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设计十三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西湖区桃花小学 忻 玫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会写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
2.知道水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平常你们喜欢看看魔术表演吗 今天咱们的课堂上就藏着一位小魔术师,它刚才悄悄地告诉了我,只有认真学习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想学习吗 咱们就一起来学习30课,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2.指名读课题(疑问口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我究竟是什么
2.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看出了我是水.师:原来藏在课堂上的小魔术师就是水呀!
3.课件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4.去拼音开火车读生字.
5.认读词语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出示名子我会变,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
(2)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说说我先变成了什么 是怎么变的
◆变成云
1.指名读
2.在平常的生活中你都见过怎样的云呢 (理解白衣服,黑衣服,红袍)
3.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漂亮的衣服吧!(出示课件)喜欢吗 教师配乐读
4.带着喜爱的感情咱们一起来读
◆变成雨,雪,雹子
1.师:水会变,变成气,升到空中又变成——(云),它还会变吗 变成什么
2.课件出示连线(同桌互相讨论)
雨 打
雪 落
雹子 飘
3.理解打,落,飘,并指导朗读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知道了原来雨,雪,雹子都是水变的,多有趣呀!现在同学们都很累了吧,请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理解安静,并指导朗读.
2,除了在池子里睡觉,咱们还可以去哪呢 你为什么想去那呢
3,指导读出小溪的悠闲,江河的你追我赶,海洋的热闹.
4,指名读——小组读——引导背诵
(4)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师:小水珠们有着多样的变化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那它们的性格又是怎样的呢 默读第4自然段.
2.理解温和,暴躁
3.温和的时候做什么 暴躁的时候做什么
4.课件播放(浇灌田地,发动机器,淹没庄稼,田地)
5.男女合作读
6.齐读第4自然段.
7.师小结:课文学到这,我们知道了水不仅会变,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做事,勤劳智慧的人们也想出了各种办法来治理水,让我们很好的利用水,保护水.让我们一起和水交上好朋友吧!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冲,池,浮,黑四个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喜好指导写一个字.
(五)总结
生活中你看到水也在变呀 回家后可以背诵你喜欢的部分.
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常识性课文.学生喜欢学习这样的课文,因为课文里的知识是他们感兴趣的,想了解的,这也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如何抓住这点,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我采取了一些教学手段以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魔术激趣,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特点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和抓住水是会变化的一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在导入时,我特意说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从而,让学生明白小魔术师就是水.
二,紧扣主线,朗读感悟
学习课件时,首先抓住中心句我会变.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我们从变云,让学生理解云的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老师参与到我会变云,激发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的兴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重点抓字词落打飘,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通过朗读感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益
投映画面,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看课件云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红袍是出现朝霞和晚霞时的景象.这样,学生很直观的明白了云的不同形态,从而使学生知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朝霞与晚霞.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难免留下遗憾.整堂课设计的内容较多,时间的把握也不够充分,此外,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不敢放手勇于让学生尝试,没有给学生太多思考的空间.
课后评议:
万小华:忻玫老师执教的《我是什么》文章脉络清晰,用第一人称写法写的.学生读了以后倍感亲切.教学中教师采取了多种形式读,有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互读,小组合作读,默读等形式,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这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区别灾——灭用会意方法让学生来理解掌握它.通过找反义词:温和——暴躁,在语境中理解它们的意思,本堂课字,词,句训练都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色.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是通过学生理解打,落,飘三个动词,来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再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它们下落时的轻重快慢,学生的兴趣又一次被激发,思维再次被激活.不足之处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过于关注自己,留给学生读文本的时间太少.
邹丹:忻玫教师个人素质还是挺不错的,声音柔美,很有亲和力.这堂课的导入比较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生字时,教师能够及时区别灾,灭,引导学生区分字形,理解字义.但是整堂课教师的评价性语言比较少.
陈莉:今天听了忻玫老师的这一节课,能感受到忻老师的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整堂课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1,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课文1,2自然段时,通过让学生抓住课文的第一句话我会变进行质疑,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能抓住课文中重点句子进行品读,引领学生理解文本,品味语言,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一教学理念.
