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星星的孩子》课后反思
成都市红光小学 周洁
《数星星的孩子》是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期第11单元“星空”的第一篇课文。它用叙事的手法,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数星星的孩子——张衡,信心与耐心的故事。文章开头有一个长句子“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颗珍珠撒在夜空。”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神秘而美丽的星空图。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文朗读中,长句子朗读是教师指导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要读懂一句话和读好一句话,首先要学会抓出重点词语,以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朗读为切入点,逐渐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朗读能力。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长句子教学的教学片段:
师:一个晚上,小张衡和爷爷坐在灿烂的星空下,数着天上的星星,美丽的星空给小张衡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孩子们,现在请自己读读课文,看看哪个自然段在描写的星空。
生(自读):第1自然段在描写星空。
师(出示小黑板):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数数这段话有几句话。
生(听一人读):我发现第一自然段有两句话。
师:听的很认真,数的也很仔细。现在请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看看哪一句话在具体地写呢?
生(男女生对读):第一句话在描写美丽的星空。
师:自己读读第一句话,你能从哪个词语看出星星很多呢?
生(自读):我能从“满天”这个词语读出星星很多。
师:那请你试着读一读,把这么多星星读出来。
(生读,强调“满天”)
师:读得真好,其他小朋友还能从其他的词语读出来星星很多吗?
生:我从“无数颗”读出来星星很多。
师:那你也读一读。
(生读,强调“无数”)
师:读得真棒,我们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这两个词语强调出来。
(生读)
《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教者重视了抓住重点词语,引导低年级的学生学会理解句子和朗读句子,但是却恰恰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将教师自身对句子的理解强灌给学生“自己读读第一句话,你能从哪个词语看出星星很多呢?”使学生在一个被动的阅读环境中进行感悟,形成了一个为了抓重点词语而将一句自身很美的句子支解开来的局面,破坏了阅读的熏陶感染氛围,学生理解的被动,读的被动,就更谈不上“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了。
细细想来,其实读书应该是一件简单而又快乐的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把住“导”的位置,形成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可以试着对这一环节进行小小的修改,看能不能营造出这种美好的阅读体验氛围:
师:一个晚上,小张衡和爷爷坐在灿烂的星空下,数着天上的星星,美丽的星空给小张衡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孩子们,现在请自己读读课文,看看哪个自然段在描写星空。
生(自读):第1自然段在描写星空。
师(出示小黑板):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数数这段话有几句话。
生(听一人读):我发现第一自然段有两句话。
师:听的很认真,数的也很仔细。现在请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看看哪一句话在具体地写呢?
生(男女生对读):第一句话在具体描写。
师:闭着眼睛,自己读读第一句话,你仿佛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自读):我好像看到了满天都是星星,一闪一闪的,又多又漂亮。
师:又多又漂亮,真是一幅美丽的星空图。那你能告诉我,你是从哪个词语想到又多又漂亮的吗?
生:我从“满天”想到的,满天都是星星了,那星星不是很多很多吗?
生:还有“无数颗”,数都数不清的星星,真是太多了。
生:还有“珍珠”,我妈妈就有一串珍珠项链,可漂亮了。
(生争先恐后发表意见)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现在,请你们试着读一读,看能不能把你们看到的这幅星空图读出来。
(生读,强调出刚才自己感受到的词语)
两个环节一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后者的设计中,教者就注重了对学生个体阅读感受的尊重,教师的工作仅仅只是在学生充分的感悟体验基础上,运用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正确的阅读感悟梳理与引导,将文本拉近学生,形成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的对话,在珍视学生个体的阅读感受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而也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
------------------------选自陈大伟教授的《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