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 相关知识 ——奇石漫谈之一
haoguojuan 发表
奇石:大自然的杰构和恩赐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石头可谓是一种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物质形态。人们通常是将地球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为外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为内部圈层。内部圈层的最外层——地壳由坚硬的岩石和风化的土层组成,所以又被称为岩石圈。 岩石是地壳的基本物质,也可以说是地球的骨架。中国历史上,早在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就有“地以石为之骨’之说。晋代杨泉杂采秦汉诸子学说编写的《物理论》,还提出了“石,气之核也”的概念。“气”,古代哲学中常指构成万物的物质。“气之生石,犹人筋络而生爪牙也”,石就是除了“气”之外最基本的物质了。《诗注》曰:“云生于石,故名石曰‘云根’。”是说:连云彩的生成也是因了石头的缘故,所以石又有“云根”的别名。于是,汉魏《古诗》有咏:“默默布云根,森森散两足。”后世又有人将所藏奇石径题为“云根”,如明陈继儒《妮古录》云:“吾乡於见心顾氏见一旧石,璞甚,镌‘云根’二字,又旁镌一‘坚’字,涪翁 (按:即元人赵孟頫)旧物也。” 当然,对地球、岩石的成因,古人不可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只是近代科学才告诉人们,组成岩石的化学元素基本上有八种,称为“八大元素”,即氧、硅、铝、铁、钙、钠、钾和镁。岩石的种类也很繁多,形态、结构、颜色各异。但就其成因来说,则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组成地壳的基本岩石,又叫火成岩,它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从火山口喷出地表,然后冷却凝固变成岩石,这样形成的岩石叫喷出岩。大陆地壳中最常见的喷出岩为玄武岩。“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里一位身穿黑袍站在龟蛇背上的神,因玄武岩的颜色也是黑黝黝的,所以地质学家给它起了这个古怪的名称。另一种是岩浆从地球深处沿地壳裂缝处缓缓溢出地表,然后在周围岩石的冷却挤压下固结成岩石,这样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地壳中最常见的侵入岩为花岗岩。花岗岩的颜色非常美,呈粉红色,其中还均匀地散布着黑色的云母晶体。它不透水,能保持水分,而且还含有丰富的钾、钠等矿物。我国风景秀丽的黄山、华山和衡山,都由花岗岩组成。
沉积岩由亿万年前的岩石和矿物经水、风或冰川的搬运、冲刷堆积而成,它是地壳最上部的岩石。常见的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层层叠叠的结构,是沉积岩最显著的特征。地壳中的沉积岩分布很广,我国长江三峡两岸险峻奇绝的大山就是海底的沉积岩在燕山运动中隆起而出现的。
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受到高温、高压或外部各种化学溶液的作用时,其内部结构要重新组合,矿物也会发生重结晶现象,这样便形成了变质岩。
世界上的高山大川千姿百态,石头颜色也五彩缤纷,但论及其成因,都无外于上述三大类。奇石也产生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中。
作为奇石,当然有它独特的形态。这些形态都是在地壳运动、风雨浸蚀、水浪冲击中相互磨砺中形成的;这种内营和外营力的自然雕凿,既使岩石扭曲劈裂、去软留坚,也使岩石孔洞沟壑,凹凸起伏。于是形成了岩石的各种奇特变化,缠结纷乱、天然成趣。 作为奇石,它往往还含有独特的色彩和纹理,这是它含有各种不同矿物的缘故。比如,白色为石英,黑色为燧石,红色含铁,紫色含锰,绿色和蓝色含铜,黄色含胶体二氧化硅,等等。 然而,岩石中仅仅具有这两个特征的,还不能称作奇石。奇石之所以能跻身于文玩行列而独标一格,绝不是靠制作加工,而是独具慧眼的人们对大自然杰作和恩赐的发现与领受,这正如唐人白行简《望夫石赋》所云:“最坚者石,最灵者人;何精诚之所憾,忽变化而如神。” 奇石,在整个浩大的岩石家族中,最多也只能形容为沧海一粟。
