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二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黄山奇石》相关知识——奇石漫谈之二

《黄山奇石》相关知识——奇石漫谈之二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黄山奇石》相关知识——奇石漫谈之二
haoguojuan 发表


一、供石的文化意趣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 高,休闲娱乐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藏石、赏石,作为比较高雅的艺术享受,也正为愈来愈多的社会各阶层人士所认同,并形成了一个逐渐扩大的赏石文化圈。在这个赏 石文化圈中,由于文化水准、艺术素养、生活经历及藏石目的性之不同,面对多姿多彩的供石家族,呈现出可以变幻的多种多样心态,其间的区别有时虽然很微妙,但玩石作为一项充盈着浓郁文化意趣的活动,这一点大家都认同的。

  大致说来,人们觅石、购石、藏石的目的,无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门经营,带有较强的功利性;一类是为了鉴赏把玩,文化味特浓。但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又可互为置换。这儿先 略微谈谈功利性的一面。在目前的藏石界,很多人或多或少带有功利性心态。这种心态在专业石商身上表现得很自然,而且显得老到、精明。有的人视奇石如同股票,购进一批,分档收藏,择其中心爱者留下,其余则在石价上扬时逐步售出,待石价有所回落再予以购进。在赏石、藏石浪潮方兴来艾之时,这不失为一种颇为巧妙的方法。对于真正的藏石家来说,他们的功利观念就往往很淡泊了。他们认为,倘若让功利主义主使一切,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奇石的频繁进出中,将真正的上品供石拱手相让。这样,虽然一时得了微利,然再要购藏类似者,却踏破铁鞋无觅处,追 悔莫及。而且,功利心态过于强烈,也往往会导致赏石水准的下降。现在出现了新情况:有些专业石商,在长期经营奇石的过程中,由于奇石本身所带有的强烈文化意味,使他们在经商时也谦恭醇雅了,“儒商”味道颇浓,且赏石水准也精到老练。下面,主要谈谈收藏供石所表现出的种种文化意趣。 供石的内容十分丰富,藏石家们可以从石质、石形、石肌、石、色、石韵、石意、石味中各取所需,获得身心的愉悦。供石的这些 文化意趣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石为师,以石为友。米芾见奇石而下拜的故事长久以来被传为美谈,在世俗眼光中,这种行为未免有些‘颠’,但在文化圈层中,人们是一直深深钦佩“米家山”祖师之目力、之胆魄 的。并将此举所包含的深层次意义细细咀嚼领会。 藏石家以石为师友,一是愿意从石头中汲取为人处世的养 料。上海有位青年藏石家,平时也经营奇石的买卖,他说:“我们这些玩石头的人,也做石头生意,但从不投机取巧。一是一、二 是二,来龙去脉交代分明,拖泥带水的事情从来不做,更不会欺 软怕硬。性格都像石头一样——硬气!”据这位石友介绍,他形成了这种风格,获得了人们信任,生意反而好做,真是得益于石头了。记得清代赵尔丰也说过,他之所以癖石,也是因性格与石 相通所致。赵尔丰说:“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 藏石家以石为师友,还因为他(她)能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这一点,我们从历代文人逸士对奇石的雅爱中可以得到多方印证。文士们能从奇石中获得空间艺术美的感知与共鸣,从心灵 深处有所顿悟,并将其了悟的意境转化成艺术创作,这在诗人与 画家身上体现得最为显然。诗人认为石中有画,画中有诗,凝视 良久,浮想联翩,佳作乃成。画家们以石为师友,乃至崇拜石头,这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传统绘画能 将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文化去现得淋漓尽致,而奇石、山石就是中 国画主要描绘对象之一。许多名画家还以石名斋或名己,把自己归人石头一族。比如,明代有石田(沈周)、友石(米万钟)、石 头陀(蓝瑛)、石林画史(王纯),清初有石涛(原济)、石谿(髡残)、 石道人(傅山)、石谷(王荤)、石师道人(王原祁)、石痴(佘观园),现代有(齐)白石、(傅)抱石等,其中大多数均为一代宗匠、山水 画大师。 

