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之冷思考
从小,那个因为捧着空花盆而最终成为王储的孩子就是关于诚实最好的注解——看啊,我们是多么需要诚实。如今,当我成为老师上这堂课时价值判断依旧如此。可是撇开课堂的价值取向,我忽然被自己冒出来的一个念头吓了一跳——这篇文章本身是否是一个悖论?
诚然,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诚实的,但是这件事情的前提是与诚实对立的。游戏规则:国王说“谁能用这些花种种出最美的花,谁就能成为我的继承人。”这句话潜藏的意思对一般人来说非常明了——这些花种有开花的能力,关键看你能不能精心培育。而最终,面对众人的不解,他的解释是“煮熟的花种怎能种出美丽的鲜花呢?”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将规则玩弄于股掌之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那么这场看似充满道德考量的选拔在根基上已经站不住脚了。当然,在掌握了话语权之后,国王可以堂而皇之地以“诚实”是最美的花作为总结陈词,但是这无法掩盖骨子里的虚弱。
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的人群是孩子——最容易相信别人的人,因为对国王的信任,所以他们必然相信花种一定可以发芽。当然也因为这信任,所以可以让他们对自己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最终采用了自己的花种。无庸置疑这是欺骗。但是与国王相比,这却是小巫见大巫。苛责参与者,那不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
假如诚实的试金石必须是虚假的话,那么诚实的意义何在?
所以我更欣赏苏格拉底对于诚实的追问,而在上这篇课文时心中始终惴惴不安——我害怕孩子们像喊出“国王没穿衣服”一样戳穿成人世界在道貌岸然后面的虚伪和脆弱。若真如此,我又将何以作答?以师者的强权续写谎言,还是摧毁这个故事?
但是,没有问题,不知是该庆幸,还是应该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