奇石的界定,雅称和分类
一、奇石的界定
关于奇石界定的范围,近年来观赏石界争议较多,综合起来,有代表性的大致为以下三种看法:
1.认为由自然的内外营力作用于地壳而形成的石头,大至奇峰奇岩,小至盈寸卵石,都可能被视之为奇石。区分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有“玲珑小巧的身姿,神情逼真的形状,优美传奇的故事,独具一格的位置而为世人所注目”。具备这样的条件的,如长江三峡的神女峰、承德的棒槌峰、黄山的猴子石、张家界的金鞭崖、云南的石林,以及北京八达岭的望京石、广东新会的比石、杭州的三生石、广州的九曜石、北戴河的对语石、浙江诸暨的浣纱石、河北蓟县的悬空石,都可称之为奇石。
2.认为奇石主要是指有观赏价值的石质艺术品,包括造型石、纹理石、矿物晶体、生物化石、纪念石、盆景石、工艺石、文房石等。体量上有大中小之分。它们以奇特的造型,美丽的色彩及花纹,细腻的质地,产量又比较稀少而受到人们喜爱。
3.认为奇石是一种缩景艺术,以自然形成,毫无人为雕琢造型或修饰为基本原则,仅限于在室内观赏,并易于收藏。
这三种看法承认奇石必须有艺术美,可以说各有所长。
第一种看法强调的是大自然的造化与人文艺术的结合性,但是它将奇石的范畴定得过于宽泛,与人文景观混淆了起来,所以大多数赏石家难以接受。
第二种看法比较全面,然而它把需要人为雕琢加工的盆景石、工艺石、文房石都包容在内,对此,崇尚天然的一派就不能接受了。而且确实有与工艺晶混淆的倾向。
第三种看法强调的是天然性与收藏性,但对奇石所包容的范围限定得过于狭窄,也不免有局促之感。
按照自古及今的传统观念,比照如今东方文化圈层所大致能共同接受的意见,能称之为奇石的,应当是经过大自然洗炼而天然形成的石质艺术品,它具有独特的形态、色质、纹理,并且易于搬迁和收藏。按照这样的界定,以各类石种为原料、靠人工雕琢加工成形的石雕、石刻、印章、砚台、宝石、首饰等工艺美术品就不能称为奇石。某些生物化石、陨石等,因其非人力所为而又具一定的观赏价值,则属奇石之列。
上面所说的自然奇石在观赏及应用上,自古以来就分为两大类型:一类为造园点缀用的奇石,形体一般比较大;园林工程中的堆山叠石、散石点缀等均属此类。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的皱云峰、北京中山公园的青莲朵,就是宋代遗存至今的大型奇石。另一类为室内陈列或几案摆设用的奇石,形体一般较小,并且更为精美别致,同时还配有与主体自然奇石相适应的盆盘架座之类的附属物,这类奇石可视之为石玩,其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往往可与文物古玩相提并论。本书论述、鉴赏的对象,主要是室内摆设的奇石,即石玩。
二、奇石的雅称
自古以来,人们对室内陈设的天然石质艺术晶其称不一,略作觅集,就有“怪石’、“异石”、“奇石”、“文石”、“采石”、“美石”、“巧石”、“供石”、“贡石”、“石供”、“石玩”、“雅石”、“艺石”、“珍石”、“灵石”、’欣赏石”、“观赏石”等十七种。在国外,叹有称“寿石”、“水石”的。下面将其名称由来作些简要的介绍:怪石。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禹贡·青州》:“岱畎丝、棠、铅、松、怪石。”《注》云:“岱山(泰山)之谷出此五物,皆贡之。”怪石当时是作为进贡物品之一的。什么是“怪石”?后人解释:“怪,异。好石似玉者。”(汉孔安国《尚书·传》)它的用途,一是“以为器用之饰’,一是“以为玩好也”。正因有这个渊源,后人就屡有称“怪石”者,且对怪石的形容也渐趋明确,如宋代赵希鹄的《洞天清录·怪石辨》有叙述:“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岩岫耸秀嵌嵌之状,可登几案观玩,亦奇物也。” 异石,最早见之于《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多聚异石,妙极山水。”《新增格古要论》则专有《异石论》,谈各地出产之奇石。奇石与怪石同义,不过,有时更突出石之怪异状态。(洞天清录》,在“怪石有水自出”一条中介绍:“绍兴士大夫家有异石,起峰,峰之趾有一穴,中有水,应潮自生,以自供砚滴,嘉定间,越师以重价得之。”《续墨客挥犀》也披露异石藏事,说:“朝仪李芬好奇,有异石,高二尺,嵌空可爱,每日在未时即有气出石穴中,若烟云之状,依候俟之,万不差一,因目之为未石。” 奇石。这是古代的论石著述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名词。