  (二)培养情趣,自适其意。无任何功利性,也不指望平添 什么雅致,只不过在厌烦了喧闹之后,独自以闲适的姿态,靠在 藤椅上,或手抚奇石,或凝神观石,一盏清茗,半分诗绪,悦性怡 情,自适其意。白居易评道,牛僧孺藏石目的即在此,他说:“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按:指书、琴、酒)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昔故友李生名约有云:‘苟适吾意,其用则。’诚哉是言,适意而已。”赏石之时,再加上冷雨幽窗,半怀愁绪,与石共处,更会觉得“石不能言最可人”,何等适意! 寄托不平,是与自适其意貌似相反,实质同一的赏石方法。明代藏石名家米万钟嗜石如命,与其同时的胥自勉分析其中原 目乃是:“昔元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仲诏先生独嗜石。亦其胸中磊块。李白所谓‘五岳起方寸(按:方寸, 心也)’,隐然讵能干者耶。”寄不平之气于奇石的心态,在一些身 世奇特的奇才豪士身上反映得最为明显,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就 说过,曹公爱画“嶙峋支离”的奇石,其目的乃是要“写出胸中磈 礧时”啊! 

  (三)悟禅养性。这也是赏石中较高的一个文化层面。能有这种悟性的人往往对“贵形而贱神”、“贵眼而贱心”的赏石观 不以为然,他们重视的是心灵的感受。 “禅”,梵文的译音,意译则为“静虑”,即“心定一境”之意。 佛教禅宗的精神是以“无念、无相、无住”三昧为基础的,而以“明 心见性”为宗,主张“一切万象不离自性”。古人认为,石就有禅 意。林有麟说:“法书、名画、金石、鼎彝,皆足以令人脱俗,而石 尤近于禅。”所谓“石中有机锋,拳石可纳五岳”,就是佛教“纳须 弥于芥子”之说在悟石中的运用。近年来,赏石界又提出一个概念:“禅石”。所谓“禅石”,其实就是以禅的哲理来体会石中天 理,也就是以“三昧”的哲理,作为晶石的标准,主张在品石过程 中,能有“顿悟妙得’。当然,我们也不必将“禅”、“石”并论的观 点神秘化,视之为玄奥之理。其实,石之禅与石之美相通,我们 只要以呵护石头的心理与石共处,就会觉得石之内涵充盈丰饶,趣味盎然,且处处充满禅机。 石亦可养性。宋人孔传说过:“圣人云‘仁者乐山’。”乐山 就是好石的意思。因为石富美妙之趣,具宁静致远之力,人与石可以彼此感应交泰。这样,“物我一体”,顿生崇敬之心,养石的 过程也就成了陶冶情性、涤尘净心的过程,能培育耐心,增加爱心,使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新的境界。养石即养心,癖石者心静而长寿,这也是事实。 

  (四)湖山胜览,极遨游之趣。有的供石具山川形胜,是典型的缩景艺术。足不出户,便可令观者游目骋怀,神游远方,即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文震亨《长物志》),这 与山水画“横三尺之幅,体百里之趣”(宗炳《画山水序》)的意境 具有相同的意义。清代梁九图在《十二石斋纪略》中称;“有客人来,见我整日摩挲抚弄奇石,若有所得,甚是奇怪。我便答道: 我这石头,具备峰峦、陂塘、溪涧、瀑布、峻坂、峭壁、岩壑、磴道诸 体,湖山胜概,毕在目前。我可以省却登蹑之劳,极遨游之趣,其 乐就在其中啊!” 更有一些赏石家,从山水景石中开发具有宗教意识和神秘感的题材,视之为“仙景石”。他们将意境传神、幽深的供石,引入到对太虚幻境、逍遥太清的感受中去。比如:元代至正年间, 高士钱惟善(心白道人)游江左,获一枚奇石,峰峦秀润,上有古 篆文曰“栖霞”。携归后,每置于案几上观赏时,则神游其间,犹 如置身世外,因此仿东坡居士“雪浪斋”的故事,将书斋名为“栖 霞山房”,并勒铭于壁中,永标奇赏。其词略曰:“九华烟霞,五老 冰雪;缥缈飞来,幻形嵲嶻;光吞玄圃,气掩赤城。……既来仙灵,亦集真侣;绛采朝餐,紫英夕茹;山人久视,居士长生;俯仰一室,逍遥太清。” 

