他们自己改的。
生:老师代他们改了,他们不满意。
师:那么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扬帆起航,你们要记住: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
生:扬帆起航,你们要自己动脑筋啊!
生:扬帆起航,没什么好生气的,那么要自己想办法让坏事变成好事啊。
(哦,学生的劝说可紧扣中心哟,一副小大人的样子。)
生:老师,我还想说说您,可以吗?
(我正期待着呢。只是小鬼竟懂得用“您”,懂得用商量的语气。)
生:老师,您应该让他们自己改,您不应该自己改。
生:老师,您自己改,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坏事能变成好事呢?
生:老师,您怎么不让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啊!
难得,一个学生的一个“您”,换来了所有学生的一致的“您”,听得我心中暖暖的,学生们越来越懂得礼貌了,可更让我舒心的,是他们的一席话,一席劝我的话,其实,我知道,他们就差没说:老师,您应该聪明点,学习课文中的爸爸。
呵呵,聪明的学生们啊,老师可是已经认识到了哟!我正是想让你们知道,许多事情,真的只能靠自己的动脑筋,才能将好事变成坏事,或者将困难迎刃而解。
呵呵,我教育儿子的手迹竟能成为我教学的拓展教材。
[附]:
儿子画画
儿子在画画,突然一支彩色笔的尾套掉了出来,里面的小动物图章也相应的掉到了桌子上,我将他拿起,为了让那图章放得更牢固些,将它在儿子的画画纸上按了按,那原本只画着房子的白纸出现了一个红色的小松鼠图章。这下可了不得了,儿子扭捏了起来,他说这不好看,我顺手在那小图章的外面添上了几笔,变成了一朵红色的小花,说实在的,也挺漂亮的,可儿子就是不肯,并且将那画就收了起来。我不肯了,遇到一点事,用置之高格的方法处理,这怎么行,我极力地夸奖那有了一朵花的画有多美,大儿子好哄,看看画也不再扭捏,只是,等我转身做事,他又将那画收了起来。哎。
一会儿,我发现小儿的画画握笔姿势不对了,于是,手把手教了一下,一不小心,勾线笔模糊地多勾了几笔,小儿也不依了,直嫌弃那“黑不溜秋”,我也顺手拿起笔画了几笔,因为儿子的画上有风筝,我说:妈妈加上风,刚好可以让风筝飞起来。儿子似乎接受了我的说辞,只是涂色时明显地不认真起来。哎。
这么一幕,让我想了我即将要教的《玲玲画画》一文,其实说的未尝不是这个问题,儿子的承受能力很差,我真得应该引导他们如何将坏事变成好事。但反思自己以上的做法,自己越刍代办的成分更多些,假如我让儿子自己去做,让他自己在画上添涂,他能体会到成功,也许他们也不会老是嫌弃画儿,或者怪罪我这个当妈妈的了。教的了文章,却教不了儿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