唐武宗时著名的嗜石宰相李德裕就写有《题奇石》诗多首,其一云:“蕴玉抱清晖,闲庭日潇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宋史·外戚传》载,宋真宗时,驸马李遵扇官至镇国军节度使,”所居第,园池冠京城,嗜奇石,募人载送,有自千里至者,构堂引水,环以佳木。“又,元陆友的《研北杂志》也说,当时有一士子张澹岩“好蓄奇石”。直到明清时代,仍经常这样称呼,如明人《春明梦余录》日:“古云山秀,米太仆万钟之居也。太仆好奇石,蓄石其中。” 文石。战国后期的《山海经》,提到出产文石的名山有八九处之多。所谓文石,指有纹理、可赏玩的石块,与如今所称,比如后文将提到的“博山文石”,含意不尽相同。 采石。这也是(山海经)首创的称呼。《山海经·西山经》:“魏山,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晋郭璞<注》曰:“采石,石有采色者。”民国初年,章鸿钊在《石雅》一书中评道:“采石以多色著,而异乎文石之以多文著者也。”如果既色彩鲜丽又纹理宛然,则更佳。《山海经·中山经》:“休舆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如今,台湾有称“采石”者,与《山海经》中所提及的含意有所不同,乃指包容较宽的奇石。 美石。首见于《山海经》。其《东山经》云:“独山其下多美石。”唐郑惟忠《古石赋》称:“博望侯周游天下,历览山川,寻长河于异域,得美石而献汉武帝。”至于形状色泽如何,均不得其详。苏轼亦曾用过此称谓,其《怪石供》云:“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 巧石。奇石的别称,称者不多。唐李德裕败落后,丹阳郡王李守节得其名园乎泉庄,“发土得巧石,前后几千块,多有骇世者。”(见《素园石谱》)又,宋陶谷所撰《清异录》也记载道:“契丹东丹王突,买巧石数峰,目为‘空青府’。” 绮石。唐人冯贽左《记事珠》中写道:“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绮石,乃有绮丽花纹之石也。 供石。石供。在苏东坡的赏石名篇《怪右供》,(后怪石供)中,首次提出了以石为供的概念,后世遂有“供石”、“石供”之称。但后人通常称的“供石”,一般有较大体量,安置于座架或瓷盘上,与《怪石供》中的江中小卵石是有所区别的。 贡石。尚未见古籍记载,可能是因为上古时怪石为贡品,或者与北宋末年花石纲有关,现极少有人如此称呼。 至于艺石、珍石、灵石、石玩、欣赏石、观赏右等,则是现代赏石家提出来的,特别是“观赏石”这一概念,已由当今赏石界权威人士正式提出,显得格外有分量。 雅石。这是由台湾赏石家林岳宗提出的。他认为,赏石,不仅是观赏其外表的奇、怪、色彩,更应该共赏诗情画意般优雅的意境,才能体会赏石的奥妙,所以提出“雅石’之称(见台湾树石艺术学会出版的《树石艺术》1970年第2期)。现在,这一名称在台湾使用很广泛,台湾出版的书籍有称为《雅石铭品》者,出版的刊物也有称为《闲谈雅石)者。 寿石。在韩国,以岩石的生命是永恒为由,且“寿”有长寿之意,故将奇石称之为“寿石”,它所包涵的范围与奇石相近。 水石。日本赏石界将室内观赏石分为两类,一类称作“装饰石”,包括色彩石、图案石、抽象石等;一类称作“水石”,包括山水景石、形象石(如茅舍型、罗汉型、鸟兽型等等)。日本的奇石展览往往称作“水石展”。 综合以上介绍内容,可见在对天然形成的观赏石所取的众多雅称中,“奇石”于古籍中使用的频率很高,而且这个称呼在现今大陆赏石界也基本得到认同,东南亚许多国家,如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也多这样称呼。人类对天然形成的观赏石的认识与研究,发展到今天,总应该对它有一个总的称呼。“奇石”作为对天然形成的观赏石的一个总的名称,想来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三、奇石的分类
奇石的分类,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约而言之如下:
(1)依采拾的地域,可以分为山石、平原石、溪河石、海石四大类。
(2)依欣赏的目光,可以分为景观石、象形石、抽象石、图案石、纹理石、生物化石等类。
(3)依石态所呈现的主题,可以分为具象与抽象两大类,也就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写实派和写意派。
(4)依体量及陈列的方式,可以分为供石、雨花石(及其他适宜供养水中观赏的卵石)、生物化石等三大类。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山奇石)
此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