  (五)搜奇猎异也是浓郁的供石文化意趣之一。奇石的形 状可以千奇百怪,色泽可以千变万化,纹理也可以怪异多端,似 乎为古玩文物所不及。于是,有些癖石者就专在分门别类收集 文字石、图案石上下功夫。这些组石往往以卵石归类而成。如 有的卵石上的纹理酷肖汉字,藏石家就曾组成过“中”、·国’、 “一”、“绝”;“中”、“华”、“奇”、“石”;“天”、“下”、“为”、“公”等字样。有的卵石色泽纹理酷肖水墨画,藏石家就将它们组成春、夏、秋、冬四景图,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有的卵石上 能呈现动物模样,藏石家就将它们组成十二生肖图。由于组字, 组画决非旦夕可成,往往要以锲而不舍的毅力,经过成年累月的寻觅,方能成功。一旦组字、组画成功,消息往往会不胫而走,当 地新闻媒体也会接踵而至,摄影、录像、采访、报道,一时街谈巷 议,传为美谈。 

  (六)供石使居室书房平添几分雅致。若背景有合适的山 水书画相衬,更是相得益彰。供石既可娱目醒心,又可与宾朋们 共赏,增添高雅的话题。陈设奇石,其格调气氛与摆置古瓷秘玩相仿,在一般情况下,又无损碎污染之虞。装饰性心态,虽然在供石文化意趣中属于较浅的层面,但也几乎为所有的藏石家、购石者所共有。
  (七)有不少藏石者认为,奇石可以起到镇宅避邪的作用,犹如“石敢当”(唐宋以来,人家门口,或街衢巷口,常立一小石碑,上刻“石敢当”三字,以为可以禁压不祥)。更有人认为家有奇石,可以保佑小儿读书聪颖,五谷丰登,财源广进,是一种最灵 验的吉祥物。 其实,从以上列述“供石的文化意趣”中,我们可以看出,藏石家以奇石为素材所作的自我诠现是多方面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二、提升收藏、鉴赏供石品位的途径

  奇石在自然界中形成,它不需要加工与雕琢。这样,人对奇 石的主观能动性就主要表现在寻找与发现上,表现在如何去保 养、题名、配座、鉴赏、陈列上面;于是,奇石的收藏艺术也就成为 一门发现艺术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藏石家与其他门类的收 藏家相比,就有了明显的区别:藏石家本身往往就是一个艺术创作家。而且,由于天底下的奇石无一雷同,在奇石艺术的发现与创作中,更能够体现藏石家的个性。 供石的收藏与鉴赏,似乎人人都会。但是,从藏石家们所藏奇石的品位,以及他们对藏石的分类、题名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其间不仅有优劣之别,而且有着雅俗之分。这就客观反映了在奇石的收藏过程中,人们的审美理想有高下之分,艺术素质 也有着文野之别。再说,奇石的收藏作为一门艺术也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也需要不断地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今天,我们每一个奇石爱好者、每一位藏石家,都还有一个逐步积累实践经验,广泛涉猎其他艺术门类成功的经验的问题。如果我们大家都朝这方面去努力,并用以指导实践,石友之间就会 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向宾朋们介绍藏晶时,真知灼见也会不断地脱颖而出。提高供石的鉴赏水平,当然首先需要对我国古代相关的美学理论有个大致的了解。

  中国文明有持久而统一的学术、道德正统,这就是儒家和道家。后世的美学理论,也基本上渊源于儒道二家。儒家务实,实中有虚,在美学上提出“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孔子)、“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苟子),追求统一完美。所谓文质彬彬,指文采与实质的配合均匀适当。这种追求完美的美学观念,直至今日,仍对奇石收藏具有指导意义。比如我们评石,往往要从造型、质地、硬度、纹理、色泽等方面综合加以评介,一块奇石要达到完美是非常不易的。有一种“版纳石”,产之于云南思茅地区,色彩淡黄,大小适中,玲珑剔透的程度不亚于太湖石。但是,版纳石有一个弱点,就是石质疏松,远望尚可,近观便有一种不实之感。 以指甲刮之,有细末落下。所以,它不符合“文质彬彬”的要求。

