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素敏
中国,诗的国度。尤其,唐诗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用词准确、凝炼,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婉转。于是,读懂古诗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古诗教学呢?何国成先生说:“阅读教学,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意思是说,钻研教材要有度,不必太深,更重要的是要积累语言。因此,我觉得古诗教学也要有度,不能过深,过细。
一、遵循学情,引导有度
在课堂教学时,要因情而变,即我们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水平、个性进行相应的引导。
课例一:
师:从“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中,你仿佛看到小时侯的贺之章在干什么?
生1:玩。
生2:仿佛看到他们在小河边玩。
生3:在河边说话。
生4:在田野上放风筝,在山上采花。
师:此时,他心情怎样?
生5:高兴。
师追问:为什么?
生6:回到家乡,可以看到家乡。
(带着高兴的心情读古诗)
师:除了高兴,他心里还有什么?
生7:激动。
师追问:为什么?
生8:兴奋
师追问:为什么?
诗人阔别家乡五十多年,才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确实有万般滋味在心头,于是写下了两首《回乡偶书》。我们老师能理解诗人的这翻心境。然而,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朋友,他们怎么能理解呢?更何况还要说出诗人为什么高兴、激动、兴奋?这有点强人所难。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应遵循学情,有效引导,张驰有度。
二、紧扣文本,拓展有度
学习文本,适当地作一些拓展是有必要的,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和深化认识。但我们的拓展应紧扣文本,有效开发。
课例二:
师:你会背哪些古诗?(生背《山行》《赠汪伦》《咏柳》)
师:《咏柳》的作者是谁?
生:贺之章。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他的另一首古诗。
课件出示: 回乡偶书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自由读两遍——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离家很久了,儿童问他是谁?
生2:其他都变了,惟有门前的湖水还是和从前一样。
(没有其他学生举手)
在课的伊始,根据作者、文本拓展材料也无可厚非,如果运用得当,还能加深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在这个课例中,我们看到文本的开发是无效的,甚至还起到了负面影响。追根结底,教师在预设时,无视教材的存在,无视学情(一般孩子都熟悉另一首《回乡偶书》,从生1的回答就可以看的出来),为了课程的整合、课堂的开放,一味的无限扩大文本的空间。失掉语文味的课,让新课标的理念成了畸形儿。
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因此,我们说语文课堂是活的,是需要我们教师有效引领,适度开发的,这样,才有不曾预约的精彩。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