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教育研究中心 苏静林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性文章,文本用“我”
的自述形式向学生讲述了水可以变成“汽、云、雨、雹、雪”等不同形态;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告诉学生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状态;还讲述了水带给人们的利与弊。由于文本采用了拟人的写法,语言活泼有趣,是学生学习、运用、积累的好材料,适宜于低年级学生学习。
课文有五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水可以变成
“汽、云、雨、雹、雪”五种形态;第三自然段写了水在不同地方的状态;第四自然段写了水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第五自然段用问话结束全文,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分析】
学生对水并不陌生;水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教学前,教师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汽”、“云”、“雨”、“雹”、“雪”等自然现象;还可以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问问爸爸妈妈来了解水的知识。
学习本课,不但使学生了解一些自然常识,能对大自然的现象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愿意去学习与探究。还要使学生在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设计理念】
学习朗读课文和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指导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角色体验,在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立体多向的交流中,将外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在语境体验中,培养了语感,丰富了想象,体会用词的妙处,夯实学生表达基础;在识字、写字时,学生借助音节识字、在语言环境中了解字义,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字形、自己提示写字方法,同时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包括一个多音字),指导书写1-2个生字。
2、能知道水的不同形态、水是无处不在的,了解水带给人们的利与弊。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对大自然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去学习与探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板书“18 我是什么” 指导读好课题。
2、师:想知道“我”是什么吗?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意图: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引起学生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音节读准课文。
2、检查生字、词语和句子的学习情况。
(1)多音字组成的词语
mÒ méi
淹 没 没 有
(2)生字和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红 袍 暴 躁 猜 猜 散步 冲毁
(3)带有本课生字、新词的一句话
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
师:猜猜我是什么?
师:我们都是水了!孙悟空会72变,我们也会变!还会变成什么呢?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把“我”会变成什么用——画出来。
[意图:让学生进入角色,带着问题读课文。]
三、感悟语言,感情朗读。
(抓住“我会变成什么”这条主线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再现生活,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
(一)师:读一读你画的句子。(学生可能按照文本顺序读有关“云、雨、雹子、雪”,也可能不按文本顺序读,老师根据学生读的顺序进行教学)
1.变成“云”
(学生可能读 “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教师出示对比句,引导学生读,体会“神奇”。)
1) 出示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出云是由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形成的,很神奇、很有趣。
1.升到天空,我又变成很小的点儿 ,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
2.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极小极小的点儿 ,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
3. 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成极小极小的点儿 ,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
2) 欣赏云的图片,感受云色彩的美丽。
3) 练读书中的句子“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管“我”叫“云”。
4) 指名有感情地读。
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
,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管我叫“云”。
[意图:读、悟结合,加以图片欣赏,感受云的神奇、颜色的漂亮。]
2.变成“雨”、“雹”、“雪”
(如果学生读出“雨”、“雹”、“雪”的句子,师随机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如果学生只读了其中的一种,师鼓励学生进行补充。)
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会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会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1)自由读,边读边想像“雨、雹子、雪都是什么样儿的”。
2)指名读。
3)体会用词的准确
a. 填空,感受“雨----落”,“雹子-----打”,“雪----飘”
b. 换词填空,对比读。
4)自由练读。
5)齐读,会背的背一背。
[意图:通过填空、换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它们的动态变化的美]
3.回归一、二自然段
师:太阳一晒,我们就变成了汽,飘浮的云碰到冷风,又变成了雨、雹子和雪,多神奇啊!把这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能背的试着背一背。
(二)师:我们的家在哪里呢?快读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文:“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2.指名读
(如果学生读不出语气,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或观察画面,体验水的状态,再指导学生读出感受。)
3.自由练读。
4.带着感情读一读、背一背(学生合作读)
[意图:让学生从自身情感体验出发,再根据直观影像和课文内容想象,让学生体会睡觉的安静,散步的自在,奔跑的欢快,跳舞、唱歌、开大会的快乐与热闹。]
(三) 第四自然段(略处理)
我们不仅会变,还能做很多事情呢!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我们都做了哪些事?
指名读:
“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
“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四、回归整体,欣赏全文。
师:我们都是会变的水!快乐的水!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遍全文吧!