  道家务虚,虚中有实,对后世美学观影响极大。它注重美的空灵,讲究意象与气韵。米芾、苏轼、郑燮的赏石观都可以在道 家美学观中找到依据。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美学命题,对于藏石家来说也是经常需要借鉴的。如运用“传神”论来评介供石。“传神”,首先是由东晋时期 的画家顾恺之提出来评介美术现象的。后来对“传神”的诠释大 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当“以形写神”,重神不轻形,以形似 达到神似;另一种意见认为神似重于形似。这两种意见的共同 处在于肯定了“神似”在艺术作品中的关键作用。“传神”论实际 上源于道家庄子的“得意忘言”思想。“意”(神)是目的,“言”(表象)是手段,通过手段达到目的。供石作品,实际上也存在着“神似”与“形似”的问题,以及如何在作品中“传神”的问题。 如“六法论”。它是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具体内容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论”中的一些涵义,对于创作、鉴赏供石作品也有着借鉴作用。气韵生动。气韵,乃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气韵生动,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 得富有生命力。上品的供石,应当具有气韵生动的特点,使欣赏 者感受到这块供石充满的勃勃生机和盎然诗意。骨法用笔。骨法,最早大约是命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言,在汉、魏很流行。魏晋时期品评人物,常用“骨”、“风骨”一类评语,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后被借助于评论文学、绘画、书法,指刚健、有力,具有力量美。我们看到有的供石作品,充满阳刚之气,骨力雄健,也不禁会精神一振,击节赞叹。应物象形。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供石中有大量的象形作品,被藏家赋以各类题名,有的形似,有的神貌具备,但也有的仅在局部勉强与某一物相似,离“应物象形·距离过远,就难免受到牵强附会之讥。随类赋彩。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随物”。随类赋彩就是彩色与所画的物象相似。有的供石五彩斑斓,却反不及单色者沉着、耐看,这就与随类赋彩不当颇有关系。

  经营位置。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经是度量、营是谋画,后被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位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或布置。位置须经之营之,构图须费思安排。经营位置在供石的创作中应当置放于特殊重要的地位。供石或是多面体,或棱角多端,怎样放置才能体现创作者的意图,这就与经营位置得当与否大有关系。此外,设置底盘的形状、大小、质料这也在构思之初就应当通盘筹划的。

  传移模写。指的是临摹作晶。中国古代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其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 作品的手段。古代绝大多数供石名晶,早已湮没不传,我们之所以还可能有机会一睹它们大致的模样,靠的就是当时有心人的 模写,如明代林有鳞的《素园石谱》中,就图绘了百余种奇石名品。当今社会,经常有奇石展出,石友们也经常切磋交流石艺。旁人之石,不可能一直观览,怎样才能将其中成功的精品创作细 细揣摩、汲取营养呢?我们可以摄影,这是“传移模写”在石艺中 现代化的运用。当然,摄影所取角度、光线、构图等又是另一门学问了。“六法论”是南齐谢赫在他的美术理论著作《画品》中提出来的,对“传移模写”,谢赫并不将它等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

  意境,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境高度融会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意境概念运用到供石艺术上,主要体现于自然景观的展 现。有的供石作品,仿佛是自然山水的艺术再现,另一方面又融合进了创作者的主观精神,二者间的联系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美,这种供石,就是自然美和艺术美高度和谐的体现。同时,优秀的山水供石也能给欣赏者提供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一方供石,展示的空间和形象是有限的,却能蕴含无限的大干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供石上意境的最后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会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供石作品中的意境才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象和想象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山奇石)
此文转载