这堂课我有几点小小的意见:1,引导学生区分灾和灭不能光从字形上去理解,如果能组个词语就会更好,能加深对字义的理解.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没有到位,关键是学生与文本交流的时间太少.
张琳:刚刚教师说到灾和灭的识字教学我也想说说,在区分这两个字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然后老师再用会意方法教给学生,整堂课教师指导朗读的方法比较好,形式比较多.
邹美玲:忻玫教师这堂课线条比较清晰,导入比较吸引人,教师的一些语言运用得比较好,如:云的衣服漂亮吗 谁愿意读一读 假如你是小水珠,你最想去哪里 针对这堂课我有一点小建议:大屏幕出示雨,雪,雹子和打,落,飘,让学生连线,我认为老师可让学生读课文再连线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曾爱华(区教科所):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深感桃花小学的教研氛围越来越浓厚了,老师能结合课堂情境,敞开心扉谈自己听课的真实感受,把课例教研作为一次提升自己教学素养的契机,作为教师之间的心灵对话.这正是校本教研所追求的价值取向.
忻玫老师的课,我听过几次,总体感受如大家所言,教师个人素质较高,表现在:课堂教学语言清晰,教态比较自然,教学层次清楚,评价语言有针对性.比如,学生读课题,教师的评价语言是你把隐藏的小问号也读出来了,真好!纵观整堂教学,个人认为有以下几处亮点:
1.能引导学生抓重点句质疑问难,引发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的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设置疑问,是唤起阅读期待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巧妙地抓住课文开头我会变这句话,引导学生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了疑问,学生便兴趣盎然地围绕我会变成什么 怎样变的 读书,思考.
2.教师有较强的深入文本语言,发展语言的意识,能寻找语言发展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比如,教学中,教师设计连线题,让学生在连一连,读一读中感受到落,打,飘的准确使用.当然,这个练习题什么时候切入较好,值得商榷.个人以为,它属于巩固性练习,应该在学生感受,理解了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借助练习题,感悟用词的准确,并帮助学生积累,内化课文语言.建议,练习题尽量用书中的语言,比如, 将雨-落,雹子-打,雪-飘变成小水珠——落下来,小硬球——打下来,小花朵——飘下来.
3.整堂课教学条理清晰,能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规律,且整体感知性问题设计既符合文本语言特色,又切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全文整体感知性问题:我是什么 说说从哪里知道的.学习1,2自然段时,紧扣关键句我会变引导学生质疑——我会变什么,怎样变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下面谈几点思考,供教学研究时参考:
1.指导感情朗读要体现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教师能从整体入手,试图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有较强的指导学生读中感悟的意识,读的时间,次数,形式都较多,也有一定的效果,比如,如有的学生将飘读得轻而长,将打读得重而急促.但读的过程体现不够.比如,初读,没有体现读得正确,通顺的要求;精读,还能采用一些策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然而细读,感情朗读层面上,没能很好地落实积累,内化语言的目标.且学生朗读的感情,语调,语气应尽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中感悟出来,而不是教师用问题问出来.比如,天上的云彩漂亮吗 读出自己的喜爱.这样的朗读指导,是教师给学生的情感,而不是学生自己直接对话文本,领悟出来的情感.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读,在学生反馈思维过程的时候,认真倾听,适时点拨.
2.课件的使用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中,忻老师利用课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也起到了一定的改变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但课件的色彩对比,使用目的,运用效果等方面都值得深入思考.如,教学中,出示生字时,背景是刺眼的蓝色,生字是红色,太扎眼.一般来说,制作课件要体现:主体凸现,背景隐淡,不刺眼,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3.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比较精心,但教学中太关注自己的教学问题与教学程序,不太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与需要.教师在语言上与学生交流比较自然,流畅,但无声的语言——体态,眼神交流不够.教学中,学生发言时,教师有时眼神较飘,不能很好地与学生沟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捕捉教学信息,发现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调整教学进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