[意图:配音乐,采取不同形式的读,提升学生情感体验]
五、生字教学。
1.读词语:
变成 散步 汽 红袍 小硬球 雹子 淹没
2.出示生字表,师:哪个生字最难写?( 因学生需要确定一个或两个生字指导书写)
1)师: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生字?(学生自主记字形)
2)师:认真观察范字,这个字怎么写就漂亮了?
3)老师示范书写生字。
4)学生描红写字。(教师关注学生写字习惯)
5) 反馈评价。
六、作业
必做作业: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给家长听,让他们猜猜“我到底是什么?”
选做作业:认真观察,在生活中,水还会变成什么?可以写一写,也可以画一画。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背诵。
2. 整洁、规范地书写生字。
3. 完成课后填空。用“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
4. 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说说“我”还会变成什么?
一、再现课文
1、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想,水都会变成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有语气地读一读,背一背。
二、生字教学
1. 出示生字卡片,进行再认。
2. 用生字进行扩词和造句的训练。
3.指导书写
4.学生认真书写生字,选出本组的小小书法家,展示,评价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完成课后习题“形近字组词”。
四、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五、交流资料“我还会变成什么?”
六、作业:
必做作业:把生字写整洁、漂亮,难写的自愿多写几个。
选做作业:读第三自然段,想想“水”还会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仿照文中的样子,说一段话。
板书设计(略)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我是什么〉〉教学评析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性文章,采用了拟人的写法,语言朴实生动、活泼有趣。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机会、好材料。
我在执教本课时,把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立足整体把握教材,巧妙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低年级语文教学也要着眼整体。
课堂教学开始,老师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猜猜“我”是什么,以激发起学生的读书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接着又从整体内容把握教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并用笔画出“我”都变成了什么。最后又回归整体,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第四自然段教学,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突破难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读懂水做的好事是什么、坏事是什么,并知道人类想办法管住水,让它光做好事、不做坏事。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读书过程中读懂了语言文字。
二、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
〈〈课标〉〉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书。比如,引导学生理解水珠连云成片时,让学生对比理解三句话:
(1) 升到空中,我又变成很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
(2) 升到空中,我又变成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
(3) 升到空中,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很小”和“极小极小”,并对比区别。再联想无数这样的点儿连成一片。指导学生读清楚“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最后边读边想象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的样子。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渗透了把事物描写具体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虽然短小,但文字优美,老师抓“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几个词语,并通过观察课件,让学生谈感受,睡觉时安安静静、散步时很悠闲,所以读“我在池子里睡觉”声音低、小;“在小溪里散步”声音轻缓;最后读海洋里的水波涛汹涌,又分别安排小组读、全班读的方式,声音由低缓到洪亮,让学生感受到这种起伏变化。
总之,以各种方式的读,营造了读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读书能力。
三、在阅读中加强积累。
〈〈课标〉〉多次提到:“语言积累”,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
姚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书,促进学生有效积累。
1.
阅读理解加强积累:读书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多读、读熟,才能理解课文内容。俗话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老师在教学中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书声朗朗,达到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内容,从而促进语言积累。
2.
背诵、记忆加强积累。背诵记忆是加强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低年级学生记忆力强,多背一些好词、好句、好文章,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更利于学生积累语言。老师在教学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加强背诵的指导,在学生读中理解了水在不同季节变成不同状态时,利用具体形象的板书,加深对水的循环变化的理解,并从中指导学生的背诵方法,让学生再读一、二自然段时,鼓励学生会背的背。第三自然段又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赋有情趣的语言“我们(水)在家里干什么?”认真读一读,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后回归整体读全文,鼓励学生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背诵,加强语言积累。
3. 感悟、品位语言文字,加强积累。
感悟语言文字、品位语言的特点及表达方式,是促进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比如:在引导学生感悟“雨、雹、雪”从天而降时的三个动词“落、打、飘”。老师先让学生读通文本,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描写不同事物运用不同的词语,再让学生填空练习,加强记忆词语运用的方法。最后换词使用,让学生进行对比,换位用不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品位语言文字,体会到用词的准确,让学生品出语言的意思,感受深刻,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四、适时适度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制作了相关的课件,亲自去公园录相,学生在具体形象面前,欣赏感悟优美的语言文字,在享受中认识了具体事物,轻轻松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学到了知识,在教室里上出了一堂开放的语文课,教学实而活,可谓省时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