  山水供石能以有限的形象,表达无限的空间意象,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时空统一观是相一致的。宋代画家、绘画理论家 郭熙就说过:“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 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真是置身天 地间的诗意般的空间概念,也就是有回旋余地的“神游”意境。这种美学观完全适用于供石艺术。《素园石谱》所载一方奇石,为钱逊叔所藏,高低前后有数十峰,题铭为“江山小平远’。林有麟就评道,这类供石有大山气象,“诚百仞一拳,千里一瞬者也”。中国传统画论还有一句经典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指自然的创造化育,与“自然”含义并不全同;心源,指心灵的感动,与“自我”含义有别。“造化”和“心源”构成了主体和客体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中相互沟通的辩证关系。这也同样适用于供石的创作与欣赏。 中国古代画论中“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乎对奇石艺术中的象形石创作更有指导意义。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期世。”试想,一件供石作品,若真与某物(如牛、羊之类)绝无两样(事实上不可能有),或非要在此石局部进行人为加工雕琢,使之更像,这不是“媚俗”吗?这还不如去买件石雕工艺品呢。相反,若此件供石,明明不能使人联想到牛、羊,无论是形似还是神 似,却偏要题名“卧牛”、“牧羊”之类,不是“欺世”又是什么呢? 除了对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大致作些了解,对西方的美学 理论及重要的艺术流派也应有所了解。因为美感是相通的。比如,什么是抽象主义,什么是写实主义,什么是印象主义,什么是超现实主义,等等。

  经过融会贯通,定能使艺术眼光更为敏锐,识见脱俗。掌握了美学的基本理沦,我们还应当向艺术家们的艺术实践学习。供石艺术实际上也是一种造型艺术,即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它以可视的物质材料表现形象。但藏石家往往一开始并不是艺术专门家,对艺术实践是门外汉,这就需要专门、经常的学习。雕塑是以各种可塑的、可刻的、可雕的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形象的艺术,与供石艺术最为接近,我们就应当经常观赏雕塑作品之结构组合,这对于石姿优劣的分辨必有所帮助。

  雕塑家对石的质地、硬度往往了解得比较透彻,在石艺上与雕塑家切磋交流也必受裨益。除了造型,石头的色彩和光泽也是石品优劣的标志。一块石头若有两种以上的色泽,其明度变化、冷暖对比、色彩调子的 表情特征,都可引起我们视觉经验的联想,不同的色泽也能给我 们以不同的心理感受。谈到色彩光泽,这是画家的看家本领。在这方面,应当多向画家请教,并常观摩他们的绘画作品,钻研色泽的共通性,或个人独具之特色。时日稍长,必久能生巧,对 石色优劣之辨别,色彩搭配是否得宜必会了然于心。

  除了向画家请教,用心观察自然景观,如云霭霞光,丛林水色,花果生熟,也能有所帮助。石艺又与音乐、舞蹈声气相通。石头中常涵韵律。而音乐、舞蹈则充满韵律性、节奏感。相传唐代张旭的草书从公孙大娘舞剑器获得灵感,体现了舞蹈的空间感和节奏美。石头的创作 也可借鉴于此。宋仁宗时的户部尚书许几有一方奇石,“宛如酒家壁所画仙人醉后奋袖坐舞之状”,许几便给它取名“舞石”。 《素园石谱》绘有其形,“舞跃不已”的形状确实充满了动感,有一种韵律之美。

  此外,我们还可多向音乐家、舞蹈家请教刚柔并济、轻重交错的表现手法,并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养料,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亦会有所心得。

  古代那么多文人雅士喜好供石决非偶然,石头收藏讲究内涵意境,含有思想性与文学性。所以,多读些经典性的诗书散文,品尝其间的内在精神、独到的思绪情怀,对于采集、欣赏供石 作品也一定帮助极大。有人说:“坐拥石城也应坐拥书城。”其间道理,自可品味。我们除了要向各个门类的艺术求教外,对于朴实的生活本身也应细加体验。无论是居家还是外出游览,都应随处观摩。比如石头常含风霜之美,具有古朴的风味,这在古迹旧地中常可体味到,如斑驳的墙垣、残退的粉黛、风化的石柱砖瓦、古旧的窗檩雕花,或干涸古井、苍松古木等,从历经岁月的浸 蚀痕迹中,我们可以品尝到其历经风霜的古朴美及其内敛的力 度光芒。石头也重纯真、浑然天成。在这方面,儿童的稚拙天真、小动物的活泼生动,不也正是石艺创作、石艺欣赏的源泉? 实践出真知。提高供石的鉴赏水平,重在学习,重在借鉴,也重在实践,重在积累。否则,只采集,那是“采购员”;只收藏,那只是“保管员”。只有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奇石收藏家。而且,学习永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应当贯串于收藏奇石的始终。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山奇石)
此文转载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ernianji_487_17638.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